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選上方 “藝非凡 ” → 點選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
一箇中國人端起一盆滾燙的開水,
潑向外國博物館裡的珍貴古畫,
嚇傻了一片外國人。
點選以上影片,瞭解她的故事!


滿園國色迎春至,
心懷錦繡圖報國。
最近,熱播劇《國色芳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不談其他,劇中的每個人物都翩然而至,每一幀畫面都美如桌布,當真是應了劇名“國色芳華”。

▲《國色芳華》劇照
更讓人感動的是,劇中的“女性情誼”。
商賈之女何惟芳,從只有利益交換的婚姻中毅然和離,憑藉培育稀世牡丹的技能,涉足商海勇闖長安。

她不僅讓牡丹花香飄入千家萬戶,更帶領姐妹們學習手藝安身立命,將小小牡丹園打造成了“繁花女兒國”。
真正實現了:“我以我血鑄天梯,伏天下女子越高牆”。
連同衣飾上花團錦簇、雍容華貴、自信舒展衣飾同樣展現出了盛唐風采,讓更多人看到了何謂:大國審美。

▲《國色芳華》劇中造型
而這一切細緻還原的背後,離不開一個男人。
他叫
陳同勳
。
他的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你看過的影視劇裡,一定有他的身影。

▲ 陳同勳
正如張柏芝在《無極》裡,身著純白羽衣,如飛鳥般翱翔天空;

▲《無極》
又或是《妖貓傳》裡的那件胡旋舞衣,旋轉如花朵的半裙,竟能真的從腰間旋轉到頭頂;

▲《妖貓傳》
還有貴妃的傾城一眼,當年曾醉了多少人的心?

這次為《國色芳華》做造型,人物的成長線也被陳同勳縫進了衣服裡。

穿著唐風襦裙的何惟芳,最初是尋常婦人模樣。
顏色素樸、宜室宜家;


逐漸自立門戶、有了傍身的資本,便帶上了最顯貴氣的“花釵”。
花釵數量越多,等級越高。
滿頭金翠,可謂中國古代的頂級奢侈品。

簪花之風,在
唐朝
達到鼎盛。
以花為飾,爭奇鬥豔,彰顯皇家的尊貴與奢華。

除了妝造以外,陳同勳在服飾的復原上更是下足了苦功夫。
乍一看,還以為劇中的人物,從古畫裡摳出來的。

這種披衫,是中晚唐時期貴族的禮服。


注意到正跳著胡旋舞的舞女,頭頂的這頂孔雀冠沒?


除了各色女士服裝,預告片裡還有一閃而過的“男扮女裝”。
這是唐朝的又一股風流。
唐朝女子穿男裝,不一定是想偽裝性別,她們本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穿男裝去遊玩。
“無性別主義”那一套,唐朝人也是無師自通了。

大唐男子愛簪花,愛插花、也愛搖扇。

於是,陳同勳又卯足了勁在男演員的服飾、造型上做準備。

隋唐時期,扇子不僅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時尚單品,製作材料和工藝更是登峰造極。
而劇中李現出場的這把團扇,通身由象牙製成,可謂“一扇抵萬金”。

每位男性衣服上都有花紋裝飾,這種“紋樣”在古代可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這身唐制官服,上印的紋樣是“團窠寶花紋”,點綴鳳鳥等吉祥動物,象徵富貴繁榮。

陳同勳打造出的中式美學,有著超強的想象力。
像《陳情令》中“魏無羨”的造型,視覺上以黑為主色調。
為了平衡黑色的沉悶、展現人物的年輕,再新增以“紅”。紅黑相配,便給人以中式美學的玄妙感。

▲《陳情令》
而藍忘機,則以沉穩的藍灰色為主,再加以雲煙的視覺效果,更接近於人物的“道”學出身。

除了在服裝造型上的精心策劃外,陳同勳更注重人與空間的結合。
像以明朝為背景的《錦心似玉》,看過劇的都會感嘆人與景結合地如此融洽。

▲《錦心似玉》
因為陳同勳在服裝上也還原了“建築感”。

從材料到紋樣再到版型,在朝代基礎上,再加以現代化改良,重新組合,自帶古韻。
這一幕真如古詩中所寫的“紅袖添香纖手暖,杏花微雨夜讀書”。

陳同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是國家高階服裝師。
從業幾十年,陳同勳合作過徐克、陳凱歌等無數大導;
憑藉《梅蘭芳》《太平輪》二次獲得金馬、金像獎最佳造型提名。

