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件事情讓很多亞裔申請者產生了共鳴,同時也引發了對美國大學招生錄取標準的討論:“成績優秀”並非Top大學的入學保障,在美國大學“整體錄取(holistic review)”的招生制度下,課內成績、標化分數只是一個龐大的評估體系中的一部分。
但是這種複雜到近乎玄學的錄取標準,很難稀釋學生家長的藤校情結。最近Reddit上就出現了這樣一篇帖子:

發帖人表示不理解為什麼一些國際學生和家長總認為自己有資格進入藤校接受教育(並獲得獎學金)。有位母親曾釋出帖子,哀嘆她可憐兒子的命運:她的兒子一直夢想進入哈佛和耶魯,現在卻因為只能拿全獎去瓦薩而感到沮喪。她確信,唯一阻礙兒子進入哈佛的原因就是他的印度父母。

在發帖人看來,這位母親的兒子已然十分優秀,也很幸運,但他母親這樣的認知是種錯覺,原文使用了“delusional”(妄想)一詞。究竟該由誰來為這些“錯覺”負責呢?是寵愛兒子的父母還是招生顧問?
帖子發出以後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很多人都對帖子的內容產生了同感。主頁菌總結了一下網友觀察到的國際學生對美國大學申請的“錯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美國大學的錄取機制存在誤區:誤以為標化分數高、GPA高就能穩穩地被錄取。如這位網友所說:

“…如果你是國際學生,比美國申請者選擇了更難的課程並超額完成,那可能會產生一種大學欠你一個offer的錯覺…”
2、選校策略失衡: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目標而忽略了頂尖大學錄取難度很大的事實,比如評論區就有位網友,因為從小就承受了家裡人非常高的期待,潛意識裡認定自己會去哈佛或者哥大,把UCLA當作了保底校。


3、認知侷限:在美國之外的國家,很多人只知道藤校或者像MIT、CIT那樣的大學。儘管還有其他的美國大學很好,但它們都不那麼出名,所以大家會只專注於藤校。也許非藤校比藤校更適合自己,但有的人只看到了大學的名氣。
那麼造成種種錯覺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Reddit網友嘗試著結合自己的觀察作出了分析。
只關注「最好的」,忽視次優的
這種根植於亞裔學生和家長心中的藤校情結,似乎就是國際版的“狀元情結”,其本質都是隻追求最好的,認為次優的是丟臉的,好像只有到藤校留學才是留學,其他的學校都不值一提。
正如這位亞裔學生所說,自己家裡最大的那位兄弟/姐妹去了哈佛,叔叔是哥大的教授,周圍親戚的孩子都去了藤校,所以父母從小就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連自己也默認了將來一定會進哥大,但這樣的“錯覺”讓她倍感壓力和挫敗。

更有人一語道破更深層次的原因:與其說是關於學術卓越,不如說是關於社會地位的焦慮。
在申請這場賭博中,能滿足家長和學生對於名聲的渴望的學校很少。還有更深的對於美國社會流動性、霸權和精英大學的幻想…

文化差異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接待中國學生的經歷,並解釋了這其中的文化差異。

“我在一次為期兩週的交換旅行中接待了兩名中國學生,他們12歲。即使在這個年齡,他們也面臨巨大的壓力,要努力學習並取得成功。那時是夏天,但他們正在為美國之行做功課。當時,那些在考試中表現不佳的學生就無法進入大學(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他們高中成績不好,就沒有像社群大學這樣的後備系統支援他們。
我看了看其中一個孩子正在寫的作業。他12歲,剛剛讀完六年級。他正在學習這個國家十一年級的代數課程——代數II。
他們和我住在一起時,參觀了UMASS,這是專案活動的一部分,然後我帶他們去了附近的達特茅斯,即使我給他們看了U.S.News的排名,他們好像也沒有興趣——他們對此一無所知。
我竭盡全力帶他們體驗美國的生活。當我們又有一天空閒的時候,我告訴他們我可以帶他們去任何地方——山裡、湖邊、海邊或者在合理車程範圍內的任何地方。
他們選擇了參觀MIT。我12歲的時候從未聽說過MIT,只在電視上聽說過踢足球和打籃球的學校,可能還有一些當地的大學(順便說一下,我九年級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情況,最終去了常春藤學校,所以在九年級或十年級開始恐慌併為衝刺常春藤做準備並非必要,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帶他們去了MIT,我們參觀了學校,他們在MIT的標誌前拍了照,買了T恤,並且很高興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他們的休息日。
因此當我們閱讀這些報告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孩子和父母與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我們也得意識到,這些公告板上出現的帖子反映的是一部分人的現狀,而不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
對美本錄取的認知存在偏差
樓裡也有人從其他視角補充了觀點:
“事實上,學生簽證要求你宣告自己沒有任何移民意圖。我明白,招生過程極其不透明,而你想為它尋求一些解釋。然而事實是,它並沒有什麼合理的解釋。這是個非常隨機的過程。沒有人知道大學究竟在一個申請者上尋找什麼。顯然有一些基準,你知道如何區分好的申請者和不好的申請者,但最終你只是在碰運氣並希望得到最好的結果。”

消除認知偏差的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就是多做research:
“我覺得很多國際學生沒有廣撒網。他們只申請自己聽說過的學校(其他人也聽說過),因此競爭會非常激烈。世界上有許多很棒的學校,但並非所有都很知名,所以做些research吧。”

這場熱議的價值並不在於批評誰更天真妄想,而是在於如何解決認知不全造成的心理落差。要在美本申請這場遊戲中勝出,就需要透徹地瞭解遊戲的規則。主頁菌能想到的可行的方法包括:
1、制定合理的選校策略:再優秀的申請者,如果在策略上冒失,都有可能淪為“全聚德”。綜合考慮自身的優勢、長期規劃、學校的錄取偏好進行合理的選校(保底、匹配、衝刺),能幫助你放大優勢,提高錄取機率。
2、做好充分的School Research:大學在尋找的不是“最優秀”的學生,而是“最適合”的學生,因此是一場“雙向奔赴”。瞭解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之後,能最大程度展現自己與學校匹配程度的材料,才是“有效”申請材料。
3、調整心態:有藤校情結也無可厚非,藤校帶來的光環和名聲的確能讓人獲得一些機會,但如果要計較投資回報,有些專業的價效比並不是那麼高,還是需要辯證地看待。發掘自己的長處並加以發展,自然而然地成為藤校所欣賞的學生是最好的,如若不然,那麼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賽道,或許能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