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版海報Letterboxd獨家首發)
評論區回覆,參與抽獎送票哦~
《男人四十》
July Rhapsody
2024年5月-8月北美影院陸續上映
9月10日發行北美版光碟
含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影人訪談等花絮
官網現預售中
最新上映城市影院/購票/預購光碟登陸官網:
JulyRhapsodyMovie.com
(北美版預告片The Film Stage獨家首發)
影片簡介
由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岸西編劇的《男人四十》充盈著難以言喻的靜謐之美,講述了許多如長江般看似永恆的意象一一逝去後,一個人如何艱難穿越生命的重重漩渦。
表面看來,林耀國工作體面,在精英學校教中文,家庭和睦,有溫柔的太太和兩個兒子。事實上,這個四十歲的男人被髮財的同學揶揄,被熱情的女學生引誘,壓抑著未滿足的野心和愛慾。一位他少年時期的恩師的突然到來,終於突破了他脆弱的防線。他必須揭開多年的秘密,直面真的自我,重新決定如何度過餘生。
創作背景
岸西與許鞍華初入社會時是TVB的同事,分別離職後,在一個海外華裔製片的專案上合作,但創作完成後,專案黃了,她們於是決定開發自己有興趣又可行的主題。岸西提出瓊瑤首作,林青霞主演的改編影片《窗外》的“師生戀”可再挖掘,二人一拍即合。
集合的演員陣容中,有息影五年歸來挑戰複雜內心戲的張學友、不畏爭議,表面波瀾不驚,核心堅強,賦予家庭主婦角色獨特魅力的梅豔芳、還有從加拿大來港做歌手,首次演電影就包攬各大新人獎的林嘉欣。幕後的配樂韋啟良、攝影關本良、剪輯鄺志良、美術指導文念中等也紛紛顯示傲人才幹。

影展入圍及獲獎
臺灣金馬影展 最佳劇本 最佳新演員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編劇 最佳新演員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推薦電影
柏林電影節
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影評摘錄
“她又喜歡寫複雜微妙的心理、寫懸疑。《男人四十》的敍事結構也特別,能夠抓住觀眾的心理,有一種心理懸疑。兩種戀發生於不同時代,帶出不同的意義,是逐步發現、層層揭露的文藝懸疑故事。寫出兩代人之間既有愛慕也有矛盾,並令人聯想到新舊文化之間的差異、矛盾與糾纏。新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冷漠,舊一代卻過於迷戀。我們看到香港、深圳的城市繁榮和雜亂,也看到中國山川的壯麗景觀。整個電影是哀而不傷,消極中隱含積極,這是《男人四十》優美難得之處。這在岸西以後的電影中都少見,可視為她的代表作,著力寫出女性的主體性。”
——羅卡

“編劇矛盾的狀態是岸西編導下人情故事的獨特魅力,很多東西並非黑就是是白。岸西喜歡探討的就是黑白之間的臨界、跨界的狀態,不可被輕易下結論,卻出於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存在。林嘉欣也並不是一個受害者。“
——喬奕思
“四十對女人曾是個惘惘的威脅,但Ann憑《女人,四十。》(1885)而重振聲威。男女之間的傳統的權力關係已因女權主義而重新調整,此消後長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吧!《男人》中描寫兩代角色都深刻準確,令人體會優秀創作者永遠是年輕地衰老,也許應說內心長春地在歲月中流徙。通俗而不媚俗,岸西不動聲色地以一個活潑、絲絲入扣的師生戀誘惑著觀眾,而暗渡陳倉地讓觀眾上了一節國文課。筆觸滲著濃醇的清醒,披露出岸西於歲月中,耐性地靜顯才情的明澄。”
——陳耀成
“許鞍華的漂泊則更精神化, 那是一種找不到人生意義的悵然若失感和倦怠感,是一種失去精神原鄉後的蒼涼感。這種無依感,讓她能拍攝出那種鄉愁的刻骨感。我們困頓的不只是物質層面的侷促與無奈,更深層次的,是我們的文化在現代化程序中的深深斷裂,是屬於一代甚至是幾代人的隱隱卻巨大無朋的哀傷,是傳統的詩意遊魂在這個混凝土所構造的呆板世界中找不到著落。”
——梅理 梅雪風

