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裡的交往交流交融史

我,小小一枚、又輕又薄

全文共5240字 | 閱讀需11分鐘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卻能成為財富的化身,活在無數追捧之中;
別瞧我幾經轉手又爬滿皺紋,卻依然受人歡迎,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我就是錢幣,是你們的好朋友,也是你們生活的必需品。
漫長的歷史可以沉澱萬千,但你可知,在貨幣和交易的職能背後、在材質和形貌的流轉之間,我和我的祖先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一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話。
▲上海博物館中國曆代貨幣館中展示的南宋錢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  圓形方孔是“天意”
翻閱“族譜”,我的祖先們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就活躍於華夏大地。
比方說,布幣源於青銅農具,主要流通於中原地區,與農耕文明關係密切;刀幣源於古代實用刀削,主要流通於北方地區和山東半島,和漁獵文化息息相關;蟻鼻錢源自銅貝,在楚地流通和發行;圜錢源自玉璧,最初興起於魏國,後來在秦國發揚光大……
▲“安陽之大刀”青銅刀幣。(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楚國蟻鼻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圜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秦統一天下後,為彰顯統治的正統性,受“天圓地方”宇宙觀和“天命皇權”政治思想的影響,推出了著名的“秦半兩”
▲秦國半兩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這枚名叫“半兩錢”的貨幣,可是我們“族譜”上的第一位“大人物”,它既作為最早的統一貨幣延續到了漢代,還推動“圓形方孔”成為沿用了兩千多年的貨幣形制,見證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軌跡。
當然,半兩錢的影響力可不僅侷限於中原地區。不同朝代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效仿中原,在貨幣鑄造上沿用了圓形方孔形制。
如鮮卑人建立的北周政權曾鑄“北周三品”——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它們的出生雖遠遠晚於當時中原通行的五銖錢,但它們就像五銖錢的“弟弟妹妹”一樣,同樣是圓形方孔、上刻篆書。
同樣的形態表明北周政權已經接受並認同中原制度和文明,具有“天命皇權”的正統身份。
▲西漢五銖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北周“布泉”銅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五代時期,沙陀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和後漢政權,也為我的家族增添許多新成員。後唐的“天成元寶”“清泰元寶”、後晉的“天福元寶”、後漢的“漢元通寶”等均延續著圓形方孔的形制。
別小看我的這些“遠房表親”,它們的誕生,也是這些政權認同中華身份的證明,它們的流通既象徵改朝換代的正當性,也彰顯各自政權“天命皇權”的合法性。
▲五代“天福元寶”銅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二  最有文化認同的“孔方兄”
人們都稱我“孔方兄”,但其實我是非常有文化的。聊完了我的身世來歷,下面我要向你們介紹幾位“家族成員”,它們雖然長得不盡相同,但卻承載著不同政權間文化交流與認同的內涵!
首先出場的是“五行大布”,它是“北周三品”裡最具特色的錢幣,生於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五行”理念最早出於《尚書》。以“五行”為錢文,彰顯了宇文邕對中原儒家文化的仰慕與認同,同時也寓意著錢幣能如五行一般相生相剋、週轉流通、服務於民。
▲北周“五行大布”銅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另外要隆重介紹的是,我的家族在宋代的一個支脈——喀喇汗王朝錢幣,它們更是表現出喀喇汗王朝與中原密切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認同。
喀喇汗王朝是840年漠北迴鶻汗國崩潰後,西遷中亞的一支回鶻人建立的王國。漠北時期的回汗國與唐朝有著密切的統屬關係,在安史之亂中,回紇可汗派出的精銳騎兵幫助唐朝平定叛亂。後來,唐德宗命女兒咸安公主和親時,回紇上層貴族上書唐朝,提議將“回紇”改為“回鶻”,取健壯靈巧的空中大鶻鳥(隼)之意。
回鶻西遷後建立的喀喇汗王朝仍保留著認同中原的歷史記憶,這也正是我這位先祖背後有“桃花石可汗”錢文的原因。
▲喀喇汗王朝的“桃花石可汗”錢幣。(來源: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
桃花石意指“中國”。這充分說明,宋代時,西域雖然遠離中原,但這裡的王國依然有著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
另外,宋朝時期,遼夏金等政權除了大量使用宋錢,也各自鑄造錢幣,我的家族成員數量倍增。