而陳同勳對影視圈最大的貢獻,則是開創了“古裝正劇”的造型風潮。
01
@《甄嬛傳》
開創古裝正劇審美
陳同勳職業生涯的一大豐碑,應該是《甄嬛傳》。
《甄嬛傳》之前,影視圈仍是“阿寶色”統治的天下。
而陳同勳造型的《甄嬛傳》,真正做到了質樸、古典。

清代服飾是中國曆代最複雜、最繁瑣的服飾,有著一套嚴謹的服飾制度。
而陳同勳也嚴格按照“正劇”規格為《甄嬛傳》設計服裝和造型。

▲《甄嬛傳》
清朝後妃服飾大致分為兩種,吉服與常服。
比如甄嬛成為太后時的黃色吉服袍, 鈿子上金鳳步搖,燦燦生輝。

吉服之下便是常服以及便服,這才是后妃們的日常穿搭。
倚梅園復寵的這套戰衣,蝴蝶從斗篷中飛出的瞬間,我見猶憐。

清代服飾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重視“鑲滾”。
點睛之筆在於袖口部分,外衣與內衣色系相同、圖案又相互映襯,這種袖邊的設計叫“鑲滾”。

據說最繁複的有“十八鑲”,一件衣服竟有十八道花邊。
看嬛嬛不斷“升官”,袖口的鑲滾樣式便越加繁複。

除了還原傳統,陳同勳也創造性設計了小主們更貼身的裡衣。
他覺得很多古裝劇裡不管男女衣服都很輕,都在飄,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把服裝的質感做的很重。
面料用真絲時,要再裱上一層內襯。最終呈現出的效果,燈光映襯下猶如油畫中的美人。

為了還原後宮娘娘的鳳儀萬千,陳同勳一共為演員們設計了400多套衣服,光甄嬛一人的服裝就做了48套。

每件衣服差不多要經手60人才能完成,因此造價都得上萬。大裝更貴,服飾總價要三四百萬。

有人問《甄嬛傳》的魅力為何經久不衰?
連一件衣服,大家都是以古裝正劇的心態來用心製作。
02
@《妖貓傳》
美到讓人落淚的傾世貴妃
陳同勳和陳凱歌合作過很多次。
陳凱歌是有詩人氣質的導演,想用服裝來實現他口中那詩意的想象,其實並不容易。
拍《妖貓傳》時,陳凱歌說整部電影都是一場夢。而片中高潮的“極樂之宴”更是夢中之夢。

劇中美人,有似鬼非仙的春琴。

穿著一身齊胸襦裙,在屋脊上走著貓步,用奇特而嫵媚的聲線,在月光下吟誦《清平調》。

▲《妖貓傳》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為了還原這場千年前的夢,劇組將整個場景打造成一種仙山瑤池的感覺。

而全場矚目的貴妃,該如何出場呢?
陳同勳修改了無數次方案,才最終定下電影中那條拖尾的紅色拖尾長裙。

這套裝束堪稱華麗之最,代表大唐盛世的極豔之紅,仔細看圖案刺繡的卻是極盡淡雅的松柏,林間一隻仙鶴彷彿騰雲飛去;

大唐信奉道家,而道教的祥瑞之物便是仙鶴。
既然貴妃是大唐的象徵,那衣服上的這隻仙鶴,不正預示著大唐的國運嗎?

於是我們見到這隻仙鶴的第二面,便是在馬嵬坡。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盛世時她是大唐的驕傲、危難時大唐不再需要她。

而陳同勳透過這樣一個仙鶴般為愛犧牲的女子,完成了一部最悽婉的大唐傳奇。

從《甄嬛傳》的“講史實”到《妖貓傳》的“重意境”,陳同勳用服裝還原了一個個大家心中的盛世壯景。
而《國色芳華》更開始了一個文化自信的良性迴圈:
當別人都在比拼所謂高定時,卻不知我們老祖宗的審美才是稀世珍品。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國色芳華》並非盡善盡美之作,但它想復原盛唐美學的初心和努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花開應傲骨、國色自芳華”,以花寓人、人皆傲骨。
中式美學,才是頂級美學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