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爹媽真實生活曝光:最愛乾的事兒不是端水,是吃瓜!哈哈哈哈哈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熱搜#不生二胎都體會不到這種熱鬧#,裡面有一些二胎家庭小孩之間打架、互毆的影片。雖然當事人很苦,但云圍觀群眾看得真是喜上眉梢。網友們,尤其是有二胎家庭的朋友看完後紛紛表示:太真實、太好笑了。
作為一名家有相差近6歲的兄妹組合的二胎媽媽,當媽8年來養倆娃的內心活動在“後悔”和“慶幸”之間反覆橫跳。
有一種苦,叫二胎爹媽;當然,有一種樂,也叫二胎爹媽。
二胎家庭,清靜難尋
在當下這個社會,提起二胎家庭,可能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引來旁人的羨慕——多子多孫的大家庭真好。當代人,聽聞你是二胎家長,第一反應是這家父母也太辛苦了,第二反應才是兄弟姐妹之間有個伴兒不錯。
“有個伴兒不錯”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當他們還是娃娃時,他們會做出各種行為讓對方不好過,是確鑿無疑的。
姐弟、兄妹、姐妹、以及曾經有長達10個月共享空間親密關係的雙胞胎,都會上演“每日互毆”的劇情。
不打架的時候,他們的peace and love也只是處於“相對論”狀態——要麼在吵架、要麼在告狀。而且他們打架、吵架和告狀的原因遵守“上帝擲色子”原理,無跡可尋、但又能說來就來。
哥哥搶了妹妹的玩具、妹妹更喜歡姐姐杯子的顏色、姐姐坐了弟弟的凳子、弟弟犯欠招惹了哥哥……物質社會,給人類帶來的是更好的生活;給二胎父母帶來的是更多的家庭紛爭。
甚至有時候,僅僅就是路邊的一根棍子、一塊石頭,都能引發倆娃給家庭帶來的喧囂。世界上有無數的棍子和石頭,但在二胎娃眼裡,只有對方手裡的那個才是最香的。
我家有一對兄妹,哥哥8歲、妹妹2歲半,年齡差距較大導致的體力和智力懸殊,使得二人無法實現勢均力敵的互毆行為,但不妨礙他倆把全家鬧得雞犬不寧。
妹妹覺得我的東西是我的、哥哥的東西也是我的,哥哥覺得咱倆的東西是各自的、但我是老大所以凡事我要優先;妹妹向哥哥表達喜愛的方式就是控制不好自己力道的小粉拳、紛紛砸落在哥哥身上,哥哥逗妹妹開心的方式就是扮成怪獸讓她大吼大叫;妹妹看到哥哥吃什麼都要搶著一下、哥哥看到妹妹盤子裡的東西永遠覺得她的最好。“Unfair”(不公平)成了妹妹出生後哥哥的口頭禪。
之前,我看到一個二胎博主,說哥哥覺得爸媽買給妹妹的東西都比他的更好,所以就一直用妹妹的沐浴液和牙膏刷牙。結果,哥哥每天頭髮和全身都是洗不乾淨的臭汗味(因為買的是baby無香味的沐浴液),以及喜提蛀牙兩顆(因為妹妹的牙膏是小童使用的無氟的練習牙膏)
總之,在二胎家庭裡,倆娃帶來的雞飛狗跳是日常,清淨才是偶爾。
偏心父母的通病:
並不覺得自己在偏心誰
這就導致習慣了天天上演“世紀大戰”的爹媽們都不敢相信家裡片刻的清靜是正常的——倆娃靜悄悄,要麼是在各自作妖、要麼是在同夥作案。
這週末,倆娃早起,我和老公還沒睡醒,就讓哥哥放ipad裡的故事給妹妹聽(不能看),順便帶著妹妹玩一會兒,讓爹媽再小眯一陣子。
一開始,客廳裡有窸窸窣窣的聲音,這個噪音讓我比較安心,因為我知道他們在玩玩具、翻書、爬上爬下。就在我迷迷糊糊即將再次入睡時,大腦下意識接收到“不正常”的警報,突然讓我一激靈驚醒:客廳這麼安靜,絕對有怪!
我走出臥室檢視,果然,兄妹倆偷偷看著架起ipad把聽故事變成了看故事,桌子上還放著我藏起來的零食鍋巴,被哥哥翻出來,大發慈悲的他一邊偷吃、一邊給妹妹喂。妹妹被辣得吐舌頭,但還是毅然陪哥哥將錯就錯,小嘴咬得嘎嘣兒脆。
在二胎家庭裡,倆娃相親相愛的高光時刻,有,但不多,且比曇花和流星還短暫。因為上一秒互相喂葡萄的倆人,下一秒就會因為誰吃最後一顆葡萄大打出手。唯有一起做“壞事”,才能讓他們結成相對持久牢固的“革命情誼”。
而對於我們這些家長來說,面臨最大的難題是“如何一碗水端平”“如何不偏心”?因為我們這屆信奉科學育兒的父母,總是會忍不住擔心,如果沒能練成“端水大師”,自己會被孩子在心理醫生那裡吐槽、埋怨原生家庭一輩子。
知乎上有個“如何對待父母的偏心”提問:
下面有很多跟帖講述了自己從小被父母不公正對待、成年後至今還在療傷的故事。
有被父母PUA要成為“扶弟魔”的姐姐,自己的工資要給弟弟付學費,還要幫弟弟攢錢付首付。最後發現,唯有“斷親”才能不對父母再抱有期待,才能不會去費盡心思討好父母從而丟失了自己本該追求的幸福生活。

