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的“苦孩子”們|有的孩子生來就是報恩的…

My Diary 2024
巴黎奧運會
NEWS TODAY
舉重冠軍
羅詩芳
在臺下,羅詩芳的笑容溫暖而親切,
給人一種鄰家女孩的親近感。
然而,當燈光聚焦在臺上,
她彷彿變了一個人,
展現出了與臺下截然不同的霸氣與力量。
她如同一位女武神,
氣勢磅礴,每一步都鏗鏘有力,每一次呼吸都充滿了力量的韻律。
她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彷彿能看穿一切困難與挑戰。
她的每一次出場,都如同雷霆萬鈞,震撼著觀眾的心靈,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在那一天的比賽中,
儘管她面臨著女性運動員特有的生理挑戰,
羅詩芳卻以一種幾乎不可能的姿態,
展現出了超凡的實力。
在少舉一把的不利情況下,
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以更加驚人的力量,連續重新整理了抓舉、挺舉、總成績三項奧運紀錄。
她的每一次舉起,都如同在挑戰重力的極限,每一次放下,都是對自我極限的超越。
她的成功並非偶然,
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刻苦訓練的結果。
她的每一次訓練,都是對自己極限的挑戰,
每一次舉起,都是對夢想的追求。
她的堅持和努力,最終在奧運賽場上化作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提前鎖定了冠軍的寶座。
在賽後的媒體見面會上,
羅詩芳面對鏡頭,深情地分享了她奪冠後的感想:

“我覺得我能成功,就是因為我覺得我的前面就是希望。”她的話語中透露出一股堅定的信念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從一開始練舉重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我,
可能我力量不好,身體不好,抵抗力差什麼的……
但是我就覺得說,我還沒練呢?
剛開始試就否定我嗎?
我一定要去嘗試,一定要走到最後一步。”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不過是一些場面上的豪言壯語,
畢竟每一位金牌得主都有著堅韌不拔的品質。
然而,
當你深入瞭解羅詩芳的成長曆程,
你便會發現她的希望和堅持是如此地沉甸甸,
充滿了份量。
"從我有記憶開始,
大概是幼兒園時期,四五歲的樣子,
我就發現自己懂的比別人多,"
羅詩芳說,
"我也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家裡分擔。"
羅詩芳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的一個農村家庭,
她在田野間長大。
據羅詩芳的父親回憶,
女兒童年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力氣大,
甚至在幹農活時總愛和比她大9歲的哥哥一較高下。
在羅詩芳小學五年級的時候,
她的體育老師發現了她的"大力"天賦,
並向她推薦了舉重這項運動。
最初,她參與了一場為期一個月的集訓,
之後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是否繼續。
雖然羅詩芳的天賦並非最出眾,
但她始終銘記著教練的一席話:

"如果讀書的話你可能要等大學畢業工作了才能賺到錢,但是你練舉重的話,如果練得好,16歲之前你就能有屬於自己的工資。"
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羅詩芳,
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離開過舉重隊。
在這個過程中,羅詩芳的父親曾告訴她,
如果覺得太辛苦就回家,
而羅詩芳的回答卻是:"沒有你種煙辛苦"
她用自己的方式,
表達了對舉重事業的熱愛和對家庭的感激。
在體育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只有窮人家的孩子,才會去練舉重。
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讓人感到一絲心酸,
但它確實反映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眾多體育專案中,
舉重相對來說成本較低,
不需要昂貴的裝備或場地,
這使它成為那些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更容易承擔的選擇。
同時,舉重是一項極其考驗耐力和毅力的運動。
它要求運動員日復一日地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忍受著肌肉的疼痛和精神的煎熬。
這種艱苦的訓練過程,
往往只有那些從小就經歷過生活艱辛、
擁有堅強意志的“苦孩子”才能夠堅持下來。
然而,
正是這些所謂的“苦孩子”,
透過舉重這項運動,
展現出了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勇氣。
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勵志的故事,
證明了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只要有夢想,有堅持,
每個人都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羅詩芳的啟蒙教練唐曙光
評價她從小就有不服輸的精神,
訓練和比賽中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
這種性格幫助她在舉重生涯中不斷進步,
最終在奧運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
其他隊員會因為一些原因缺席,但羅詩芳幾乎沒有過。

