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刷到一個評論,挺有感觸的,就想跟大家說說這個話題。
“HKIS錄取到美國前20的學生,看姓氏,錄哈佛的娃姓Shen,斯坦福姓Cheng,哥大姓Yu,杜克姓Mao,好像都是內地孩子啊!看來逃離北上廣深等‘內卷城市’到香港讀書的確是一條捷徑!”
△HKIS2024畢業生最終去向
而在經歷了從體制內到香港求學後,W媽卻認為:到香港讀名校並非那麼容易,但也找到了“進可攻歐美,退能守內地”的平衡之地。
體制內“學渣”換道香港求學
孩子的坎坷升學路
W媽家在江浙一帶,經濟條件還算是不錯的。但孩子在公立體系的成績就是上不去,數學、語文都不行,英語單詞也記不住。長時間下來,他開始變得不自信了,問他優點和特長,他就說自己啥也沒有,學習也不好,老師還總批評他。
按現在的中考要求看,學業到初中可能就截止了。雖然孩子學習不好,但其實興趣愛好很廣泛,特別有自己的想法,馬術學習一直在堅持,繪畫方面也有天賦。

△《最好的我們》劇照
作為家長,W媽表示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現在也只能考慮讓他換個體系學習,就透過高才計劃來香港,想給孩子換個環境。
當時已經小學六年級了,W媽先在內地給一些香港的學校投遞了申請資料。但由於不太瞭解錄取規則,結果一所都沒申請上,還挺受打擊的。現在回想當時的心情:“你看那我家娃確實不咋地,申請的這些學校連一個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給我”。
沒辦法,後來W媽在去年11月的時候就找了機構幫忙插班春季開學。好在機構的老師比較專業,全方位評估之後發現孩子其他方面挺有天賦的,就是之前的環境和教學方法沒讓他發揮出來真實的水平。緊接著著手重新整理了材料,主要突出孩子的特長和優勢,展示他的繪畫天賦和成果。
還有就是孩子的英語不行,做入學面試非常困難,口語、聽力都有問題。孩子爸爸也果斷找了老師幫他做培訓、規劃課程、教面試技巧,糾正發音等等一系列輔助。
春節後就收到了幾所學校的考試通知,最後終於錄取了一所孩子很滿意的國際學校。
補充一句。在香港,插班轉校其實是一個比較普遍的事情。即使孩子某個學區上了官立學校,家庭不是特別滿意的話,那麼到第二年也可以申請插班轉去更好的學校。所以相對來說,選擇權和靈活性都高很多。

香港讀書和身份無關
時間點卻很關鍵
很多家長會選擇為了孩子讀書辦高才身份,W媽也是如此。
但其實,在香港,不管是永久居民還是非永久居民,均可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所有型別學校都能申請,只要孩子能透過入學考試,就可以拿到錄取Offer。

其實,家長真正要考慮的是孩子是否適合這個學校,能否適應。香港學校非常多,教育體系也很多元化,包括IB、AP、A-Level、DSE等,不同孩子適應不同的教學方式。所以,選學校得綜合考慮。
香港有超過500所小學以及超過400所中學,覆蓋了18個城區和校網。有些家長想讓孩子學IB,全面發展綜合能力;有的家長想選DSE,發揮孩子最強優勢;但無論是何種選擇,都得看孩子適不適合,而且學校的選擇也得結合孩子特點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一併考慮。
我帶著好奇問W媽:作為親歷者,你現在回頭看的話,會覺得什麼時候規劃孩子的香港擇校升學更合適?W媽很篤定的回覆我:一定要提前規劃,最好是提前一年開始。
因為大部分學校每年只開放一次秋季入學。近年來,由於人才政策,港籍孩子返港讀書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大了。如果想讓孩子感受香港教育氛圍,要越早來港入讀越好。
小學三年級前最合適,因為五年級有呈分試考試要求(*注:國際學校不要求)。如果再不行,孩子確實已經大了,建議在中二前到港。香港從中四開始分科,所以中三開始就要為中四的選科做準備,學習的內容會突然增加很多,適應壓力會較大。中四之後,學校接受插班生的意願降低,除非孩子特別優秀,否則入學難度是非常高的。
如果孩子已經高二高三了,建議乾脆就直接內地找DSE班培訓,以更好地應對考試。

