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王安憶最新長篇小說,小說圍繞上海老爺叔(亦稱“老法師”)“瑟”的人生展開。“他向來不是有心智的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寂寞,這一輩子,都是在浮泛中度過。”小說寫道,主角出身富門,少年時家道中落,單身北上舞蹈學校,吃盡大漠風沙,世人冷麵,直至中年妻離子散、孑然一身、兩手空空,淪落至舞廳謀生。在國內度過大半生之後又和父母遠赴美國孤懸海外。小說跨越時間較長,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一直寫到當下,涉及到不同命運、身世的人物的故事,圍繞在老法師周遭的男女,人生都有各式殘缺。
小說在開頭交代,上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流行一種日夜兼營的舞廳。它們多設於人民公園的舊茶室、關停工廠的廢棄車間、空地上臨時搭建的棚屋,票價也親民,五元一張。舞廳日間客源以本地居民為主,退休或下崗的有閒人群。到了晚場,就變成外地人的天下,民工和保姆充斥期間。舞廳中的“師傅”是跳舞高手,以一帶十,只需交付一杯飲料的錢,就能和師傅跳一曲。小說主角就是“師傅”中最出色的一位,他自帶時間感,跳起舞來腳底生風。
1947年,阿爾薩斯少女瑪蒂爾德追隨摩洛哥丈夫飛往“他者之鄉”。在那裡,她醒悟:逃離與出走不過是另一個深淵,她永遠只是一個外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但即便如此,面對陌生、貧困、暴力與壓抑,她終將會重新活下去。
小說中的主角是一位寫作中的女人。每當她投身於一段風景描寫或場景書寫中時,總覺得詞彙量不夠,她總在同樣的詞語上磕磕絆絆,彷彿語言是一片巨大的田野,無邊無際的遊戲場,令她頭暈目眩,她想要描繪出伊斯蘭教區牆面的黃色,婦女包裹在白色罩袍裡幽靈一般的飄過,可是她想要的並非異國情調的詞彙,而是真正的、毫無障礙地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戰爭,戰爭,戰爭》是龔古爾文學獎得主蕾拉·斯利瑪尼全新的傳記小說,也是其書寫家族三代女性真實命運的“他者之鄉三部曲”之一。小說以二戰後法屬摩洛哥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一個深陷政治身份危機的國家,一個筋疲力盡的女人,如何在動盪的世界中找尋著屬於自己的位置。斯利瑪尼是首位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摩洛哥裔女性。2014年她以《食人魔花園》在法語文學界嶄露頭角,2016年,她憑藉《溫柔之歌》榮獲龔古爾文學獎。2017年,法國政府授予其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
本書是作者繼《庫頁島往事》之後,又一部關注東北區域歷史、關注東北亞諸國關係歷史的作品。作者放眼三千年的黑龍江流域史,重點關注300年來該流域上的重要人物與事件,著重檢討清代黑龍江流域領土喪失的原因。
將歷史的罪過追責於一兩個人是不恰當的,東北失地是整個統治集團造成的:簽署《璦琿條約》的奕山誠然是一個歷史罪人,但咸豐帝與身邊近臣罪責也不算小,作者在書中寫道。如果從努爾哈赤稱汗的天命元年(1616)算起,清朝擁有黑龍江流域差不多三百年,與沙俄有戰有和,最後則導致左岸與下游大片國土的喪失。透過作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康熙朝留下烏第河待議地區;允許黑龍江將軍衙門遷往右岸,並不斷後撤;乾隆朝對東北根本之地的長期忽略,不修邊備,早已潛伏下禍機。至於咸豐以來內憂外患的局面、移民政策的失誤,以及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變局也都成為了領土喪失重要因素。
二創、同人、萌、淚目……它們都是“宅文化”的關鍵詞。本書提出,不瞭解“宅文化”,就無法理解當下和未來。作者東浩紀試圖透過“御宅族”的意識來更新後現代性的僵化之處。“御宅族系文化”誕生自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的,融合了美國亞文化,呼應著1970年代至今的後現代潮流。美國式消費社會的邏輯自二戰以後穩步擴大,如今已經覆蓋全世界:無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煩的社交,消費者的需求就可以非常簡便地獲得滿足。
本書初版於2001年,如今已成為當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經典,書中運用“資料庫消費”“萌要素”“動物的時代”等概念,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系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如戴錦華所說,本書仍是理解今日流行文化與世紀更迭的最突出的文化闡釋。
