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早申過後,一個明確的訊號是,爬藤越來越難。
從國內資料看,哈佛國內全軍覆沒;上海不僅哈佛、普林斯頓0錄取,賓大、達特茅斯等也僅外籍學校有1人錄取。
從大學錄取率看,哈佛、耶魯、哥大都已步入3%低錄取率時代!
-
哈佛2024屆錄取率僅為3.59%,創下歷史第三低,僅次於2022年的最低點3.19%和2023年的3.41%;
-
耶魯和哥大僅為3.9%;
-
賓大錄取率5.4%,創歷史新低;
-
布朗則為5.2%,有史以來第三低……
不要說中國內地學生,就連美高生想要爬藤也變得愈發困難。究竟怎麼做才能提高爬藤的機率?
就在前不久,我們認識了一位來自北京的兩娃媽Kathy,她的兒子上了耶魯,女兒上了哈佛!如果說只把一個孩子送進藤校還有運氣成分,那麼兩個孩子都能進頂尖藤校,還找到了各自的熱愛,就一定有方法論了!

■ Kathy的兒子和女兒
我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Kathy尋找答案,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聊天中,我們完全被Kathy清晰的教育思路和規劃路徑折服,她的回答也帶給了我們大量的新資訊!她說:
-
陸高生確實爬藤機會不如美高生,唯一的突圍機會竟然是……
-
無論是陸高生還是美高生,有兩個方面是爬藤過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
-
申請季,她反而是最“放手”的,因為真正的功夫下在了小學和初中……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藤校牛媽的自述。
01
從北京公立、國際學校到美高
美高生是否真的比陸高生有優勢?
最初在北京,我給哥哥選擇的是朝陽的一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當時的考慮很簡單,希望兩個孩子多學一點中文,多接觸和經歷一些傳統中國文化。
但後來發現,這裡並沒有我想象中的中國文化教育,為了尋求更寬鬆的教育環境,我果斷讓孩子轉到了順義的一所國際學校,一待就是7年。
在這所學校,孩子的閱讀、寫作、創造等能力都培養得比較到位;數學和科學的底子也打得比較牢固;學校很重視像24節氣、春節等中國傳統文化,符合了我當時的期待。
兄妹倆在這裡如魚得水。哥哥打冰球,拿到了北京市的冠軍;平時玩音樂,學作曲,還自己策劃劇本、拍電影;妹妹也嘗試了網球、小提琴等一系列興趣愛好……


■ 正在跑步的哥哥和打網球的妹妹
原本我們就打算一直在中國讀完高中了,可我漸漸發現,哥哥進入初中後,學術對他的挑戰越來越小,太容易就能拿到高分,沒費什麼勁就拿了一堆獎項。在他這個年紀,我還是希望他能得到更多學術挑戰,開拓眼界,所以動了去讀美高的心。
當時,哥哥不願意離開中國,他剛拿了冰球冠軍,又想要8年級競選中學部學生會主席,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於是我夏天帶著他們參加了CTD夏校和表姐在美高的畢業典禮,讓他們去感受美高的人文教育、學習氛圍。
同時也抱著“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的心態,讓他參加了SSAT考試,最後裸考拿到了99%的高分,在7升8申請到了美國頂尖的格羅頓中學(Groton School)。
我和兒子協商,先去讀一年試試看,不喜歡再回來。就這樣,我們全家搬回了美國,哥哥開始了美高生涯。

現在哥哥已經從耶魯畢業,妹妹在哈佛就讀,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步還是走對了。尤其是看到今年早申的結果,國內學生錄取普遍困難,而美高的中國學生卻斬獲了大把藤校&頂尖大學錄取。很多家長問我,為什麼會這樣?
我曾把這個問題拋給哥哥,當時他在大四做耶魯的招生面試官,瞭解了大學的招生標準,他告訴我,美國頂尖大學青睞擁有這些特質的學生:
-
要有非常強的學術能力,並充滿求知慾,能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來成就自我和他人;
-
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大學希望有各種各樣有趣的孩子在校園裡,才能進行思想、文化的碰撞,只學習而沒有其他興趣愛好的學生不符合美國大學的文化;
-
要有思辨能力、社會責任感、有擔當。頂尖大學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是大學的使命。

