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旅行中,如何保持每天4小時的學習?
這是本次寒假旅行前,我家老大朵拉麵臨的一個新問題。
過去,我家兩娃在旅行中雖然也學習,但總體上算高頻輕量。也就是說,每天都學,但學得不多。而且我們也不怎麼搞特種兵式旅行這一套,因此邊玩邊學比較輕鬆。
但是,就在這次寒假旅行的幾天前,我們收到了朵拉被選入校內物理競賽課的訊息。
入選實屬意外。此前,我在BetterRead記錄了朵拉自學物理的經歷。(《另類的物理學習》)。朵拉去參加相關選拔,主要是想了解自學物理的效果。考完孩子就嚷著“太難了,太難了!”我們也一笑而過。
更意外的是,競賽課來得這麼快——連續十五天、每天三個小時的線上課,正好覆蓋了整個旅程。
除了上物理課,朵拉旅行期間還要做寒假作業以及給小學生上每週的英語課。
寒假作業每天大概花10分鐘到半個小時。英語課則每週需要4個小時,其中3個半小時備課,半個小時上課。加上物理課,她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差不多是4個小時。
這就不是高頻輕量,而是高頻率、高強度和高壓力了。
我鼓勵朵拉說:“壓力是一種特權。”
朵拉說:“好大一碗雞湯。”
光說好聽話打雞血肯定是不夠的。以下是我們採用的幾個辦法。
確定學習重點:有所取捨
首先就是重新梳理寒假的學習內容。之前我曾經在BetterRead的公號裡分享過假期計劃的制定。
我一般會列三張表。一張表是平時的作息表。一張表是每天具體的學習和活動事項,還有一張表是整體的學習和活動清單。
確定重點就是指第三張表。我會幫朵拉把所有寒假作業、她自己的學習和活動等都列在上面,總共30多項。以前朵拉會挑一些選做作業。現在只能把選做作業全部刪除。這樣30多項一下子變成了20多項。
旅行相關:三要三不要
然後就是旅行計劃上做一些安排了。
三要是指,要選擇近地鐵、近景區和安靜的商務型酒店。
近地鐵和近景區,主要是為了方便交通。要確保學與玩能結合,關鍵要把時間騰出來。但最好不要擠佔玩的時間,而是減少交通時間。
安靜主要是為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選擇商務型酒店而不是很流行的民宿,也是為了學習環境。很多民宿是古宅,雖然有地方特色但是隔音不行,而且也沒有書桌,不如商務型酒店來得方便。
說起來,我這次比較後悔的是沒有帶上家裡的便攜護眼檯燈。這次旅行總共9天,住了四個酒店,每個酒店的燈光都不一樣。現在看來,要保證長時間的學習,還是有適合的檯燈。
接下來談談三不要。
一是不做特種兵式的旅行。
一般來說,我們每天會玩1到3個景點。這樣差不多下午4點左右就可以回到酒店。既可以好好休息,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
二是不在車上學習。
很多人喜歡在火車或者汽車上學習,我家兩個孩子有時候也會在車上做作業。但這樣做非常影響視力。如果特別想利用車上的時間,我建議聽音訊或者閉門養神即可。
三是不以走路和公交為主要交通方式。
走路和公交都比較慢,而且會遇到堵車等等。其實真正要了解一個地方,發生點意料之外的事情不一定是壞事,可以讓我們真正和當地人互動,真正瞭解旅行地。
但如果要騰出時間學習,那就得儘量避免不確定性。
學習節奏:以我為主
相比騰出時間來,更重要的是掌握學與玩的節奏,或者說鬆緊結合。
旅行不僅身體辛苦,腦子也辛苦。因為你得提前籌劃,路上遇到各種問題立馬要想辦法解決,還要接觸和吸收新鮮事物。 所以,如果是以玩為主,那麼學習最好不要太費腦。
通常我會讓孩子把最基本的重複性訓練放在旅行中完成,比如古詩詞抄寫,單詞默寫,口算題等等。這樣也算勞逸結合。
但是這次的學習太費腦子了。
因為競賽課程通常節奏很快,有時候老師講課的時候甚至會省略對概念的邏輯推導過程,導致孩子難以理解。
朵拉這次上課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玩了一天已經很累了,好不容易下決心去學習,又遇到高難度的課程,那肯定動力不足了。
好在直播課是有回放的。我建議她不要強求緊跟上課,而是結合老師的講課自己學。
她先看上課影片。如果聽不懂,就停下來,自己去網上查資料。
概念大致明白了,她再重新回去聽課程回放,邊聽邊做筆記。聽完以後,再看講義和自己的筆記鞏固一下。
自學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三個小時的課程拆開來分段學習。這樣可以保護視力、減輕壓力,也不會對旅行造成太大的影響。
就這麼學了幾天後,朵拉發現,一開始完全跟不上的那些內容,只要花時間去思考和理解,其實並不難。這樣她就更有信心了。
一次預演
這篇文章寫自回北京的飛機上。
九天下來,朵拉順利完成了寒假計劃上的相關作業,上了兩次給小學生的英語課,但是物理競賽課的進展還是晚於學校進度。
除了旅行中上課不便,更重要的原因是朵拉需要補的課很多。除了現在學的電磁學,她還需要補力學和數學的相關知識。這意味著她不僅會有一個忙碌的寒假,還會迎來更緊張的下學期。
好在,她已經在想辦法把學校上課和自學相結合,並且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的節奏。
隨著朵拉進入中學,乃至以後大學和工作,類似的挑戰會越來越多。她也許經常要在同一時間處理高壓力、高強度、多樣化的任務,也需要對各種機會進行排序和取捨。
既然總有一天要面對,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呢?
這次旅行相當於對未來學習和工作的一次演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