
女兒說,我想死。爸爸的回應是:你別說,你在氣我。
女孩名叫李悠揚,初中有抑鬱傾向,高二輟學。
媽媽聽到想輕生,反應也是:你不要往這想了,想一些更光明的東西啊。
在父母看來,孩子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但就像心理學家韓思遠說的,“壞情緒”是青少年的語言,是他們告訴世界“我需要幫助”的方式。
當他們在表達自己壞情緒的時候,是希望被看見、被懂得、被關心。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足夠的安撫和重視,慢慢就會變成大問題。
孩子容易抑鬱的家庭,還有個共同點就是父母給出愛的方式不對。
李悠揚的媽媽就比較容易焦慮,職場壓力、生活壓力讓她喘不過氣。所以很多情緒她會傳遞給女兒。
醫生給她的建議是:你的糾結,你的焦慮,你的不平穩,你自己去處理,你去看醫生,你穩定了,孩子才會好。
媽媽提起自己小時候也經常被父親打壓。她曾經得了全國作文競賽的特等獎。可她父親卻只說了句 “光會寫個作文,有什麼用啊。”
媽媽說,直到現在,她都缺讚美和肯定,因為爸爸追求完美,總是在指責和提要求。
遺憾的是,成為母親後,她也複製了原生家庭的模式,習慣性的指責孩子。
幸運的是,如今她正在學著改變,跟女兒的關係也正在變好。
我也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自己也是被打罵長大的,怎麼做了父母就要學著愛孩子呢?
這裡特別想跟姐妹們分享《看見孩子》中的一段話:
”家庭的代際模式不是你的過錯。而且,你正在讀這篇文章,這一點就是在告訴我,你正在擔負打破迴圈的重任,發誓這種破壞性的模式到你為止。你願意承擔前面數代人的重任,為後代做出改變。看,你根本沒有過錯。相反,你勇敢、堅毅,你愛孩子勝過一切。打破迴圈,勢必要經歷一場史詩般的戰鬥。承擔這一重任的你,必是英雄!”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