”故事裡一箇中年男子的越軌不全是所謂的性壓抑、社會不公、壯志難酬。(許鞍華)她發現的是男人的一點點愁思,一點點不暢,以及他們所認為的,和女人一樣的傷春悲秋,情難自抑。“
——桃桃淘電影 張一
“(男主角)事業家庭一切皆成定數,彷彿一個隱形人一樣在生活。一種進退維谷帶來的自我粉飾和保護——想要穩定的家庭,渴求一切都在軌道的秩序感;但又對冒險與刺激躍躍欲試,彷彿這就是對青春的緬懷,是對自己性功能的一個褒揚,如果不能真誠、自知地看待這個問題,油膩自然應運而生。(而他)是蒸了好久的鯽魚蘿蔔湯,帶油腥味但不膩,看起來像清湯卻帶有脂肪的香味。”
——場庫 V姐
“止步於旋轉門鎖的特寫是許鞍華和編劇岸西對自己身為藝術創作者的自律,這種自律只關乎到美學的透明性,也是為故事留下的可有無邊想象的空間。身為觀眾的我們,因為不知道門關上後會發生什麼,所以會主動去揣摩他們「應該」發生什麼。這裡的「應該」所延伸出來的,已經超過了電影畫面的所指,轉而成為了不同觀眾「三觀」體系之下的合情、合法、合理與否的價值判斷與情感體驗。林耀國「用誠意泡妞」,許鞍華「用真實拍片」。如果你是一個有智識的觀眾,你就應該抓住旋轉門鎖背後的靈光。畢竟,電影已經給予了你它所能給予的一切民主。”
——虹膜 甘琳

“感人至深、成熟完整,可能是她多年來最好的作品……儘管杜琪峰和陳果擁有技巧和風格,但許鞍華或許是香港真正的最好的敘事者。”
-Kozo (Ross Chen), LoveHKFilm.com
“許導是一個講故事而不說教的電影創作者,她將角色置於不順遂的社會情境中,展示他們為生存做的努力,且大多成功。紀錄片的現實主義細緻描述角色的日常行為和場景,情節的展開幾近隨意,幽默和感傷的氣氛共存。許導賦予她的角色生命力和尊嚴,並不迴避他們的不完美和不正常。”
– Freda Freiberg, Senses of Cinema
“這部小而令人難忘的電影有種安靜的美感,很大程度歸功於張學友和梅豔芳的精彩表演。”
-David Stratton, Variety

“觀看這部影片的體驗有令人著迷的餘韻,在之後的幾天(可不只幾分鐘或幾小時)裡,它縈繞思緒甚至心頭,必須靠與他人述說才能排解。……那些為觀眾帶來感動、刺激,努力創作精湛作品的人可能已意識到,為平凡的角色注入生命力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Brian Naas, BRNS.com
“這是一個值得探尋的罕見珍品……意涵豐富的文字和畫面,苦樂參半的故事,像近來亞洲電影中的許多作品一樣文藝而深刻。它詩意的表達方式超越了典型肥皂劇的情節。許鞍華導演沉穩、柔和地講述感人的故事,表現非常出色。”
-Vince Leo, Qwipster.net
“你不常在香港電影中看到如此靜水流深的劇情,但當你遇到時,它們通常坦率地反映生活現實和地道文化。這樣的電影是許鞍華的絕活,當你有所期待,她就永遠不會讓你失望。”
-Wilson Kwong, ThrowDown815.com

