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返鄉,我看見鎮上的初中還停滯在12年前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阿雯
我媽經常問我:“為什麼你總要糾結過去的事情?不能過好當下嗎?”
也許原因在於性格我不是一個灑脫的放得下的人基於現實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今年二月,我搬回了老家,湖南省桂陽縣某農村。
老家這塊地方,初來乍到者,抬眼望見山與山連,滿山的草木,蔚然深秀。再看人居住的建築物。幾棟垂朽的老屋,磚木結構的二層樓,覆著青瓦的屋頂、抹著石灰的白牆、鑲著壓花玻璃的窗欞。
作者供圖
老屋旁,是雨後春筍般“長”出來的自建別墅,三層樓,彩色琉璃瓦、彩色外牆磚、推拉玻璃窗。看起來是個鍾靈毓秀的好地方。可實際上,這裡的土地貧瘠腐殖質含量少,疏鬆的紅土,保水保肥能力弱。栽種下去的瓜果蔬菜,都得用人的氣力堆出來,才能入口甜清。不澆水,不施肥,結出的果實是苦澀的。
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須更勤力、更勞辛,才算盡到了人事,在氣候不壞的情況下,能得個不壞的年成。
作者供圖
靠土地吃飯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我們村不過二十來戶人口,有相當一部分人新建了別墅“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還有一些人在廣東做生意,當了老闆,公司規模有大有小。村裡做了硬化水泥路,逢年過節,這些人開著奧迪寶馬邁巴赫,一陣煙似的在曲裡拐彎的路上賓士。
我觀察到,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情商都很高和他們聊天談笑,你的每一句話都不會落在地上沒有迴響;他們就像踢毽子一樣,會把你的每一句話揚得高闊,妙趣橫生。他們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受教育程度不高,比如“95後”有房有車還有自己公司的一位女性只讀到初中肄業。
這位年輕有為的“95後”,是我的小學和初中同學。她常常說以前羨慕我,羨慕我在家裡不用挑擔劈柴只需要做些燒水、洗碗、剁豬菜之類的輕活兒,而她在家裡什麼都要做。小學畢業後,她要打暑假工賺學費初中輟學出來工作時才14歲,借了很多張親戚的身份證入職,而我卻高枕無憂地讀完了高中。
剛開始她在流水線上班,房地產高速發展那幾年,她在姑父的介紹下進了房地產行業。入行後,她第一個星期就賣出去一套房子,拿了3萬塊錢提成。有了7萬塊積蓄的時候,她買了一套房,開始炒房。她告訴我,自己討厭賣房子,但賣房子能賺到錢,用她的原話來說:“沒有錢的時候我可以豁出一切賺錢。”
去年,我去她新裝修好的房子裡住了幾天。一天晚上,一個工作上認識的男性朋友請我們吃宵夜,他們點了3升扎啤,剪刀石頭布喝酒、搖骰子喝酒,玩法很多,她總是能贏。她說“以前喝一口啤酒就暈得想吐,現在跟喝水一樣,喝酒是可以練出來的。”這是她為了工作應酬付出的辛苦。
後來,一個對面的男性朋友起身,用紙巾幫她擦嘴角的油,她看起來表情平淡。我想起朱莉亞·羅伯茨在電影《永不妥協》中飾演的艾琳有人評論說“《永不妥協》最神的地方在於毫不避諱使用女性的外表紅利,但使用得落落大方坦坦蕩蕩”,譬如電影裡,上司問艾琳:“你憑什麼以為自己能大搖大擺地走進材料室裡,拿取你需要的東西呢?”艾琳直視他說:"They're called boobs."
《永不妥協》劇照
我們這邊,一個人發財了,會把同村鄰村的熟人帶出去一起做。我同學就把鄰居家的女孩子帶出去做過兩年房產銷售,但沒有賺到錢。市場上一塊香餑餑,並不是人人都能夠伸手抓過來吃上一口,這和運氣有關,也和個人特質有關。隔壁女孩子性格內向,說話小聲,做房地產銷售也許會比較吃力。
我是村裡第一個讀高中的人,也是第一個讀大學的人。從三本退學時,爸媽起初反對,後來我爸說:“早點出社會也好,‘社會大學’能教給你更多東西。你爸初中畢業,現在照樣開一家制衣廠。”
我爸也是做銷售發家的。他原先在珠海某集團旗下的一家制衣廠打工,很賣力,一步步晉升到廠長。他做廠長時,他們廠的返工率是最低的。暑假時我會到珠海和他們一起生活,看到我爸每晚凌晨一兩點才下班回家;早上我們在吃早餐,他拿起一個蘋果就出門了,邊走邊吃,爭分奪秒。後來集團送他去讀商學院,他開始談客戶、接訂單,當年廠裡的業績又是最好的,年終獎是一輛美國原裝進口的吉普車。
正因為學校教育在這裡顯得毫無用處,所以這裡的教育本身也變得潦草敷衍。我記得小學時每週有一節資訊課,分給我的電腦是壞的開不了機。老師就讓我和旁邊的同學一起看,但我只能看,不能操作滑鼠和鍵盤後來就乾脆不去上這節課了,在教室自習,或者滿學校兜圈子也沒有人在意
《小巷人家》劇照
有一回,老師給我們放電影看過一遍,下行期又和別的班再看一遍原因是兩個班原本是分別上的,老師嫌麻煩,乾脆把兩個班合併在一起,而另一個班還沒看過這個電影,老師就乾脆再放一遍。所以,不但課上得簡單,對老師來說,四節課還變成兩節課,大大節約了他的時間。這個老師,聽說現在已經到縣裡最好的小學去教書了。
這是十多年前我中小學時讀書的情況,如今回想,十幾年過去了,我在雜誌上看過了“蒲公英中學”和“青雲學子計劃”,講城市裡農民工小孩的受教育經歷我心中有了好奇留在農村的這些小孩,他們的情況會有所改善嗎?
