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眾號裡的《紐約客》
戳藍字一鍵關注渡十娘
轉發也是一種肯定
文字|顧艷
編輯|渡十娘

作者簡介:顧豔,作家,學者。已出版著作33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杭州女人》《疼痛的飛翔》《荻港村》《辛亥風雲》《唐人街上的女人們》;小說集《無家可歸》《九堡》;詩集《風和裙裾穿過蒼穹》《火的雕像》;散文集《慾望的火焰》《歲月繁花》;學術研究著作《讓苦難變成海與森林:陳思和評傳》《譯界奇人——林紓傳》;以及譯著《程硯秋與現代京劇發展研究》等。有作品被選入“中國小說學會”年選,《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散文選刊》《詩選刊》等。
曾是浙江文學院合同制專業作家,高階職稱評委會委員,後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現為北美作家協會理事,學術部主任,“北美作家園地”欄目主持人,定居美國華盛頓特區。

海外華語文學從留學生到新移民,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嬗變,不難發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型別的新移民在進入自己選擇的移居國後所創作發表的文學作品,如果彙集起來就是多種文化的雜糅體,但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獨特風貌。我這裡談論的是我們北美華語文學創作,它是整個海外華語文學中的重要分支。
無論早期留學生文學“無根一代”所表達的漂泊離散的美學主題,如:於梨華的《又棕櫚,又見棕櫚》和白先勇的《謫仙記》,抑或是後來的新移民文學如: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 》,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嚴歌苓的《少女小漁》《扶桑》《金陵十三釵 》,張翎的《金山》,哈金的《等待》等,都是從留學生到新移民的海外異域寫作。尤其是《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作者從留學生一躍而成為第一代新移民,並親力親為地在美國激烈的商品經濟競爭中摸爬滾打獲得成功,展現出海外中國人對異國文化和經濟的融入與適應能力。
在北美中文作家協會會員中,從留學生到北美新移民似乎是大多數人走過來的路,儘管畢業和拿到學位後的就職各個不同,但他們都沒有放棄中文寫作。近些年,不少北美作家的中文作品在國內重要刊物中發表和獲獎,整體寫作質量不斷進步和提升,因此就有了別具一格的亮點。
最近,北美中文作家協會主編的2023《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選》出版了,這是該協會編選的第七本年選,所選作品有陳九、唐簡等作者的小說;張宗子、蔡維忠等作者的散文;解芳和李文心的評論。這本近30萬字的年選,每一篇都帶著北美華語文學的氣息,無論功成名就的名家,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作者,他們都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可以說是海外華語文學中的組成部分,抑或是共同體。
陳九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美國留學的作家,雖然所攻讀專業與文學毫無關係,但他業餘時間從事中文寫作,並在2011年以小說《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了第十四屆百花文學獎。除此,他也寫散文和詩歌。出版有小說集《紐約有個田翠蓮》《挫指柔》;散文集《域外隨筆》《紐約第三隻眼》;以及詩集《漂泊有時很美》等。