■ 在耶魯的哥哥
而美高本身推崇的就是全人教育,和美國大學的基因非常相像。美高學生在4年的摸爬滾打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把自己培養成了一個符合美本招生邏輯的人。
再加上這幾年國內頻頻出現了競賽、標化考試造假等事件,讓美國大學認為在中國找到一個優秀孩子的成本比較高——他們需要去甄別材料的真假。而美高的孩子更容易獲得信任,他們GPA和推薦信的含金量,也一定比國內的一般高中要高。
那麼國內的高中生就真的“無路可走”嗎?並非如此。
在接觸了那麼多中國學生,並且幫助孩子進入哈佛、斯坦福、耶魯、賓大、布朗等名校後,我總結出他們唯一的突圍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的Spike(突出的強項)和熱愛,講好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 女兒和同學們在畢業典禮上
02
用音樂和體育突圍
如何找到自己的“Spike”?
拿兄妹倆一路爬藤的經歷舉例,他們經過了非常多的探索,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熱愛:音樂和體育。
先說哥哥。從小到大,哥哥嘗試了很多不同的興趣活動,比如–
-
光是體育,他就嘗試了冰球、棒球、籃球、羽毛球、網球、壁球、划船等專案;
-
還自己寫劇本、拍了一些電影;
-
在美高,他喜歡上了古典學,連續5年拿到了全國拉丁語比賽的金獎、連續2年拿到希臘語比賽金獎……

■ 哥哥在表演他自己的做的鋼琴曲,很投入的樣子
但他似乎一直沒有找到一條明確的主線。我於是開始觀察哥哥參加眾多活動的過程,發現“音樂”才是貫穿他人生的最大熱愛。
哥哥從小就喜歡音樂,不只是彈鋼琴,還更喜歡作曲,每年都會譜一到兩首曲子,在學校的各種樂隊進行演出,甚至參加了很多全國性的作曲比賽,都拿了金獎。
九年級起,哥哥去雲南布朗族的居住地連續做了三年田野調查,由於當地的音樂都是口口相傳,沒有用樂譜記錄下來,為了不讓這些音樂消失,哥哥就用五線譜的方式記錄了布朗族的古調及音樂背後的文化故事……

■ 哥哥在雲南(左為哥哥第一年在雲南,特別喜歡這位小男孩哎福,後來哥哥以<哎福>為名字做了一首以布朗古調為靈感的絃樂四重奏;右是哥哥在雲南拍的照片)
最終他在申請學校時,以音樂作為主線,講述了他是如何透過音樂深入地感知這個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為布朗族的音樂文化傳承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逐漸地對其他領域也產生了興趣,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發現,不斷成長的過程。
這其實與美國大學非常看重storytelling(講故事)的能力相匹配。美國大學非常希望看到一個獨特而全方位發展的孩子,也非常注重講故事的能力。而要想展示出這一點,就需要在看似很繁雜的興趣中,發現孩子的獨特性,從而找到一個切入點,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所有探索的內容糅合在一起,編織成一張“網”,成就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 哥哥大二在白宮實習
妹妹的路徑則完全不同。
一開始,我也想讓妹妹複製哥哥的“音樂爬藤”道路,但逐漸地我發現兒子和女兒的興趣點不太一樣。
女兒在學術、寫作、繪畫、領導力等方面樣樣都沒有拉下——她以Summa Cum Laude-最高榮譽從Groton畢業;她的繪畫作品和寫作文章曾在Scholastic Art and Writing Awards 全面藝術與寫作大賽中得過銀獎和金獎。
但她更有天賦和興趣的,是在體育運動方面,曾嘗試過舞蹈、芭蕾、體操、花樣滑冰、網球、冰球、曲棍球、壁球,高爾夫球,排球等各種專案。
當初我們也只是想透過體育增養妹妹的逆商,或許發展出一個比較強的體育“Spike”。一開始妹妹也並沒有決定走“體育爬藤”之路,因為大家的共識-“體育爬藤”確實是一個小機率事件。
但因為妹妹對排球的熱愛,讓她走上了艱辛的學術和體育的“雙修”路。

