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閉關鎖國”只是表象,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閉關鎖國”?
900萬人口的英國,殖民2億人口的印度,市場擴大20倍。當時世界人口第一多,有3億人口的中國,又去哪裡找一個20倍市場的殖民地呢?
中國近現代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對外沒有需求,搞孤立主義,正如現在的美國一樣。這是地球上任何時期,最強大國家的通病。
1.明清兩朝都成不了殖民國家,中國當時對外沒有需求,因為地球上根本找不到比明清自身更大的市場。即便明清真的去殖民了,生產出來的商品也沒有市場去傾銷。
2.“閉關鎖國”不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明清的海禁政策時有變化,並沒有始終海禁。鴉片戰爭之前,清朝船舶總噸位大於英美兩大航海大國之和。
3.為什麼會沒有需求?因為人口過多,習慣性堆人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發展科技,提高效率。
4.世界上任何時期的最強大國,都很容易因為沒有需求而陷入孤立主義。如今的美國也不例外。
說起中國百年屈辱和落後捱打的原因,輿論上基本還是歸咎於“閉關鎖國”。在如今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裡,按理來說對很多事情的理解,不應該還這麼流於表面。
“閉關鎖國”是中國在近現代落後的表面原因,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閉關鎖國”?也就是導致中國近現代落後的內在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有說是明清統治者傲慢,看不起外國人和先進的科技;有說是防備倭寇海盜的襲擾;還有的說是滿清為了鞏固統治,防備洋人和漢人聯合推翻滿清政權。
以上這些都不是內在根本原因。導致中國近現代落後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中國沒有需求。更嚴格一點來說的話是:統治者對外界沒有需求。
18世紀末(1700-1800年為18世紀),英國基本完全殖民印度時,英國人口約為900萬人,印度人口約為2億。英國殖民印度後,擁有了一個相當於自身20倍的超級市場。
英國人可以在這個超級市場裡獲取廉價的勞動力、掠奪各種原材料,然後加工成在中國和歐洲賣不出去的手工業品、工商業品,又傾銷回印度。
英國正是依靠印度這個20倍於自身的超級市場,才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印度也因此被稱為“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同時期的中國,人口約為3億,去哪裡找一個人口60億,相當於自身20倍的超級市場呢?別說18世紀末了,就是現在,全球貿易市場加起來,也達不到中國市場的20倍。
有人可能會問,那中國怎麼不去殖民印度?印度2億人,中國3億人,多一個相當於自身2/3的殖民地市場不也好麼?
那麼問題又來了。
18世紀末,整個歐洲的人口加起來才堪堪過億,而這1億人口全球殖民,列強們的商品貨物已經幾乎傾銷填滿了全地球,殖民地不夠列強分了。
請問:如果當時3億人口的中國也去殖民,需要幾個地球來傾銷?
明清時期的中國依靠茶葉、瓷器、絲綢之類的貿易,已經快把歐洲海盜們掠奪的黃金白銀給榨乾了。
明朝隆慶開關(1567年)開放海禁之後,從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至明朝滅亡(1644年)的72年間,全世界生產白銀總量的1/3 湧入中國,共計約3.53 億兩(保守估計,重新估計約為5億兩)。
如果中國再去殖民並生產更多的商品,那麼請問中國要把這些商品賣給誰?最能搶最有錢的歐洲都已經快被中國榨乾了!
以物易物呢?歐洲的東西中國看不上!起碼要再過一百多年,到1800年以後,工業革命爆發且成熟之後,歐洲才有中國需要的東西。
甚至就連糧食,當時中國也不算缺。18世紀到19世紀,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也就是勉強餓不死人而已。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歐洲當時可是愛爾蘭大饑荒、法國大饑荒、德國大饑荒,連續多年沒斷過。
百姓或許還會想著對外殖民擴張,改善生活。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中國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對對外殖民擴張都沒有興趣,實在沒啥好處啊!
上一節說到明朝的“隆慶開關”,我們繼續來講為什麼“閉關鎖國”只是中國落後的表象。
“閉關鎖國”一詞,最早來源於德國,是德國人描述日本德川幕府時期對外政策的一個詞彙。這個詞有很強烈的殖民色彩,因為在德國人眼中,閉關鎖國有兩個含義:1.對外政策封閉。2.殖民者無法進入該國市場並獲利。