“她是少有的香港電影圈中的知識分子,本人在公開場合看起來比誰都姿勢柔軟,但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卻能看到她低調的堅持,堅硬得像塊石頭。她關注香港社會中的那些異類。她似乎天然就對於那些左右為難的處境感同身受,也正是這種特質,讓她的電影少有憤怒,而更多的是一種沉痛。她尊重人和社會的複雜。她喜歡用間離的手法去阻止觀眾完全陷入這個故事。在虛構的故事中,許鞍華會讓人去探尋片中人之所以為那個人的歷史, 而在真實故事中,她則始終提醒觀眾她所說始終只是多種敘事中的一種。”
——《梅理》梅雪風
導演:許鞍華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領軍導演之一,她畢業於倫敦電影學院,1979年憑藉首作《瘋劫》榮獲金馬獎,之後的《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分別於1981和1982年在戛納電影節首映。1988年,《書劍恩仇錄》入圍柏林電影節論壇,開啟許鞍華長達數十年的柏林電影節履歷:1995年《女人四十》榮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銀熊獎,1999年《千言萬語》再次入圍主競賽,之後的《上海假期》、《阿金的故事》、《半生緣》、《男人四十》和《玉觀音》均在柏林電影節放映。2011年,《桃姐》在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全球首映。許鞍華曾六次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三度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20年,她成為首位獲威尼斯電影節頒發終身成就金獅獎的女性導演,她有多個榮譽博士學位,曾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 (MBE)。
《男人四十》的編劇岸西稱自己合作過的導演中跟許鞍華最親近:“香港的女導演不多,我們都想證明男性導演能做的事情,我們女導演一樣能做到。我知道阿Ann受了很多苦。”曾經有部她執導的片,整個團隊工作後收不到佣金,許鞍華隻身去外地見出品方,飛回香港前聯絡岸西到機場等,落了地拿出個裝著一疊疊紙幣的袋子,就這樣把拖欠的款付給了團隊。“跟阿Ann工作會有保障的,老闆一旦不付錢,她絕不罷休。”
因女學生角色一鳴驚人的林嘉欣評價:”許鞍華能幹的地方是她懂凝聚一種氣氛,用觀眾的角度去看戲。“有一場拍攝林嘉欣和張學友吵架,林應哭但哭不出,很受挫,劇組轉場時,她自己走到對面的公園牆邊踢枯葉調整情緒,這時張學友走過來,站在她旁邊反覆念臺詞,她被激得又氣又急,真哭了,接著就聽到許鞍華喊”Cut!“原來許一直關注林的動態,讓劇組靜靜跟過來,巧妙拍完這場戲。
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的導演,曾參與《花樣年華》等片的美術指導文念中尊重仰慕許導,但覺得她從不高高在上:“有傳她拍電視劇時會在現場發脾氣,其實她本人很好,發了脾氣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粗言穢語。”
攝影師關本良曾效力王家衛、李屏賓等大師,則稱許鞍華“很勤力”。因她年輕拍片時總被人欺負,有攝影師曾當場撕爛她畫的分鏡表,現在她拍攝前做的分鏡表,連鏡位和方向都有。各部門提創意方案,她不喜歡就認真講,也不客氣。創作《男人四十》,她給的視覺參考是一棵大鳳凰木,說是“flame of the forest”。關笑談許導說話愛夾英文,但也提到,她在東北鞍山出生,有個算命的說她的名字用“馬鞍”的“鞍”,生活會顛沛不定,建議她改為“平安”的“安”。她不肯。”我覺得這跟她很相似,很努力地去經營電影,像將軍一樣統領所有工作,很辛苦,但她不介意,甚至很享受。她深知,很多事情要爭取才能得到,同時也要平衡各方面的需求,一直很自覺地處理這些。她其實是這個製作環境的倖存者,很多香港導演做不到的。”

“年輕的岸西語調已透著看破世情的蒼涼。曾經有好一段日子不見了岸西的名字,驀然驚見大紅大紫的《甜蜜蜜》,她説是因為身為人母而靜默了許久。”
——文化評論家、電影導演 陳耀成
編劇:岸西
香港著名電影以及電視編劇和電影導演,曾兩次獲金像獎最佳編劇,憑電影《甜蜜蜜》摘得亞太影展及臺灣金馬獎等獎。岸西原名何碧雯,生於澳門,來港後成績優異,1970年代任職無線電視,在譚家明導演的《七女性》中嶄露頭角,演出由自己編寫的半小時獨白劇。1980年代轉職公關和廣告,工餘替香港電臺電視部編劇,曾參與電影《聽不到的說話》和《嫲嫲帆帆》。1996年,跟導演陳可辛合作電影《甜蜜蜜》後轉任全職編劇,作品包括《男人四十》等多部電影。2008年首次嘗試自編自導由林嘉欣、鄭伊健、許志安主演的《親密》和張學友及湯唯主演的《月滿軒尼詩》,均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編劇獎。
跟編劇岸西多次合作的許鞍華謙虛地說:“(岸西)的劇本很完善,我不過是執行者而已。”林嘉欣後來主演了岸西的導演首作《親密》,視岸西為她電影生命中的寶。《男人四十》後,有次她們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活動相遇,已多年未見,岸西看到她就直說:“嘉欣,你這陣子拍這麼多垃圾戲,真的不太好,你要控制一下。”林彼時正為失去了初拍電影的喜悅而迷茫,但夥伴們都鼓勵她,唯有岸西忠言逆耳,讓她豁然開朗。

