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這6年級一名中國女生,在校車上被霸凌了。霸凌者丟她的東西,還叫囂著讓她滾回中國去!她媽媽反應迅速,聽孩子到家講述了遭遇後,立馬衝到學校,找校長調校車監控,要求立即處理,最後的結果是好的。
校車是兒童欺凌最常發生的地點之一。車上成人較少,孩子們在封閉的環境中相處,而司機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駕駛,無法隨時留意或干預欺凌行為。
如何判斷孩子在校車上遭受欺凌?
被欺負的孩子通常不願主動開口,甚至不清楚如何求助。但家長的“直覺”往往能察覺到孩子的不對勁。
如果不確定,可以嘗試問孩子以下問題:
-
最近你有沒有不想坐校車?為什麼?
-
校車上有沒有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
你在車上都和誰坐在一起?有誰經常惹你生氣或讓你難受嗎?
如果孩子開始找藉口不坐校車,甚至想逃避上學,這可能是欺凌的警示訊號。此時,家長應該高度關注。
此外,欺凌還可能引發壓力相關的生理症狀,如頭痛、胃痛、噁心、頭暈等。這些症狀並非孩子“假裝”,而是真實存在的身心反應。
為什麼孩子不願告訴家長?
-
他們擔心告訴家長會引發報復,使欺凌變得更嚴重。
-
年幼的孩子可能無法識別欺凌行為,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描述。
-
施暴者可能直接威脅孩子,讓他們不敢求助。

如何有效應對校車上的欺凌?
校車是學校環境的延伸,因此學校的欺凌防治政策通常也適用於校車上的欺凌行為。
學校、司機及相關工作人員有法律和道德責任,確保孩子在校車上感到安全、被尊重和受歡迎。
家長可以向學校諮詢其欺凌應對措施,並瞭解如何報告欺凌事件。
雖然司機可能無法隨時干預欺凌行為,但他們通常對車上的情況有一定了解,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有效溝通建議:
-
避免在孩子上下車的高峰期直接與司機交談,可透過學校聯絡司機,約定合適的時間討論。
-
注意傾聽司機的反饋,他們可能對孩子之間的互動有獨特的觀察視角。
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
1. 瞭解孩子的年齡及其對“欺凌”的定義
明確的肢體威脅(如推搡、毆打)容易識別,但有時孩子可能會誤解某些言語衝突為欺凌。
言語攻擊同樣傷人,但孩子的理解能力與表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與孩子深入交談,幫助他們準確描述發生的情況,以便更好地判斷。
2. 關注“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困難情況”
與其直接說“我的孩子被欺負了”,不如換個角度:“我的孩子在校車上遇到了困難,我們需要找到解決辦法。”
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孩子的羞恥感,還能幫助他們學習應對挑戰的能力。
3. 如果欺凌者是校車司機怎麼辦?
嚴格管理校車秩序的司機未必是在欺負孩子,但孩子可能會誤解嚴格的紀律為個人針對。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工作人員確實存在欺凌行為。在沒有先入為主的判斷下,儘可能收集詳細資訊,再決定如何處理。
家長常見問題解答
1、校車站發生欺凌怎麼辦?
校車站通常沒有學校或公交公司人員監管,因此欺凌更容易發生。
對於低年級學生,家長通常可以在附近觀察,但對於高年級學生,家長過多幹預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尷尬。
建議家長與學校溝通,學校可以透過提高欺凌防範意識、提醒家長關注孩子情況,或在必要時安排人員巡視。
2、如果我的孩子目睹了欺凌行為,該怎麼辦?
即使孩子不是直接受害者,也可以報告欺凌行為。目擊者的舉報往往能起到震懾作用,讓欺凌者收斂。
鼓勵孩子在安全情況下站出來,但不要強迫他們直接干預,以免自身陷入危險。
3、如果學校未能有效處理欺凌問題怎麼辦?
絕大多數學校都會認真對待校車欺凌問題,但若學校未能採取足夠措施,家長應繼續向更高管理層反映。
如果學校仍未採取行動,兒科醫生可能可以幫助家長向學校施加更多壓力。
在問題解決之前,家長可以考慮其他通勤方式,如拼車或更換公交線路,避免孩子繼續受到欺凌。

何時應該聯絡兒科醫生?
如果孩子出現持續的身體或情緒症狀(如長期頭痛、胃痛、焦慮、抑鬱等),請及時就醫。
如果孩子的學業表現突然下降,或對上學產生極端的牴觸情緒,也應諮詢醫生。
醫生可以幫助家長排除生理疾病,並提供專業建議,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