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中學回頭看,毀掉孩子內驅力的行為,除了催促和否定,還有這一點……(推薦)

作者:六六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昨天,表嫂打電話跟我訴苦,說自己最近要被兒子氣瘋了。
她兒子文文今年小學六年級,正面臨著小升初的嚴峻考驗。
可是,文文每天晚上寫作業總是心不在焉,每天磨嘰到很晚,寫出來的作業也很敷衍。
一個學期以來,班主任已經跟她打過好幾電話,說文文上課開小差,學習態度也不積極。
表嫂真是恨鐵不成鋼:
“我為文文操碎了心,結果成績還那樣不忍直視…..
真羨慕你有鼕鼕那麼好的孩子,平常壓根不用怎麼操心,成績就那麼優秀…..”
聽到表嫂的一番話,我苦笑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兒子鼕鼕今年上初二了,成績的確很優秀,每次幾乎都在班級前5名左右。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三四年前,我幾乎面臨著和表嫂同樣的困境。
鼕鼕小學那會,學習也是經常拖延懈怠,成績在班級的中下游徘徊,沒少讓我焦慮。
而他之所以變得像現在這樣穩重、自律、優秀,完全是因為內驅力被喚醒了。
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個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一定來自與生俱來的內部驅動力。”
回首過去的小學六年時光,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走過很多彎路,犯過很多錯誤。
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我的一些外在行為,破壞了孩子寶貴的內驅力。
而這,才是導致孩子能量不足、缺乏自律的根本原因。
01
“催促”
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只要自己不在旁邊盯著,孩子寫作業就格外墨跡。
明明只有幾頁紙,孩子對著作業不是發呆,就是摳手玩筆,拖到深夜。
家長束手無策,只能一邊盯著一邊催。
我和鼕鼕就曾經歷過長期的“拉扯”過程。
一到寫作業,鼕鼕就有各種藉口,一會兒口渴要喝水、一會兒尿尿上廁所,要不就是撕橡皮,十分鐘的作業他拖拖拉拉半天才能搞完。
我看不下去,總是忍不住衝進屋裡催他、吼他。
一開始,效果還挺好,兒子在我的督促下總算能乖乖寫作業了。
結果到了小學五年級,我發現他的學習變得特別被動。
學習上完全都是我在著急,催一下人家才動一下,往往是作業寫完了,但是質量一塌糊塗。
後來我上網查閱了不少資料才明白,我的所作所為,直接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就像尹建莉老師所說:“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
如果父母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經常用言語催促、批評鞭策,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越來越洩氣。
看到2020年麻省理工錄取的唯一一名中國學生鄧明揚父母的一段採訪。
鄧爸說,剛開始他們也愛插手孩子的學習,孩子寫作業時,就在一旁指手畫腳。
但後來發現自己容易著急上火,孩子也失去了學習興趣。
之後他們就決定忍住不插手,讓孩子自主寫作業,鄧爸負責思想工作、鼓勵孩子,鄧媽負責資訊收集和後勤工作。
慢慢地,鄧明揚對待學習越來越積極,成績也越來越好。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曾經說到: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於是,我也決定不再盯著兒子學習,先和兒子定好當天的學習計劃,只要能在規定時間能完成作業,其他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在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嚴格遵循不催促、不打擾、不干涉原則。
如果孩子在作業上遇到什麼問題,再統一幫孩子進行復盤和指導。
比如對於兒子的弱項數學,我會在他做完作業之後,陪著他查缺補漏。
慢慢地,兒子漸漸學會了自主安排寫作業的時間,效率也越來越高。
原來,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用“催促和干涉”去推動孩子學習,而是懂得放手做“顧問”,成為孩子的後備力量。
02
“否定”
毀掉了孩子的自信
當初因為對鼕鼕成績的不滿,我基本沒給過他好臉色。
一道題算錯了,我立馬跟他發火:
“怎麼回事,這麼基本的題還要錯?”
鼕鼕一旦沒考好,我指著他的鼻子就罵:
“你有沒有上進心?我在你身上花了這麼多心思,你就是這麼回報我的嗎?”
