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兒子養得內驅力全無,我才知道:“廢掉”一個孩子,就一天到晚說他

作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
01
兒子今年12歲,剛上初一。
在外人眼裡,兒子聰明、反應快,學什麼東西好像都不費勁,但只有我清楚他的毛病——那就是懶!
學習從來不主動,全靠我在後面生拉硬拽。每次他學個習,我都得心力交瘁。
寫作業,能拖到最後一秒絕不提前動筆;就算坐在書桌前,眼神飄忽,不是摳手指就是玩筆,半天寫不出幾個字。
為此,我可沒少說他:
“唉,你這孩子,寫作業呢!幹嘛呢又走神了?”
“趕緊寫呀!你看都幾點了?磨磨蹭蹭!”
“真服了你了,我怎麼攤上這麼個倒黴孩子!還能不能快點寫啦……”
每天晚上陪兒子作業的時間,是我最痛苦的時候。
管他吧,他那磨磨蹭蹭的樣子能把我氣死;可不管吧,心裡又放不下。
我白天還得上班,晚上再弄他到半夜,一點兒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太累了!
以前兒子年紀小,我說他幾句還聽,可現在大了,越來越不聽話,脾氣也犟了。
說他兩句就嫌煩,直接給我頂回來:
“知道了知道了!你煩不煩啊!”
“催催催,就知道催,你越催我越寫不出來!”
每次都氣得我對他一頓咆哮:我這是為了誰,我吃飽了撐得管你,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學,將來撿破爛去都沒人要……
除了學習,兒子在生活上也是一樣懶惰。
早上起床,得喊8遍他才起;讓他幫忙乾點家務,收下自己房間,他要麼裝聽不見,要麼就是敷衍了事。
我只能反覆提醒他,讓他長點記性:
“你就不能自覺點嗎?每天早上都要我喊!”
“你看你那屋子亂的!自己收拾一下能累死你?”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麼一點記性都不長?”
我承認,我說話的語氣越來越差,耐心也早已消耗殆盡。但看著他那副油鹽不進、被動應付的樣子,我心裡的火真的忍不住“噌噌”往上冒。
老公勸我:“你少說他兩句,青春期的孩子,你說多了他逆反。”
可我怎麼能少說?我不說他,他就能自己動起來了嗎?
我不盯著他寫作業,他那作業能寫完嗎?我不提醒他,他能記得該幹什麼嗎?
夜深人靜時,我總在想: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就那麼自覺,不用父母操心就能主動學習?怎麼偏偏我的兒子這副懶樣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02
直到一個週末,我帶兒子去參加一個親子徒步活動,一個媽媽的話,點醒了我。
活動有個環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合作找寶藏。
我看別的孩子都興高采烈地,跟爸媽在那兒討論路線、找線索,就我兒子,蔫蔫兒地跟在我後面,問一句答一句,完全不在狀態。
我又忍不住開始說他:“積極點行不行?” “動動腦子啊!” “一點參與感都沒有!”
就在我叨叨個沒完的時候,旁邊一個媽媽悄悄提醒我小聲點,然後跟我說:“姐妹,你越說,孩子可能越不動。”
她還分享說,她以前也這樣,後來試著少說多鼓勵,孩子反而慢慢變好了。
回家的路上,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反覆思索著那個媽媽的話,還有兒子當時那無奈又麻木的眼神。
回去後,我在網上大量搜尋關於“內驅力”、“青春期教育”、“溝通方式”的資料,看各種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的講座和文章。
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我才終於明白:
長期被父母指責、抱怨和嘮叨的孩子,往往是自我價值感偏低,覺得自己很差勁!因為他們會把父母的批評當真,覺得自己“就是懶”、“就是笨”,沒自信了。
這類孩子的日常表現就是,要麼消極抵抗,用拖拉、磨蹭、頂嘴的方式宣洩不滿,要麼放棄努力,乾脆“破罐子破摔”。
當學習和做事總是伴隨著批評和壓力,孩子感受不到樂趣和成就感,只有痛苦和被迫。
那麼,他那份源自內心的、想要探索和成長的動力,自然就被一點點磨滅了。
看著這些分析,我驚出一身冷汗。這不就是我家的真實寫照嗎?
原來,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在“教育”兒子,“為他好”,鞭策他前進。
可實際上,我那永無止境的“嘮叨”,正在毀掉兒子的內驅力!
所謂“杯滿則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說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心理學上這被稱作“超限效應”,意思就是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真是又後悔又心疼。
現在我必須學會閉嘴,重新學習如何跟兒子溝通,喚醒他的內驅力。具體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03
1、我們一定要學會“閉嘴”,讓自己靜下來,用“觀察孩子”代替“評判孩子”
其實,這真挺難做到的。
過去,我已經習慣了嘮叨兒子,只要我看他不順眼時,張嘴閉嘴總想“說他”。
現在,我給自己規定好,一天之內,批評、抱怨、催促他的話,不能超過3句,除非是提醒他注意安全什麼的。
剛開始那會兒,真能把我憋出內傷。
看著兒子慢吞吞地寫作業、隨手亂放東西、又拿起手機……無數次,話到嘴邊,都被我硬生生嚥了回去。
我強迫自己,別一張嘴就數落他哪兒不好,而是等一等,先觀察一下,好好看看他到底在幹嘛。
兒子寫作業慢,是真的在磨蹭,還是遇到了難題?