小學是全封閉式管理初中管得鬆一些,所以我去了初中。
我村村口距離鎮上的初中,不過5.3公里。但就是這短短10分鐘的車程,也會帶給人一種虛幻的、“將一切甩在身後”的錯覺。坐在去以前初中的客車上,道路兩側的房屋、樹木、田地,田地上青綠的野菜和艾草,開得熙攘的油菜花和剛種下的玉米苗,統統“往後退”了。
這讓我想起,2013年夏天,我坐客車去縣裡高中報道;2017年夏天,我坐無座的火車去北京找工作。這麼多年過去,在大巴車上,在飛機上,在輪渡上。在一個個隧道里,在一道道拐彎處,在一次次氣流顛簸中。在山的腹腔,在海的心臟,我一直以為我能“將一切甩在身後”。
現在,我開始往回走了。到了初中校門口,大門上兩則標語:智慧的學生,不會給老師添“亂”;聰明的家長,不會給學校添“堵”。
進校門先登記。我拿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保安攔用方言大聲喊:“不許拍照!”我問為何不能拍,他說:“你這個鬼人,怎麼聽不懂呢?說了不許拍照!”我放下手機,轉身離開前,給他拍了一張。在他背後的石頭上,刻著紅色大字:“X中歡迎您”。
那時是早上八點半正是上課時間,校園靜悄悄,但幾個學生在草坪上掃落葉。我上前詢問原來這是一群初三的學生,因為早上學校集合跑操,他們遲到了,所以被罰掃落葉。他們的同班同學,正在上數學課。
搭了兩搭話,校長出現在樓上,用縣城官話大聲呵斥他們:“都圍在一起幹什麼?快點掃!”這些有職級的老師,大多在縣城買了房子,以說官話自豪。
學生分散開。這時,我看到了以前的地理老師。他那時就出了名地愛耍酒瘋,有一回滿學校追著一個女老師跑,那個女老師在宿舍裡哭了好幾天。這次走在他身後的是一位臉生的女老師,剛去圩上買了菜回來。我想過去和她搭話,被地理老師攔住了,他伸手一指:“你有什麼事找校長。”
我轉身一看,校長已經下樓,大聲命我離開:“你是什麼人?來這裡幹什麼?趕快走!”到這時我才發現,眼前的校長正是以前學校小賣部的老闆。我對這個人印象深刻,有一回我去買冰棒兒,他對著我輕佻地挑了挑眉毛,那種怪異又噁心的感受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不會說官話,用普通話回答校長:“我是以前X中的學生,現在回來看看母校。我認得你,你以前是小賣部的老闆,同樣的東西,現金五毛,刷飯卡要七毛;五毛的冰棒兒賣八毛一根,多出的一毛錢據說是冷藏耗的電。”
掃落葉的學生聽後發出陣陣輕笑。校長掃了他們一眼,他們噤了聲。校長換普通話命我離開:“你是這裡畢業的學生,那你還是受過教育的人,你已經干擾了教學秩序,現在給我趕快離開!”
反問自己哪裡違反了教學秩序又問他憑什麼不讓學生上課?校長先說他們在上勞動課,後來還是斥責我干擾了教學秩序……
《老師·好》劇照
我上學那會兒,鎮上“黑社會”盛行,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皆存在以暴力和威脅為底層邏輯的關係。我說,是不是要我扛著攝像頭出現在你面前,你才會和我進行正常交流?
話畢,校長請我上樓喝茶;校長讓某主任給我倒了一杯茶讓我坐下來,要和我“好好講講道理”。我沒有心情只想去上廁所我讀初中時,這裡還是老式廁所——一條長長的水泥凹槽,加上半人高的水泥牆隔斷,就是一排排坑位了。學校常常停水,衝不了廁所,夏天一停水,公廁外圍半徑十米內,都爬滿蛆蟲。
校長說,學校現在的自來水,來自大源水庫(水庫在學校7公里外),已經不缺水用了。我走進女廁所,校長聲音跟著進來:“你一個人進去不要拍照啊!”廁所的格局沒有絲毫改變,水泥凹槽下雖沒有了便溺積留,但因為沒有垃圾桶,殘留著用過的衛生巾。
我問校長,上完廁所去哪裡洗手?校長一副驚訝的樣子,指著水池:“那不是有水嗎?”我說沒有”。他指著的那個水池乾燥,滿是灰塵和落葉一看就是很久沒有用過了,他終於還是帶我去了食堂旁邊的一排水龍頭。那幾個水龍頭,和記憶中一模一樣:出水嘴不是正對著天上,就是朝左右兩邊,我開啟一個略顯正常的水龍頭,洗了洗手。心下百味雜陳,簡直要淒涼地笑出聲來。
很奇怪,十幾年過去,這所學校像是一種不能被穿透、也無法被滲入的物質,時代的發展和文明,在它身上就如同水滴落在油布上,從表面迅速滑過了,不留痕跡。
回農村老家的這段時間,我常常能被生命的狀態“驚醒”。當我在田地裡摘了一把油菜花,放在田埂上,看著螞蟻循著香氣而來,並將它們一瓣瓣分離、搬走,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改變了上百隻螞蟻的生活路徑。植物、動物,都能令我意識到生命的存在。
可是去從前的學校走一圈,我只想到人生荒謬。從學校離開之後,就像撞到了手臂上那條麻筋,我怎麼都不舒服。我以為我會義憤填膺,慷慨激昂,但最後,我只是從中生出安慰:
學校是山,十年、百年,屹立原地。學生是水,它繞著這座山流過了,此後還要流經千里江陵,過萬萬重山。正如我自己。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