結果就是,鼕鼕在我的打擊下,變得越來越沉默,渾身上下沒有活力。
記得他升入小學四年級那會,剛開學不到一個月,某天放學回來就跟我抱怨:“媽媽,我不想再去學校了。”
現在想來,我總是在批評、打擊和責罵兒子,他的自覺性在不知不覺中被毀了,所以他越來越沒自信。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說:
“作為家長,不斷否定、打擊孩子,很少給孩子認可和支援,孩子就會形成‘我很沒用’這種感覺,根本形成不了自我價值感和內驅力。”
後來,我懷著愧疚之心和兒子談心,這才知道兒子厭學背後的真相。
兒子原本對數學就不是很感冒。
上了四年級之後,明顯感覺難度明顯上升,有些吃不消;
再加上我經常挖苦、諷刺他,兒子的信心越來越受打擊,對數學乃至學習都產生了牴觸心理。
記得看過一個影片:
一個成績比較差的小女孩,開心地回到家,跟媽媽報喜:“今天考試我得了個C。”
媽媽笑得很開心:“哈哈每次都是D,這次得了C,表揚表揚!厲害厲害!真棒!下次爭取拿個B好不好~”
結果一段時間後,小女孩真的不負媽媽期待,得了個B。
原來,只有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他才會產生動力,不用父母逼迫、督促,也會主動學習。
後來,當兒子有題做不出來,我就會在一旁鼓勵:
“沒關係呀,這題媽媽上學時也不會做,不如我們一起研究看看?”
每次看到兒子攻克一道難題時,我就立馬誇他:
“寶貝,你真是一點就透,說明你挺聰明呀,你看,數學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嘛!”
慢慢地,兒子的信心越來越強,數學成績逐漸提升上去了,甚至還願意研究一些“奧數題”。
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信任和鼓勵,帶給孩子的內心力量。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接受正面反饋,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自然就會從中獲得快感。
03
“學業至上”
抹殺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醫生陶勇在《自造》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父母,為了督促兒子好好學習,一口氣定下了十幾條家規。
“不許有自己的手機,不許偷偷看小說,不能用電腦打遊戲……”
更誇張的是,在孩子上了高中後,連孩子僅有的戶外活動的時間,都無情剝奪了。
結果到了高三,孩子就跟丟了魂一樣,每天渾渾噩噩,一提到學習就嚴重牴觸。
現實中,很多父母認為“學業至上”,對孩子進行高強度、功利性的“雞娃式”教育;
結果不僅摧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也提前透支了孩子生命的活力。
就像曾經的我,也一度認為學習就該是孩子的全部,不準孩子“浪費時間”,不許孩子有自己的愛好。
我給兒子報了各種課外提高班、興趣班,填滿他的課餘生活。
我還不斷地告訴兒子,只有成績好,未來才有出息,才配擁有美好的人生。
但我後來才發現,這種靠外部刺激所驅動的教育是有期限的。
那些真正發自內心熱愛學習,能夠在漫長歲月中持續精進的孩子,一定是找到了學習的樂趣與動力。
心理諮詢師陳瑜講過一件事:
她認識一個初二的女生,從小几乎沒上過任何補課班,但是超級喜歡研究生物。
她會花上時間看大量的BBC紀錄片,有些要看三四次。
這個女生還喜歡看屍檢報告,她會透過屍斑去看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時候死的,是怎麼死的。
因此,她對即將到來的生物課極其期待,因為終於有機會解剖鯽魚了。
這個女孩對於上課以及學習的這種熱情,就是激活了內在動力。
於是,我決定不再給兒子太多的要求和束縛,而是要他多一些遵從內心的選擇。
我會經常告訴他:
“考砸了也沒關係,你在媽媽眼裡依舊是最棒的;
想做什麼就去做,人生就是要多嘗試,才能活出精彩。”
鼕鼕之前一直很喜歡打籃球,我也支援他每個週末去玩一下午。
那天他打球回家,滿臉羨慕地跟我說:
“媽媽,隔壁天天哥是校籃球隊的,聽說他們籃球隊每週三下午都可以訓練,還有自己的隊服,還能代表學校打比賽,真爽!”
我聽到後,笑著打趣“是嘛,你天天哥可是二中的,二中是我們區數一數二的高中,你可要加油了!”
鼕鼕聽到後陷入了沉思。
結果我發現打那之後,鼕鼕的學習勁頭特別足,鉚足了勁就是要考上二中。
當父母不焦慮、不功利、不施壓,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由;
孩子的“內驅力”自然會被喚醒,發自內心地想要變好。
04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有這樣一句話:
“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畫上自己的色彩。”
真正想要推動一個孩子自發的、持續的努力,還是要喚醒他們內心強大的內驅力。
當一個孩子的內驅力被徹底喚醒,他的內心就是豐盈的、熱烈的,充滿著勃勃生機的。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用耐心和智慧,點燃孩子生命的那把火。
也願每個孩子,都能夢飛山林、心馳原野,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END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