“學渣”孩子來香港如魚得水,海淀學霸卻不適應了?
內地孩子來香港得適應粵語環境和文化差異,在剛到新環境的初期,學業壓力不能太大,不然心理和身體都受影響。

△《年少日記》劇照
W媽坦言自己家孩子是適應得比較好的。
今年入學後,明顯能感受到孩子現在整個的狀態,是鬆弛的。他喜歡現在就讀的學校氛圍,雖然英語還在加強補習階段,但也能比較放鬆地融入學習環境,找準自己的定位。
以前上課緊張拘謹,話都不敢說,而現在可以很輕鬆自如的跟老師進行一些交流和溝通,感受到他臉上笑容回來了,自信心也起來了。
但W媽身邊也有一個朋友,孩子到了香港之後,反而完全躺平了,上課也不聽,作業也不做。
孩子之前是北京海淀的學霸,成績超好的那種,來了香港後因為學習差距有點大,孩子就直接躺平了。家長也很無奈,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啊!
這個孩子是中二的時候來香港的,原來在海淀區學習超牛的,各種競賽都拿獎。問題主要是英語學習的差異,雖然在內地的時候孩子英語成績很好,但香港和內地的英語教學邏輯完全不一樣。香港的英語教學更注重實際應用,像母語一樣學。而內地更應試,記固定搭配、語法就行。所以他在香港入學後,跟同學交流都有障礙,成績也肯定不能拔尖了,跟原來比差距挺大的。
很多家長覺得香港不卷,但來了又想擠名校,這違背了初衷。香港學校英語要求高,孩子擇校壓力大,還要兼顧內地學業,負擔真是挺重的。

△《我的非凡父母》劇照
的確,對於未成年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畢竟年紀小、經歷的事情也少。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還在慢慢形成中。所以,這個時候如果產生什麼衝突,很可能會讓他們情緒變得極端,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事情。
所以,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是能夠家長來香港給孩子陪讀,特別是孩子正處於適應期的時候;並且媽媽們在這個階段的選擇需要更慎重,得考慮好想給孩子規劃什麼樣的路徑和方向,再決定怎麼選學校。

香港學校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聊到這裡,我非常關心的是:在新的學習環境中,有什麼途徑可以讓孩子快速適應呢?
香港的教育環境更為寬鬆,國際化程度比較高。與大家一直認為的“香港的孩子們英文都是母語水平”不同的是,現實中的香港,除了香港本地和內地學子之外,學校裡還有一些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們也在一起就讀,比如芬蘭、日本、巴基斯坦等。
因此,香港的學校對於英文基礎薄弱的孩子都有著非常成體系的幫助經驗。

△《奇蹟男孩》劇照
以W媽為例,香港的國際學校能夠給予孩子的支撐非常顯著:課堂上配有輔助老師,並且給出非常針對性的學習建議,例如,發音基礎薄弱的孩子,需加強口語和語法學習,甚至需先解決單詞量問題等等。

作為“普娃逆襲的首選之路”,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來到香港,希望為孩子謀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未來發展機會。然而,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有的家庭透過精心規劃和努力,成功為孩子爭取到了心儀的學校名額,孩子們也在新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但也有些家庭,在升學過程中遇到了種種挑戰和困難,甚至陷入了迷茫和焦慮。
關鍵在於家長是否能夠提前規劃,深入瞭解香港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環境,同時結合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進行精準定位。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升學之路上更加順利。
本期福利

:

點選關注”廣深媽媽圈“公眾號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