這次入選的中篇小說《萬普兄撿漏兒》,是一部很有意義的寫實小說。主要講述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作家,說著並不流利的英文,在波士頓跑古董店的故事。作者把中國傳統文人的雅趣帶到了美國的英語世界,兩種不同文化的互相碰撞,從而使萬普兄這個人物在細節中很有張力地鮮活了起來。作家唐簡的小說創作雖然是近些年的事,但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她的小說創作進步很快。2024年7月,她成功申請到了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的學習。她的這個短篇小說《斯科特》,講的是圖書管理員、也是業餘作家的瑞琪和她的洋人畫家丈夫斯科特一同去“魚世界”買鬥魚,洋人丈夫斯科特因先去對面開車而遭遇車禍去世,此後家裡的那條鬥魚就成了斯科特的化身。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結構完整,寫得有氣韻、有深度;尤其是詩性語言,增添了閱讀的美感。
沙石的短篇小說《法蘭鎮的中國女人》,以男性記者的視角,描述了一個外嫁女為了綠卡,為了把還在中國的兒子接到美國受教育,以隱忍為代價,心甘情願地接受白人丈夫的家暴,揭示了女人在弱勢中的目的和真相,讀來令人酸楚。應帆是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的理工男,近兩年勢頭很猛,創作出版了詩集《我終於失去了迷路的自由》,長篇小說《有女知秋》和小說集《漂亮的人都來紐約了》。他入選的短篇小說《在艾索普斯彎的歷險》,是一則透過全家人歷險的故事,闡釋了移民的生存之道就是在未知世界裡勇敢地去探索、去實踐,把嚮往和期待變成現實。
除了以上小說篇目,還有二湘的《蔡加尼克效應》、曾曉文的《隱形鎧甲》、劉荒田的《馬里奧和一枚愛恨交加的鑽戒》、舒怡然的《當阿倫遇上珍妮》、陸蔚青的《居酒屋》、黃宗之的《空巢前後》、董晶的《遠離故鄉的地方》和去年11月因尋根訪祖而突發疾病去世的葉周的《我們在路上》,都是海外移民作家的在場寫作,各有亮點和特色。
海外作家大多是業餘寫作,因此散文作者遠遠多於小說作者。本年選有20篇散文入選,比起小說和評論,可謂是蔚為壯觀了。散文作家蔡維忠是哈佛博士後,從事新藥研發工作,但他對寫作嚴謹認真,作品相當成熟,曾獲過上海文學獎,出版過兩本散文集和一本藝術論集。
此次被選入的散文《我的宇宙》,是寫他導師斯坦.珀桑九十一歲去世時,學生們趕去參加紀念晚宴,重點闡釋了紀念晚宴上斯坦的子女、學生們的各種妙趣橫生的致辭。作者以致辭為視點,講述了導師對他的鼓勵和把關;全文樸實耐讀,很有生物學、藥物學方面的知識點。
住在夏威夷的女作家陳豔群,曾經在《美文》雜誌連載航海系列散文,出版散文集《二十個人》《冉冉檀香》等,她入選的《紙作衣裳線作筋》,是一篇講述木偶與皮影的故事。真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讀過音樂系的作者,對“木偶與皮影”的講述,可謂是細緻入微的。
洛杉磯女作家申美英的《在瓦豪河谷與歷史和美景相遇》,是一篇奧地利遊記,結構完整,語言流暢,文字頗見功底,風景中的歷史在作者筆下描繪得栩栩如生。爾雅的《物哀與幽情》是一篇閱讀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源氏物語》的隨筆,道出了女性的不容易和悲哀。詩人宇秀的《馬林道上的烏鴉》,主要敘述了開餐館不易,以烏鴉為意象,揭示塵世的恩怨情仇。該篇曾獲北美中文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球“東西文學獎”二等獎。
由於篇幅有限,不能每篇都點評。散文輯裡還有如:張宗子的《天涯風俗自相親》,江嵐的《一個女孩一座城》,凌珊的《南國夕陽紅》,鄭立行的《橋》,羊兒的《奔赴永恆之鄉》,程應鑄的《老驥伏櫪》等,都是不錯的篇章。
本年選裡的評論小輯是解芳的《“北美華文作家小輯”和海外創作趨勢》與李文心的《文學的聖塔》。相對小說和散文作者,海外的評論作者就要少得多。解芳的《“北美華文作家小輯”和海外創作趨勢》,事實上是海外華人評海外華人的作品,可算是近距離式的在場評論。
解芳是年輕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系博士,已在《文學評論》《戲劇藝術》等中英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著作有《早安,寫作》,譯著《竹書紀年解謎》,主編《海外華語女作家小說選》等,曾獲美國高校傑出教授獎。她撰寫的《“北美華文作家小輯”和海外創作趨勢》,是2023年開設在《紅豆》雜誌和《黃河》雜上的兩個北美作家作品小輯的評論。解芳的評論以細膩而有見地的筆觸,梳理並闡釋了作家們筆下的故事、人物和細節,文字靈動,文采紛呈,是下了功夫做足了功課的評論。
學者李文心旅居海外三十年,是美國普渡大學文學博士,除學術著作外,他還發表中英文詩歌、小說、散文及翻譯作品。他入選的《文學的聖塔》,條理清晰地從勃朗蒂姐妹的作品、狄更斯德的《遠大前程》、德萊賽德的《嘉莉妹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談到魯迅、張愛玲等作家的作品。李文心的閱讀量相當驚人。的確閱讀是寫作最好的老師,他的文章功底深厚,字字見功夫。
如今海外華人在世界各地崛起,從底層走向傑出,從貧窮走到富有。北美中文寫作群的作者們,大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而寫作是他們尋找自我,調整自我,讓自己有個好心情的最佳辦法。白居易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蘇東坡也有詩曰:“吾心安處是吾鄉。”因此,北美作家在調整自我、心安是歸處的同時,那些日積月累的修養,也成就了一種氣質。
2025年元月2日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做最好的公號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2024熱文排行榜:
移民主題:
十夜譚主題:
美國大選主題:
其他:
讀完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 I 顧艷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發現 I 家庭 I 樂趣
想每天與渡十孃親密接觸嗎?
喜歡?粉她!

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