張學友 飾演:林耀國
“長久以來,香港娛樂圈,有一件事情一直被忽略和低估:張學友的演技。2001年,張學友重返影壇,演技更加老練沉穩。把男人四十遭遇中年危機,面對社會現實的種種困擾與無奈,生活在兩難之間,處在愛與痛邊緣的生存困境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他的每一部片子,少有本人的痕跡。他就是故事裡的人。”
——豆瓣電影
“張學友的角色以前是少見的……是岸西和許鞍華重新給他創作了一個新形象;一個中年的知識份子,處在新舊文化之間難以抉擇,舊的拉住他,新的吸引他。他的抉擇,用許鞍華的話來說,就是香港的處境。”
——香港電影資料館 影談系列 策劃編輯 羅卡
梅豔芳 飾演:陳文婧
“懷念梅豔芳,似是故人來。還記得阿梅片中的角色說:“並不是每一個結局都是你想要的那種。”造型不驚豔,角色不新奇,生活在平凡人的軀殼下,做著不能再平淡無奇的事情,這不是講述女人的故事,但卻給了女人要承擔起的生活壓力,這是阿梅角色中,最平凡最蘊藏能量的角色之一。”
——看電影雜誌 拍洋菩薩

編劇岸西談片中這個看似沉默,實則最果敢的角色:“她不是特別可憐那個老師,但她見丈夫忍她忍了那麼久,利用這個機會挑戰自己的老公,她不知道這件事還要在這段婚姻裡盤桓多久,很想把這團密雲解決掉,給他一個機會說出來。”
文念中在做陳文婧的造型時,主要考慮如何去掉梅豔芳的星味,準備些出口店的便宜貨——碎花、寬褲子、半身裙,家庭主婦的打扮。相比很多演員放不下自己的形象,她很願意,”只問試什麼衣服,拿了衣服沒有任何表情就上樓。“
林嘉欣在片中跟梅豔芳沒有真正的對手戲,但林會特地去看梅的場,發現她在片場很安靜,但一開機就能量驚人:“有一場她和盛老師在橋上相遇,我看到起雞皮疙瘩。在現場看梅豔芳演戲是非常震撼的。”
林嘉欣 飾演:胡彩藍
編劇岸西創作女學生的角色時,希望扮演她的是不符合觀眾心目中勾引老師的“鬼妹”典型的新人,找到林嘉欣後,岸西喜出望外,贊她是“天生的演員”。其實林嘉欣當時不會讀和說廣東話,向許鞍華表達了自己的焦慮,導演答:“沒問題。“找了戲中演她同學的演員錄林的對白,她每天反覆聽,把發音背熟。美術執導文念中給林嘉欣的造型的書包裡裝了一本空畫冊,他讓林嘉欣拿回家,有空畫畫,她當時聽人說“喜歡一個人,他會長出花來。”就用這點畫出了片中的老師。
自從林憑《男人四十》中的表演獲得最佳新人獎,之後的大部分演出也均入圍或提名,並憑藉《百日告別》獲得金馬獎影后,但她坦白,獎座都送給導演或電影公司了,沒拿回家,她也不喜歡回看自己拍的作品,出席宣傳活動頒獎禮等,常覺得演戲的當下才是最真的,不可取代。

演職人員:
導演 許鞍華
編劇 岸西
監製 爾冬陞 許鞍華
演員
張學友…林耀國
梅艷芳…陳文靖
林嘉欣…胡彩藍
譚俊彥…林安然
庹宗華…盛世年
葛民輝…黃銳
副導演 曾紹廷 吳秀華
場記 袁錦倫
攝影 關本良
攝影助理 楊耀輝
推軌具 何家輝
機工 周志輝 李健偉 趙富深
燈光 張玉泉
燈光助理 簡永輝
電工 何振文 高永齊 洪偉良 何啟安
美術指導 文念中
美術助理 李清渝
服裝指導 陸霞芳
服裝助理 鄭敏儀
服裝管理 陸霞芳
化妝 關莉娜
髮型 黃國雄 李保蓮
剪接室 傳真製作有限公司
剪接 鄺志良
道具領班 黃偉明
道具 陳友康 馮志成
收音 郭禮杞
收音助理 康永堅 許譽騰
原創音樂 韋啟良
出品人 王海峰
行政監製 張之亮 周偉財
統籌 鄭樹新
製片 何慧儀
助理製片 梁維安 梁國賢
劇務 黃保偉
場務 黎思銘
製作會計 戴燕霞
劇照 木星
茶水 戴麗鳳
聲音設計 杜篤之
混音 杜篤之
對白錄音 杜本立 陳添強
對白剪輯 杜本立 陳添強 杜篤之
效果錄音 杜篤之
動作效果剪接 杜篤之
效果 杜篤之
粵語對白領班 譚錦萌
國語對白領班 陳明陽
器材 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
菲林 柯達(遠東)有限公司 泰豐洋行(蔡氏)有限公司
沖印 天工彩色沖印有限公司 臺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字幕製作 東方電影沖印(國際)有限公司
英文字幕翻譯 馮若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