這些比賽會讓妹妹經常缺課、缺考試、缺校內活動,學習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少了很多。為了既有時間打排球,又能勝任學術及學校各項活動,她自己努力提高時間管理效率,提前計劃,學會跟老師和同學溝通,也練就了她在球場邊、飛機上學習的習慣,以及隨時隨地需要休息都可以入睡的能力。
正是對排球的熱愛,妹妹才能在堅持高強度的訓練後,繼續保持和平衡好學術和各方面的挑戰。這條路很辛苦、很波折,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再苦再累,都去想辦法克服。這不正是我們想要培養的逆商嗎?
妹妹最終以排球特招申到了哈佛。

■ 打排球的妹妹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家長到底如何發現孩子的熱愛?
我的看法是:
-
一是孩子要有熱情
-
二要有天賦
-
三是家長要有判斷孩子是否有熱情與天賦的能力
在我看來,
孩子熱愛的事情做起來是不需要外力驅動的,你可以觀察到,孩子一提到這件事就很興奮,能沉浸其中,而不是感到負擔、壓力。

■ 哥哥參與演出活動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家長的智慧,要處理好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孩子成長之間的關係。比如在哥哥一開始學音樂的過程中,因為沒有看到短期彈奏的進步,我也曾讓他去學習傳統考級音樂,但沒多久,我發現哥哥雖然琴技有所提升,但他明顯變得不那麼享受音樂了。我覺得這樣的學習肯定無法長久,後來還是決定把他轉回注重發散性/創造力的音樂培養上,發揮哥哥的熱愛和創造力。
直到今天,他都保有對音樂的熱情,音樂融入他的生活,成為了他的一部分。如果當時我只想著短期的考級成績,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 彈琴的哥哥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一路支援孩子。比如我給妹妹找到了最好的體育教練,做了很多功課瞭解運動員受傷後該去哪裡治療、平時在哪邊做理療等。
我陪女兒橫跨了美國各州參加比賽,在她負傷、承受比賽壓力時,不斷鼓勵她,向她輸送正能量,學會傾聽她的聲音,給她堅定走下去的支撐,最終才共同走完了這條艱辛的爬藤之路。
一些家長看到我們的故事後,就讓孩子也去學鋼琴、學網球排球,但這恰恰不是藤校所希望看到的。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家長們還是要找到自己孩子獨一無二的賽道,而非簡單跟風,才有可能真正突圍。


■ 妹妹和隊友們一起
03
如何爬藤成功?
這些事情太容易被忽略了……
兒子進入耶魯、女兒進入哈佛後,無數人問我,“你們是怎麼爬藤成功的?
每次我都不得不申明:“我並不是為了爬藤才帶孩子去做那麼多的。”
其實,我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各方面的軟實力了。比如,閱讀能力、思辨能力、時間管理能力、逆商、強壯的身體等等。那時候我可沒把目標定位在爬藤上,只是想好好開發孩子的潛能。
如果要說確定爬藤並開始戰略性規劃,是在八、九年級左右。除了上面提到的找到熱愛,還有兩件事我覺得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做好GPA管理,學會與老師和同學溝通。