作者東浩紀,1971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科博士,日本著名評論家、作家及文化學者,以研究並評論“御宅族系文化”而聞名。
本書為劉子超《失落的衛星》之後的最新遊記作品。作者帶領我們穿越巴爾幹半島——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波黑、塞爾維亞、科索沃地區、北馬其頓、希臘。就像其所寫的,“巴爾幹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更像一個形容詞,充滿傷痛、掙扎、求索和希冀的複雜含義。”
劉子超探討了巴爾幹的民族與國家、暴力與戰爭,認同和分裂。譬如說黑山首都波德戈裡察是一座分裂的城市,這裡既有奧斯曼時期的清真寺,也有塞爾維亞風格的東正教堂;又比如說波黑城市莫斯塔爾也是一座分裂的城市,這裡有兩套郵政系統、兩個汽車站、兩支消防隊、兩隻足球隊。作者檢視現狀,並引用英國作家約翰·伯格創造的“landswept”一詞,這個詞由“land”(土地、大地)和“swept”(橫掃、掃蕩)兩個詞合成,意為:土地經歷了一場大風暴或是嚴酷的衝突,其上的建築、樹木、生活痕跡等都被徹底摧毀,一切都被“橫掃”。只剩下赤裸的大地,默默地承載著傷痕,成為沉默的見證者。
偏偏是被視為貧弱的宋朝孕育了都市風景。本書帶領讀者追隨陸游、成尋、孟元老,以及梁山好漢的腳步,從日漸完善的城牆、道路鋪設和水道設施,到打破坊牆阻隔後的街道,從食品店、澡堂到糞便處理和交通工具各方面勾勒出宋代都市、開封生活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還特別發現了女性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和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專門為蘇州開闢一章,以現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市地圖《平江圖》為依據,介紹了蘇州城的規劃、功能區劃以及市民生活的獨特風貌。本書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資料和理論框架,也適合一般歷史愛好者閱讀。
作者伊原弘,1944年7月4日生。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國際人文學部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和城市史。
本書討論了宋朝歷史上青苗法行、罷、復行、再罷的曲折歷史以及相關人物的歷史命運,並從青苗法的實際運作方式入手,參照古今中外農業金融的實踐經驗,回應了王安石到底是“金融宰相”還是“聚斂權臣”的歷史公案。
青苗法又叫作常平新法,始行於熙寧二年。常平法為故有的財經政策:政府為調節糧價,在各地廣設平倉,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大量收購,避免穀賤傷農,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出售,避免谷貴傷民。王安石對於這種方法進行了改革,他以催抑兼併、均濟貧乏為口號,在農村施行官營接待政策,在百姓青黃不接時,官府以平倉所儲糧為本錢,給與百姓低息貸款,可使百姓免於民間高利貸剝削。
青苗法推行了近半個世紀,對北宋王朝的歷史走向有著重要影響。因為青苗法,北宋政壇嚴重分裂,形成了持久的新舊黨爭,直至北宋亡國。蘇軾因反對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馬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廢除青苗而戰鬥。然而時隔數百年,近代時期的著名人物嚴復、梁啟超都曾為青苗法辯誣,稱青苗法類似於官辦勸業銀行,屬於惠民政策,王安石更可稱為懂銀行金融業的宰相。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紅色,有些人喜歡紫色?為什麼有些顏色讓我們感到溫暖,有些顏色讓我們感到冷靜?這些問題都與色彩科學有關。本書透過10件事物,從非洲史前巖畫、中國瓷器、彩虹、世博會場館、鉛白顏料、鈦金屬到液晶螢幕,講述色彩科學知識。
物體具有顏色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一種觀點是把光想象成一種波,不同波長的光——無論是光源發出的光,還是物體表面反射的光——有不同的顏色。波長短的光偏藍,波長長的光偏紅。不同波長的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白光。
作者亞當·羅傑斯,作家、記者,他的作品《酒的科學》曾在2014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並被亞馬遜、《連線》、《衛報》評為2014年最佳科普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