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天朝最後的迴光返照:輝煌還是凋敝?

甲午海戰之後,清朝又進入一輪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特別是1901年慈禧頒佈新政後——相當於承認戊戌變法的措施正確,直接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個週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也就是史學家所謂的“繁榮十年”。
這個時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修葺園林等事不必贅述,軍備上最為典型。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慘敗後,首隻近代海軍艦隊不復存在,大清帝國似乎沒了“近代海軍”這個軍種。
但事實並非如此,大清於戰敗後的次年(1986)又開始了重建帝國海軍之路——
1896年5月,總理衙門指定許景澄向德國訂購的3艘穹甲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海琛”號軍艦北上駛抵大沽,另外兩艘“海容”、“海籌”已分別先期駛抵大沽。
1897年夏天,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大噸位巡洋艦到達大沽,按期到達的還有德國實碩廠製造的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使海軍實力猛增。
1909年,在日本訂購的14艘小型艦艇全數到達。
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從1895年到1904年,新軍規模就已經達到18萬餘人。由於是新軍,武器裝備大部分是從國外採購的新式裝備,政府支出浩大。
此時的大清,不僅經濟騰飛而且武備強大,用“盛世”來形容似乎並不為過。
但是,這種“繁榮”從財政上得不到證實。
對外戰爭中不斷地戰敗,大量的白銀外流,僅僅馬關條約,賠償金額就是2億兩白銀,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賠償3億兩以上。清朝也迅速由財政盈餘轉為了財政赤字——
從康熙中葉開始,每年財政盈餘約500萬兩,乾隆中期以後年均結餘也在1000萬兩左右。
鴉片戰爭之前的年度財政盈餘也超過500萬兩,到鴉片戰爭後的1847年,財政結餘約380萬兩。甲午戰爭前的1893年,國家財政結餘約760萬兩。
清朝財政赤字的真正起點是甲午戰爭之後,1896年赤字高達1292萬銀兩,1899年為1300萬兩,1903年的赤字高達3000萬兩。
此後的清朝廷債務纏身,一直到1911年滅亡之前仍然如此。
清朝實行銀本位。儘管白銀無法印刷,清政府卻有獨到的招數——用銅錢來代替白銀。
前些年,安徽鳳陽曾挖出十來斤銅圓,發行時代是宣統三年,直徑2.9釐米、厚0.11釐米、重量約9克。清政府宣佈銅元成為法定貨幣後,這種機制錢從1901年前後大規模出現。此後清朝的繁榮,和印“錢”直接相關。
可是,古代實行貴金屬貨幣制度,銅錢面值也需要與白銀價值相對稱。比如,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千文;道光二十年,一兩白銀可以換制錢一千五六百文;咸豐時期可以換到兩千兩三百文。但不管比例如何變,老老實實鑄造銅錢或許可以盈利,但不能解決清政府的財政問題。
但清政府有創造性:上述9克重的銅圓,實際價值為三文,面值標註為十文,清政府就實現了7文的利潤。雖然大量白銀賠償給外國人,用白銀來衡量出現鉅額的財政赤字,但這種財源滾滾之下,依然可以支撐大規模軍備等財政支出。
這就是戲法。
但這必須有一條支撐,那就是管制兌換,否則完成不了這個戲法。清政府所開具的各種票據,無論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都不能實際兌換白銀,這相當於“外匯”管制。
清政府從19世紀後期就規定,無論英鎊、美元、荷蘭盾,一旦進入大清市場必須按規定牌價兌換成大清銀票和銅錢。這相當於,白銀這種硬通貨只能歸政府,用於對外支付。
僅有這一條還不夠。在出口發生的情況下,國內印銅“錢”導致出口成本不斷上升,可是出口商品的價格是按真實的白銀標價(金本位),產品出不去清朝對外償付能力也會枯竭。加之印錢導致通脹不斷發生,出口商大量破產會出現大麻煩。
清政府的辦法就是——“強制結匯”和財政補貼。強制結匯畢竟不能持續,清政府的銅圓隨便印,可拿出一部分直接用於鼓勵出口。以茶葉為例——
英國商人肯出100英鎊一箱,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摺合800兩白銀。可是,清朝茶葉商人的成本就達到了1000兩白銀(以清朝印的“錢”折算),他得賣1100兩才行。
此時,清朝出馬:100英鎊歸我,我給你相當於1100兩白銀的銀票。此時,英國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歡喜,只是市場中又多出300兩白銀的“假錢”。
不歡喜的,只有面對通貨膨脹過不下去的窮人。
1910年,金融危機開始,上海道臺蔡乃煌等人緊急上奏朝廷救市。財政有的只是假錢(印出來的票據)沒有真錢(白銀),股市交割卻需要貨真價實的白銀。
此時的清廷又想出一個好辦法:將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權收歸國有,籌集的大量真金白銀也就歸了清朝。怎麼收歸國有呢——當然不是拿真錢收購,而是發行國家股票,給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人。
但投資人不傻,您拿紙換我的真金白銀,還將路權也拿走,和搶劫有什麼不同?於是,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四川告急,清廷抽調湖北新軍入川維穩,空虛的武昌陰差陽錯爆發起義。
於是,一個全球最有錢、軍力空前強大,用“假錢”催生繁榮的清政府,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當然,最終的結果也很清楚,“假錢”催出來的繁榮灰飛煙滅,連印錢的“銀行家”也不得不關門大吉。

高質量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