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併引發農民起義?不存在!

許多人堅信“土地兼併引發農民起義”的歷史敘事,然而,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麼回事。相反,有些土地兼併還起到了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有如此深刻的“土地兼併引發農民起義”的印象呢?當然也有原因。
        一 
有學者研究表明,所謂的“土地兼併”,其實原因是:
官府橫徵暴斂,使得土地這一資本價值大跌。許多農民無法滿足官府的征斂,不得不丟掉土地去流亡。沒有流亡的農民,許多也不得不賤賣土地,把資本換成眼下能苟活一時的消費品,這個時候,確實同時出現了土地兼併和農民起義。
但很顯然,根本不是土地兼併導致了農民起義,而是官府的橫徵暴斂同時導致了土地兼併和農民起義。土地兼併和農民起義都是結果,官府的橫徵暴斂才是原因。
朝廷官員當然要推卸責任。他們指責,都是富人貪婪,兼併土地,使農民無立錐之地,才導致“民變”。其實,明明是他們的橫徵暴斂導致“民變”。
但是,“土地兼併導致農民起義”這一敘事,卻非常地深入人心。可見,“國事蜩螗罵資本”是一貫的傳統,因為,大眾喜歡信這個。
        二
中國曆朝歷代,朝廷都抑制兼併,只有宋朝例外。
這裡有個原因,就是古代的鄉紳(有功名的人)是享受一定的免稅優待的。所以很多農民在負擔不起朝廷的稅負時,會主動連人帶地投到鄉紳門下,這種做法叫“投獻”。“投獻”之後,雙方都是有默契的,地還是你種,但你只用交租、不用交稅了。農民之所以“投獻”,當然是因為這樣做更合算。《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後,馬上就有農民帶著土地來“投獻”。
從朝廷的角度看,這不就少收稅了嗎?所以朝廷一般大力抑制兼併的。
而唯一不抑兼併的宋朝,其實農民的生活比哪個朝代都好。從宋太祖到宋仁宗,比起其他朝代,都堪稱盛世。尤其是宋仁宗,在位42年,很少干預。他治下,經濟、文化都很繁榮。就連歷史學家湯因比都說,如果讓他選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生活,他願意選擇中國的北宋時期。
直到宋神宗、王安石變法瞎折騰,宋朝才由盛轉衰。宋神宗時期,不知道是誰,在宋仁宗陵墓——昭陵的城牆上,刻下一首詩:
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夢過,東風吹淚灑昭陵。
意思是,宋仁宗時期為什麼經濟好?因為武將不追求戰功,官吏不顯擺其干預之能。可惜那42年繁華如夢,如今夢破,只能空對昭陵灑淚。
        三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有個研究,他發現,明清時期,江南的土地兼併程度,遠遠超過北方,但江南卻比北方繁榮得多、穩定得多。為什麼會這樣?
他的研究發現,江南的田地,分為田底權、田面權。所謂田底權,就是所有權。所謂田面權,就是經營權。江南的田底權,集中度非常高,遠遠高過北方。
其實大家想想就明白,假設一個地主兼併了幾百畝田地,難道他帶著小姐、公子,背起鋤頭去把這幾百畝田地種了?這當然不可能。
實際上,絕大多數地主並不懂經營農業。他們把田面權——經營權承包給專業的農業企業家,這些農業企業家會投入資本,添置耕牛、農具等,然後僱傭農民耕種。
我之前的文章也說過,如果沒有投入,就會出現有土地、無就業的情況。明清時期江南的農業企業家,投入資本,就為農民增加了就業。你看,這種情況下的土地兼併,其實起到了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作用,對不對?
我之前的文章裡,有個朋友的評論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你們老擔心有錢人買光農村的土地,我現在白給塊地給你種,你用它賺到錢給我看看?
經營農業其實是個風險很高、非常專業化的事情。我去過我老家的好些農莊,和老闆們、鄉鎮幹部都聊過。他們說,幹農業,5年回本就算不錯了,好多老闆是虧損離開的。
所以,放開土地產權,絕對不可能出現有錢人跑去買、買、買的事情。有錢人又不是傻子,他不是搞農業的,會去買地?放開土地產權真正起的作用是,讓那些專業的農業企業家敢於投入資本,改變許多農村有土地、無就業的局面,促進糧食安全。
但是很多人心目中,大概還停留在過去的想象中:有錢人隨便買幾千畝地,就可以像過去的地主那樣,躺在牙床上吸農民的血。

令人遺憾的是,要改變人們的“土地兼併引發農民起義”的執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不知未來人工智慧是否能做到這一點。
不過,還是希望大家多轉發,能影響一個人是一個人。另外,評論請委婉。
——————

奧派價值投資圈六大會員權益:1、獲得今年所有付費專欄文章,優先獲得投資資訊;2、免費參加只對會員開放的投資內容直播分享;3、奧地利學派核心課程精細解讀,建立奧地利學派知識框架;4、優先參加線下閉門分享活動;5、優質社群交流問答,連結匹配合作資源;6、共讀兩本國內私募基金投資人的書:劉誠《投資要義》和劉東嶽《家庭投資筆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