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假期最後一週,就是全國小朋友狂補作業的時候。我們家早前也是如此。但是自從兩年前老大朵拉昇入初中,每次假期都能按時完成所有任務。
初中肯定比小學要忙碌,但是反而孩子初中的假期更有條理。為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了表格來做計劃。
之前,我在BetterRead上介紹過,她是如何用三張表來管理假期和學校學習。
另外一個原因是朵拉沒有太多媽媽牌作業。她平時也不上課外班,假期也不補課。所以過得很輕鬆。
但是今年寒假不同。
因為臨時增加了物理競賽課程,再加上初二學生的假期作業本來就很多,時間一下子緊張了。但是即便如此,朵拉也按時完成了學習任務,還把三分之一的時間拿來旅遊,並承擔了全家的早中午餐和下午茶的工作。
觀察她是怎麼渡過這個忙碌而有序的假期,我有不少啟發。
過去,我認為計劃必須做細緻,然後一步步盯緊。但是現在發現,任務越重,計劃越要靈活。當然“靈活”是有條件的。
條件一:計劃必須寫下來
在BetterRead文章《計劃執行靠什麼?自控、他控、表格控,還是。。。。》裡,我提到假期計劃有三張表。一張是整體的任務表,我們家主要是學校的假期作業。一張是每日作息表。還有一張是日曆,每一天的主要任務都會放進去。
這種三張表的做法特別有效,所以後來在平時學習的時候她也照搬。這我也記錄在BetterRead的文章裡:《幫助孩子對自己負責》
我在網上看到的大部分假期計劃,往往只有前兩張表,即任務清單和每日作息。
但是日曆就比較少見。很少人真的會把每天做什麼都提前安排好。因為安排每天的日程比較麻煩,而且看上去也缺乏靈活度。
我第一次看孩子學校的要求做假期日曆時,就是這麼想的。但是後來發現,最有用的就是日曆,尤其是在你的任務繁重的情況下。
因為當任務太多時,你得學會排序,去評估事情的重要性以及需要花的時間。這也是時間管理的重要原則之一。
假期日曆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當孩子不得不把所有任務都一個個填進相應的日期時候,思考就開始了。
只有寫下來,你才會去想、去排序,去真正仔細評估你的投入。
比如朵拉的寒假作業有各種型別,哪些很簡單,哪些需要花更多時間,哪些可以安排在前面,哪些在後面,都需要考慮。孩子整理任務清單和日常作息表的時候,是不會想到這些問題的。只有在做假期日曆的時候,她才會去細緻考慮。
寫,是想的開端。
條件二:計劃必須要階段性覆盤
寫是想的開端,但是“想”是要持續的。
行動的過程中保持思考,這句話大家都不會反對。但是真正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很多人只會執行不會思考。
這倒不是因為人們不願意思考。而是他們認為,一旦下了計劃就不能改變,必須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但是,當你在學習新知識,尤其是面臨大量全新的任務時,你要做的恰恰相反:你要經常覆盤,這樣才能根據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動態調整。
覆盤也很簡單,就是階段性地去看一下你的三張表。
比如每天可以看一下計劃表,知道自己當天要做什麼,第二天要做什麼。
也可以每隔幾天看一下主要任務表,如果已經完成了,就劃掉。如果有的任務佈置並不合理,就改一下。
這次寒假總共五週,朵拉就做了四次覆盤。因為她面臨一個全新的任務——自學高中物理和數學。
第一次是在放假兩天後。
因為我們是在臨放假才得知入選學校的物理競賽課,所以趕緊調整計劃,把課程塞了進去。這件事我在BetterRead的文章裡也提到過:《如何幫助孩子在旅行中學習?》
三週後,朵拉又做了第二次覆盤。
因為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用朵拉的說法,“這些概念就像是空中樓閣,不知道怎麼搭建出來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物理基礎相對薄弱,還因為她沒有學過高中數學的相關知識。
大家常說,初中物理主要是定性研究,學生可以透過實驗來獲得感性認識,也可以透過死記硬背來學習;高中以後則有大量的定量分。很多物理公式的推導和演算,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尤其是高中數學(三角函式、導數等)和大學數學(微積分)的部分知識。越往後,數學的作用越重要。可以說,物理是站在數學的肩膀上。
初中生還沒有夠到那個肩膀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同時學習高中數學和物理的相關知識。
朵拉經過覆盤,再度調整了假期計劃。她在免費網課上學習基礎知識,再去對照學校老師的講課影片,做學校講義的例題。然後就發現:“原來老師講得很簡單,題目也很簡單。”
再過一週以後,朵拉第三次調整了計劃。她覺得數學網課講得過於細緻,而物理學習不需要學那麼多數學。於是她改成直接看書,以提高效率。
第四次覆盤則是在假期的最後一週。主要是為了確認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下學期的學習任務。
這算是例行復盤。除了檢查作業,還可以看看下學期的課本,瞭解下學期的學習重點,為開學後的學習做一個鋪墊。
覆盤也是要去看、去想,有調整的地方還得寫下來。聽上去很麻煩,卻是必要的。因為這正是我們不斷摸索,找到自己學習路徑的過程。
條件三:目標必須要聚焦,並且有成果
如果看寒假作業以及大部分家庭的媽媽牌作業,你會發現他們的假期是一堆雜事,並不是一個專案。
相比平時上學,假期是比較短的。要在短期內富有成效,更好地辦法是做專案——有中心任務,有成果。
這意味著,我們沒有必要語數外理化政史地生等各科都面面俱到。這樣就很容易分散精力。
另外,最好在假期裡能夠完成一個有一定挑戰的事情。這樣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比如參加一次比賽或者考試,或者完結一個比較困難的課程等。
以我家朵拉為例。她去年暑假的主要專案就是英語學習,參加了辯論比賽和托福考試。我在BetterRead裡寫過這件事:《備考8天託福首考112,她卻說還是初中英語考試難》
這次寒假朵拉的主要專案就是物理學習。除了參加學校的培訓,她也在全球線上教育平臺Coursera上自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力學課程。朵拉從去年暑假開始斷斷續續地上這門課,我之前也發文章介紹過:《另類的物理學習》
就在開學前一天,她終於通過了最終考試。本來我認為她是很難完成課程,所以只讓她免費旁聽。既然她完成了,我就花50美元購買了完課證書,算是做個紀念吧。

這門課對她上學期的物理學習有用嗎?
其實沒有什麼用。因為八年級上學期還沒有學到力學。但是的確給她很大的信心——她是可以自己學習的。
那麼,是不是網課就能搞定一切了呢?也不一定。
我讓朵拉做了一張2023年的某校初二下的期中考卷,看看她的自學效果如何。朵拉說,學過的都會做。
我問:“那還有沒有學過的嗎?”
朵拉說:“是的。壓強、連通器、慣性、浮力都還沒有學。”
學無止境啊。
ㅤ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