用這個詞來形容中國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和海外貿易,是非常不準確的。
中國最早的海禁政策起源於元朝,到了明朝,朱元璋擔心沿海的反叛勢力勾結倭寇為患,實施海禁政策。
這種海禁政策主要針對民間,官方海上貿易是不禁止的。其實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也沒多少私人出海的,大多要靠政府支援,哥倫布出海不還是要找皇室拉贊助。所以說中國的海禁政策是“閉關鎖國”肯定是不對的。
明朝中後期,一方面是倭患減輕,另一方面是朝廷財政壓力的問題,明朝廷開始考慮放開海禁。
1567年,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清朝初期,南明與臺灣鄭氏為主的反清勢力聯合,在東南沿海活躍。順治頒佈“禁海令”和“遷海令”,並下令“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
但順治到康熙年間,清朝的官方海上貿易也沒有停止,並且在貿易中屬於優勢地位。根據日本長崎交易所的統計,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白銀3700多萬兩,其中有2/3以上流入清朝。
1683年,臺灣鄭氏降清,康熙隨即廢除海禁政策,只是禁止民間軍械貿易。
隨後的乾隆時期,清朝對海上貿易有所收緊,禁止洋人與百姓私自接觸,目的主要是防備漢人與洋人聯合,顛覆滿清政權。
但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船舶總噸位還超過英美兩航海大國之和。
當時中國沿海商船總數約在9000至將近10000艘之間,約有150萬噸。加上其他種類的船舶,全國總有大小江海船舶20多萬艘,共計400多萬噸。而在1814年,英國全國約有大小2.15萬艘船,共240萬噸;美國在1809年全國有船舶135萬噸。
由此可見,將中國近現代落後的原因歸結為表象的“閉關鎖國”,顯然是不對的。其真正的內在原因是上一節我們說到的沒有需求。
這個問題如果再深究一些的話,肯定有人會想問,那為什麼中國的明清時期對外沒有需求?恭喜你,看到了最終的本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歷史事件:
18世紀中期,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可以同時紡織8枚紗錠,紡織效率較原來提高8倍。

【珍妮紡織機】
然後哈格里夫斯就倒黴了,紡織效率大增的同時,是大量英國紡織工人失業。憤怒的英國紡織工人闖進哈格里夫斯的家中,砸毀了珍妮紡織機,燒掉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子,並將哈格里夫斯夫婦驅逐出世代居住的小鎮。
但哈格里夫斯和他的珍妮紡織機是幸運的,因為就在這個時候,英國開始殖民印度,英國紡織工人紡織出再多的紗都可以傾銷到印度去。珍妮紡織機得以留存,並聞名於世。
500年前另一個類似的發明,就沒有珍妮紡織機那麼幸運了。
中國元朝有個人叫王禎,他的作品《王禎農書》中記載了一個發明,一款可以同時紡織32枚紗錠的紡織機,效率比珍妮紡織機還高4倍。
但這個可以同時紡織32枚紗錠的紡織機,失傳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大國,人口大國要面臨兩大:1.吃飯問題。2.人們幹什麼的問題。
如果《王禎農書》中記載的,可以同時紡織32枚紗錠的紡織機,得以大規模應用,那麼也就意味著有31個元代紡織工人要失業。
這些沒錢吃飯、無所事事的失業人員會幹些什麼娛樂活動呢?朱元璋表示那當然是造反咯!
所以,這個比500年後珍妮紡織機的效率還高4倍的紡織機,失傳了。
這個歷史事件也反映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個大弊端:人口太多,為了解決人們幹什麼的問題,統治者遇到事情時,習慣性地堆人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發展科技。
工業革命起源於歐洲,不是歐洲人更有探索精神,不是他們更聰明,而是他們沒有那麼多人口,無法靠堆人解決問題,只能想辦法提高生產效率。
馬鈴薯等作物傳入中國後,中國能勉強保持不出現大範圍的饑荒,也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
吃飯問題勉強解決,又要避免大量人口失業,不能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效率。清朝只能讓百姓陷入各種無效的事情中,大概有點類似現在阿拉伯世界的祈禱,信徒每天要停下手上任何事情,祈禱五次·····
如果是漢人王朝的話,朝廷大機率會放權給地方勢力海外拓土。

可清朝不敢,一是滿族人口不夠,靠滿族難以海外拓土;二是如果放權給漢人去做,那漢人在海外拓土後還聽不聽清廷的命令?會不會聯合海外漢人反清?如果反清,清廷有能力執行海外打擊嗎?
中國是個大國,彼時統治者對外沒有需求,對科技沒有需求,各類產出又足以自給自足,讓百姓不至於造反。清廷也就出於穩定政權的考量,執行了相對孤立主義的政策。“閉關鎖國”也就成了,中國近現代落後真正原因的遮羞布。
文章最後,再簡單聊聊孤立主義的問題。
孤立主義政策是地球上任何時期裡,最強大國家中後期的通病。如今孤立主義政策最嚴重的,就是那個開口閉口、言必自由的美國。
一個國家能夠執行孤立主義政策,其前提條件必然對外輸出商品,對內自給自足,對外界幾乎沒有需求。
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該國家會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封鎖與敵對勢力的貿易,缺少某種物資的敵對勢力就會自然崩潰,彷彿與對方的貿易是一種恩賜。(我說的就是晶片)
明朝時期,大明有很長一段時間對蒙古、女真等敵對勢力進行貿易封鎖。蒙古人南下搶劫,有時候只是為了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畢竟蒙古是真的造不出來。(現在也基本造不出來)
努爾哈赤的父親,配合明朝的軍事行動,結果被明軍誤殺,努爾哈赤得到的補償也僅僅是30張敕書,1張敕書可以與明朝展開1次互市貿易。
回過頭來看現在的美國,也是陷進了孤立主義政策中,各種貿易保護、加徵關稅。甚至以為不賣給中國晶片,中國就會崩潰,就會投降認輸。
我們現在開玩笑時,會說歐美現在也學清朝開始閉關鎖國了。
也許一百年後,後人們也會把歐美的衰落歸結於“閉關鎖國”,但歐美的衰落真的是因為“閉關鎖國”嗎?生活在當下的你我,會不會覺得挺可笑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