我看了一會,發現他對著一道數學題,看半天,皺著眉頭,在草稿紙上畫了又畫,是在思考。
房間亂,是真的懶,還是覺得把東西放在明面上,自己好找東西?
幾次觀察我發現,其實,兒子會把髒衣服扔進洗衣簍,只是書桌和床鋪比較亂……
當我停止了喋喋不休的指責,開始真正用心去“看”兒子時,我驚訝地發現,他並不是我標籤化的那個“一無是處”的孩子。
他有他自己的節奏,也有沒有被我看見的嘗試和努力。
當我自己“閉嘴”之後,家裡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同時,當我不再嘮叨說教兒子,兒子緊繃的神經也放鬆了,他也不跟我們對抗了,家裡的火藥味一下就沒了。
2、一定要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用傾聽和共情,取代“說教”
光閉嘴還不夠,我得改變過去和兒子的溝通方式,試著理解和接納兒子,重新把親子關係處好。
過去,我和兒子的對話,90%都圍繞著學習、紀律、聽話,各種“你應該”,“你得這樣”、“你怎麼不那樣”……對他充滿了要求和評判,從未真誠的關心和理解他。
現在,我開始嘗試著,把關注點從“事”轉向兒子這個“人”。
晚飯時,我不再一上來就問“作業寫完沒”、“今天考試怎麼樣”,而是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問問他:
“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嗎?”
“你今天看起來有點累,是不是體育課活動量太大了?”
當兒子玩遊戲或者看影片時,我不再厲聲禁止,而是偶爾會湊過去,好奇地問一句:
“這是什麼遊戲啊?好像挺有意思的。”
“這個博主挺搞笑的,講的什麼呀?”
一開始,兒子很抗拒,覺得我肯定“沒安好心”,或者敷衍幾句。但我知道,時間久了,他自會感覺到我的真誠。
期中考試,兒子沒考好,情緒很低落,晚飯都沒怎麼吃。換做以前,我肯定又是一頓劈頭蓋臉的“你看看,我早就說你……”。
但這次,我忍住了。
等兒子回房後,我敲了敲門,遞給他一杯熱水,在他身邊坐下:
“兒子,媽媽知道你心裡肯定不好受,努力了但結果不理想。
沒關係,誰都有考不好的時候。媽媽上學那會兒,考砸了也偷偷哭鼻子呢。
重要的是我們找到問題,下次改正就好。”
兒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後點點頭。我知道,他聽進去了。
我發現,當我看懂他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表達我的理解,而不是要求時。漸漸地,兒子的話多了,臉上也有了笑容。
3、給兒子積極的正向反饋,從他擅長的事情開始,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感
回想起以前,我看兒子哪兒哪兒都不順眼,我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你怎麼又錯了”、“你看看你”、“能不能認真點”這種負能量的話。
就算他偶爾做得挺好,我也從來不誇,就怕他得瑟、翹尾巴。
結果兒子在我的打擊和指責下,越來越沒自信,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最後乾脆擺爛。
明白了這點,我開始強迫自己換個思路,不能再批評指責兒子,而是努力找到他的優點,及時點贊,讓他獲得成功的體驗感!
可誇啥呢?學習上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值得誇的地方。怎麼辦?那就先從他擅長的地方下手!
兒子雖然學習是不咋地,但他動手能力還行,特別喜歡搗鼓那些模型、樂高什麼的。
以前我老說他“玩物喪志”,淨整些沒用的影響學習。現在,我改變策略了。
看到兒子專心致志地拼一個挺複雜的模型,拼了好幾個小時,終於完成時。我沒再給他潑冷水,而是湊近了仔細看了看,然後特真誠地跟他說:
“兒子,這個拼得可真棒!這麼多小零件,你居然能這麼有耐心地一點點拼起來,真厲害!你看這幾個地方接得多好,手真巧!”
他當時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很高興又有點不好意思,然後興沖沖地告訴我,還要繼續拼下一個。
我發現,兒子在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功體驗,逐漸獲得“我能行”的成就感後,會慢慢第遷移到學習上來。
有一次,他拿了一個數學難題過來問我,我倆一起研究了半天,最後總算弄明白了。他長出一口氣,特興奮地說:“媽,搞懂這題的感覺真爽!”
看著兒子眼睛裡有了光,我知道,他的內驅力回來了。
如果你也像曾經的我一樣,習慣了用語言去“推動”孩子,卻發現孩子越來越“推不動”,甚至離你越來越遠!
那麼,請相信我,試試看,從今天起,管住我們那張焦慮的嘴。
少一些指責抱怨,多一些觀察等待;少一些說教命令,多一些傾聽共情;少一些負面標籤,多一些具體肯定。
把屬於孩子的成長空間和節奏還給他,用愛和智慧,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作者:暖爸老白,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END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