一次肩胛疼,她舉不了槓鈴,就去舉架子。
教練就在一旁逗她,咱今天就別練了吧。
可她羅詩芳只有一句:繼續。
如今,12年過去。
羅詩芳早已兌現了自己“給家裡減輕負擔”承諾:
“小時候我覺得舉重是我的一條出路,現在站上領獎臺,看到家人的笑臉就是我最大的收穫。”
我想給家人,換一套大點的房子
還記得在東京奧運會上,以他那標誌性的“歪頭殺”表情一度風靡網路的吊環專案冠軍劉洋嗎?
時間飛逝,轉眼三年已過,
中國體操隊在金牌榜上的空白,
仍是依靠他來填補。
8月4日,劉洋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成功衛冕冠軍,
為錯失男團金牌的中國體操隊帶來了一絲慰藉。
然而,在網友的熱烈慶祝聲中,
我卻聽到了劉洋父母那帶著幾分無奈的“抱怨”:
“上一屆東京奧運會以後回來待了幾天,
3年時間一直沒回來。”
實際上,
自20多年前,
劉洋離開遼寧鞍山那個僅有30多平米的老舊住宅,
他與家人的團聚時光就變得異常珍貴。
劉洋出生在一個父母都曾下崗的家庭,
5歲時就被送入鞍山市體校,開始了他的體操生涯。
200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隊來到鞍山選拔體操苗子,
劉洋以其刻苦的訓練態度被教練一眼相中。
這標誌著劉洋將離開家鄉,
遠赴他鄉接受更為嚴格的專業訓練,
那一年,他年僅10歲。
由於家境貧困,
劉洋幾乎得不到家庭的經濟支援。
為了節省開支,
他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才會向父母求助,
而且最多也只要求300元。
後來,隨著參加比賽,劉洋開始有了工資和獎金,
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
而是將收入寄回家中,幫助父母。
在同學和教練的眼中,
劉洋的自律精神令人欽佩,
他像一個“老古董”一樣嚴格要求自己。
儘管都是年輕人,誰不希望能夠輕鬆一些,
偶爾放縱一些。
但劉洋清楚地知道,
與其他人相比,他沒有犯錯的餘地。
他必須保持專注和自律,
以確保在體操這條道路上不斷前進。
他曾在採訪中坦露心聲: 
“我在市隊訓練的時候,
媽媽會買些好吃的給我,但她卻不吃。
當時我和父母還有奶奶一起住在只有30多平的兩居室內,
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一個道理:
因為家境不好,所以給我的選擇並不是很多,一旦我選擇了努力方向,就要堅持下去。”
“每當就要堅持不住的時候,
我就想,只要我比別人多堅持一分鐘,
就多一分機會,就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成績,就能讓爸爸媽媽過上好日子。”
2012年,劉洋入選國家體操隊。
兩年後,他在世錦賽中奪冠。
自此,他成了中國體操隊不可或缺的那一環。 
與此同時,劉洋也實現了自己的夙願:
 2017年,他給家人換了一套大一點的房子。
隨著巴黎奧運會的圓滿落幕,
中國隊以40枚金牌的驕人成績,
書寫了在境外參賽的新紀錄。
細心的觀眾可能已經注意到,
現今許多奧運冠軍都來自相對優渥的家庭背景。
在許多競技體育專案中,
要想取得優異成績,
所需的投入往往是普通家庭難以承擔的。
因此,不少觀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當今社會,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
想要脫穎而出,是否變得更加困難?
答案是肯定的,
確實更加困難。
但正如那些在雨中沒有傘的孩子,
他們更懂得奮力奔跑。
對於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
他們的容錯空間極其有限。
能有多少人像江旻憓一樣,
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在巔峰時期退出全職運動員生涯,
或是在有了想法之後,
就能毫不猶豫地去實現自己的慈善夢想?
這個世界上,
有太多人從出生開始,
就面臨著沒有退路的現實。
當然,如果你選擇了放棄,
選擇了安逸,
那麼就不要再談論什麼改變命運的話題。
讓我們以此共勉,無論出身如何,都不應放棄追求卓越,努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書寫出不凡的篇章。
讓我們一起培養有夢想的孩子!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進行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