契丹人最初透過以物易物來交易,後來模仿宋朝鑄造年號錢。遼朝第八位皇帝遼道宗十分欽慕中原文化,他在位48年,實行十年改元之制,其中大康錢有元寶、通寶之分,大安錢也有大小變化,這都受到了宋錢影響。
▲遼代“大康通寶”大銀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党項人最初使用北宋錢,後來也開始鑄造錢幣。其中既有西夏文錢幣,也有漢文錢幣,從錢幣鑄工、文字、形制的發展變化上,能看出受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逐步加深。
▲西夏“元德重寶”楷書大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透過鑄造寓有“天命皇權”思想並能代表華夏文明的圓形方孔錢,表明自己認同華夏文明,具有正統天命
▲金朝“正隆元寶”銅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三  多元一體的錢幣“家族”
我們現在的人民幣上印有漢、蒙古、藏、維吾爾、壯等民族文字。在錢幣的“家族史”裡,這種多元錢文也有著悠久的傳統。
早在元英宗時期,“至元通寶”上已同時印有漢文、八思巴文、畏兀兒文、西夏文四種不同民族的文字,既展現了不同民族文字的“多元”,也遵守了圓形方孔的“一體”,形象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
▲至元通行寶鈔(貳貫)。(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後金與清朝的錢幣繼承了“多元錢文”的“基因”。努爾哈赤時期鑄造了滿漢兩種文字的年號錢“天命通寶”,既說明了其政權的合法性與權威性,也流露出對華夏文明的認同。
到了皇太極時期,“天聰汗錢”誕生,與“天命通寶”相同的是,它們形制上模仿明朝的“天啟通寶”當十錢。不同的是,“天聰汗錢”鑄工更為精美,展現了皇太極時期國力的提升。
▲後金皇太極“天聰汗錢”滿文大錢。(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清朝入關後,在中原地區按照慣例繼續鑄造發行正面為漢文的圓形方孔銅錢,背面加鑄了滿文紀局,用以表示滿漢一家。
在邊疆地區,為了既堅持中央集權大一統原則,又照顧當地傳統習俗,在保持圓形方孔形制的前提下,背面錢文中增加了當地的民族文字,另外在材質上照顧了新疆用紅銅、西藏用白銀的傳統習慣。
這些錢幣的出現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各民族的普遍共識。
四  人民幣上的各族人民大團結
近代以來,傳統中國開始向現代中國轉型,我們貨幣家族也迎來一次又一次重大變革。
近代“族譜”中的第一位“大人物”是“光緒元寶”,它是1890年由張之洞設計的銀幣,用近代機制銀元取代了傳統的圓形方孔銅錢。
▲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五錢銀幣(光緒二十九年)。(圖片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1914年,隨著北洋政府《國幣條例》的頒佈,貨幣上代表帝制的蟠龍更換為元首頭像。
1933年,印有孫中山頭像的“船洋”銀元誕生,替換了北洋政府的袁世凱頭像銀元,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貨幣交易和結算單位的統一。
後來,國民政府又實施法幣改革。此舉促進了國內各族群及黨派對中華民族一體性認同。
新中國成立前夕,錢幣的“族譜”正式翻到了屬於人民的一頁。此後,“民族大團結”的主題形象地體現在歷套人民幣上。
1948年,伴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第一套人民幣公開發行,共有12種面額,62種版別,加印了少數民族文字版。其印製與發行對解放戰爭的推進、解放區的貨幣統一,以及新中國的經濟恢復與建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幣面額及版別。(圖片來源:“中國印鈔造幣”微信公眾號)
從1948年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到現在我國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在這些錢幣中,無論是文字還是影像,我們都能看到各族人民大團結的身影。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清晰體現在“人民幣”這一國家名片上。
這,就是中國錢幣簡史。我們材質不一、形貌有別,流通範圍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我們卻在千年中承載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記錄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歷史時刻和社會變革的宏偉瞬間。
我的哪位家族成員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快來留言告訴我吧!
監   制 | 閆   永  肖靜芳
審   核 | 清   風
統   籌 | 王彥龍
責   編| 才麗媛
制   作 | 郭欣欣

推薦閱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西夏的小錢幣如何串起大歷史?

宋朝的銅錢為什麼會出現在非洲的摩加迪沙?

宋代銅錢為何能成為遼、金、西夏的硬通貨?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