■ 哥哥當選為耶魯學生民主黨社團主席,與該社團的學生board members 在一起
藤校招生官對各大高中都太瞭解了,拿過學生的成績單,他們一眼就能從選課和成績上知道學生在學校處於什麼位置。所以,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選擇最有挑戰性、同時又能取得優異成績的課程。這就是選課的戰略和藝術。
很多孩子在一開始不知道如何選適合自己的課,可能選到難度很高的課,也可能第一次考試成績就很糟糕,便產生放棄學習的想法。
這時候家長或是顧問就應該站出來鼓勵孩子,幫他梳理沒考好的原因,看看學生具體需要哪些幫助——比如一開始不要給孩子選太多課程,適應了之後再增加課程難度。畢竟孩子本校的GPA含金量才是最高的,管理好四年的GPA成績非常重要。
我是從哥哥九年級的時候開始鑽研這些的,當時,我按照藤校要求,倒推出了所有可選課程,但在和哥哥溝通的時候,他沒有完全接受我的建議,最後同時選了兩門很難的課,上到一半的時候就特別吃力了。雖然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啃下來了,但我知道,他那段時間非常痛苦。
孩子還年輕,有時候是任性的,可能看到要好的朋友選什麼,他就跟著選了,可能上到一半覺得難想換課,已經來不及了。最好的方式是找個靠譜的顧問,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好文理的選課和GPA管理,讓孩子既能挑戰有難度的課程,也能取得好分數。
在國內,學習只要“拼成績”就好。但在美高不是這樣的,孩子要學會參與課堂討論、與其他同學互幫互助、與老師溝通,不能等到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找老師,老師會覺得他完全不瞭解你。
在平時,孩子就要學會和老師積極互動,把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困惑都與老師及時分享,這樣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老師才知道該如何有針對性的幫助他。而這些也都是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 妹妹在哈佛大學和布朗大學的比賽中
04
懂雞娃的家長很多,懂放手的卻很少,
把孩子的人生歸還給孩子
爬藤路上,家長到底該如何支援孩子?我的感悟是兩個字:放手,讓孩子坐到駕駛座。
這個說法其實得到很多人的質疑,有人說可能你家孩子是牛娃,家長可以放手,那我家孩子是普娃,還能放心讓他們主導嗎?
其實我所謂的“放手”不是家長到了高中最後幾年,突然撒手不管,那是害了孩子;而是從小、從小事開始就培養孩子自己做決策的能力。
比如,哥哥在申請Groton時,我建議他提交自己寫作的作品集,包括獲獎文章、證書等作為補充材料,但哥哥認為他的文書已經寫得足夠好了,不需要再提交其他佐證材料了。
我認可孩子說的有道理,但內心很不踏實,但最終我決定放手,給他一次試錯的機會。事實證明哥哥是對的。
比如妹妹雖然用排球申請到了哈佛,但其實她最初學的是網球。

■ 打網球的妹妹
開始高中之前,妹妹的網球成績已經很不錯了,我帶她在各地奔波著打比賽,她的成績總是能維持在麻州前十名。就在我逐漸鬆一口氣時,妹妹有一天跟我說,她不想打網球了,要打排球。
理由是她發現自己對排球更加熱愛,特別喜歡排球團隊的協作精神。我也觀察到,妹妹在排球上確實更有天賦,球會落到哪裡對她來說是有一種第六感去準確判斷的。
但我仍然無比糾結。一方面是她已經上高中了,打了那麼久的網球,成績也很好,說換就換,風險實在太大了;另一方面憑著妹妹的學術和綜合實力,她用學術直接申請藤校會更穩妥一些,“體育爬藤”感覺勝算的機率很低。
但看到妹妹對排球的執著,看到她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她各方面的成長,我們最後很艱難地支援了她的選擇。這個過程中她的成長重於結果。


■ 運動的妹妹和彈鋼琴的哥哥
不過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放手的過程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一下子放開所有,什麼都不管了,也不能一點犯錯的機會都不給孩子。重要的是,給孩子空間的同時,家長、老師、顧問都應該一直陪伴著孩子。
當然,雖然今天我們說了很多關於爬藤的規劃,但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藤校。我認為具有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求知慾,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待挫折有堅韌不拔的態度,具有這些素質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很大的潛力。可能就是潛在的爬藤苗子。
從我接觸過的家長來看,家長的判斷有些時候可能和現實有出入,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顧問老師進行綜合評估,早做規劃早做準備,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在爬藤路上走得更順利。
最後我想說,家長不應該把爬藤作為終點,而是要把孩子的幸福感和成長作為終極目標。
希望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具有求知慾、內驅力和成長性思維的人,升學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的成長,將來無論去到什麼學校,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FindingSchool
到底應該什麼時候面試?
都有哪幾種面試方向可以選?哪種最好?如何預約?
面試官喜歡問什麼問題?
面試的時候應該穿什麼?
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在面試中超常發揮?
面試中有沒有什麼禁忌?
面試之後怎樣跟學校繼續保持溝通?
……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為大家準備了《2025美高面試寶典》,裡面會從預約面試階段、面試準備、面試當天注意事項,到面試後跟學校跟進的過程……為進行大家詳細的分析和介紹。
請您關注我們公眾號
掃碼新增FindingSchool小助手
免費領取《2025美高面試寶典》
(備註:面試寶典)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