圖丨歡樂頌

還有父母更寵愛妹妹的姐妹倆,妹妹從小更受疼愛,能得到一切想要的,長大她的性格也任性大方活潑;而被父母冷落的自己最終之收穫了“一個別扭的性格”,很少說自己想要什麼,因為說了也知道得不到,導致性格也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彆扭。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偏心,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累積起來、最終發酵成人生的苦果。
比如,自己想多吃一口米粉,被父母阻攔要留給弟弟的委屈,
比如,父母只會給其中一個孩子買玩具,忘了自己的存在,
再比如,雖然自己是小的,但幹家務的永遠都是自己,而不是哥哥。
更讓人難受的是,偏心的父母通常都有一個通病,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偏心,反而是怪你不懂事、心胸不夠寬廣。
正如一位網友留言說的:
“以為一直戳中我的小事是我斤斤計較了,原來大家都是被小事狠狠的傷害耿耿於懷。他們從來不承認自己偏心、從來只活在自己的幻想裡,他們覺得他們沒有偏心就是沒有偏心,但是各種小事能把我戳的當場哭出來他們卻不相信。”
那些沒被父母的心偏寵過的孩子,最終才明白,父母的愛是爭取不來的,偏愛就是偏愛,你很清楚她更愛誰,無論你做什麼都比不上她眼裡的那個小孩。
這就導致不被偏愛的那個孩子誤以為如果自己夠努力,夠好就能讓父母不偏心了。所以,他們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要麼就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再也不對自己的父母抱有任何期待,從血脈至親變成懷著怨恨和委屈的陌生人。

圖丨小巷人家

比起小心翼翼端水,
從調解員進化到吃瓜群眾
或許會更好
作為一名二胎家長,我得老實說一句:會端水的爹媽真的太少,人的心本來就是長偏的,多數二胎父母的內心對兩個孩子還是有排行榜的,只是這個排行榜會浮動和調整。
比如以我家來說,妹妹剛出生時,我們和老大已經有了五年多的共同生活經歷,羈絆更緊密,父母不是天生的,對子女的深情也需要時間和經歷去打磨。所以,那時我們內心當然是向著老大更多些。
但這些年,由於照顧嬰兒的需要,我們和妹妹的深度捆綁更多,兩歲多的她又頂著一張有恃無恐的萌臉每天和你咿咿呀呀溝通,撥弄著你內心深處的柔軟。以及與此同時,八歲的老大正處於“人嫌狗不愛”的階段。妹妹自然成為全家的掌上明珠。
所以,即便不會永續性偏心,但也會間歇性偏愛。
但我想說,與其小心翼翼糾結這件事有沒有偏心誰,那件事有沒有偏愛誰,不如給自己鬆鬆綁,當個快樂的吃瓜群眾。不那麼用力,反而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平衡。
比如,倆娃相互虐對方,新手時期我追求的是努力調解、公正裁決,力求讓倆娃都有好心態,成為一個講道理的人。而成了資深爹媽的我,心態已經進化成“你倆相互隨便打、只要別把對方打傷就別來煩老孃”,心態平和了很多。
要是攔不住非要打一架,那等等,先讓我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圖一樂呵。
如果倆娃半天都打不出個勝負,家長的還能客串一把“場外指導”,指揮這個上手、喊話那個飛踢,爭取早日用“武力”換來和平。
在讓爹媽內心強大又從容這件事上,二胎娃們可謂是既有功勞,也有苦勞。
當然“功勞”也不止如此。在生活上,獨生子女時候,我們更想把生活過成精緻的田園詩,而倆娃時候,我早已放飛自我,活成了一場生存挑戰賽——活著就好。
獨生子女時的外出購物:孩子拉著一包糖,家長耐心勸導:“寶貝,糖吃多了對牙齒不好哦。”倆娃時的外出購物:孩子各抱兩包零食,家長內心崩潰:“給錢,快走,別讓他們繼續拿了!
獨生子女時的出門準備:備戰外出如同執行國家級任務,紙巾、溼巾、水壺、小零食、替換衣物一應俱全。倆娃時的出門準備:大手一揮,心態瀟灑:“你們兩個有衣服遮體就好!餓了就吃手,渴了就咽口水!
獨生子女時的看娃心態:把娃當成稀世珍寶,時刻處於一級戰備狀態:“寶貝,快喝水!寶貝,小心別摔倒!寶貝,這個雞腿我幫你去皮!”
倆娃時的看娃心態:從戰鬥中逐漸領悟佛系:“摔吧,摔不壞;搶吧,搶不完;雞腿?隨便吧,反正我也吃不上。”
獨生子女時對娃未來的期待:清華、北大、還是常春藤?不論如何都要盡力給孩子培養出來!
倆娃以後我對娃未來的期待:坦然接受基因的安排——一個是偶然,兩個就是必然。放棄掙扎,還是多把氣力用在“自雞”上吧。
有時候真的不必那麼用力,因為用力用到最後也使不上什麼力氣了。偶爾吃吃瓜,感受一下多娃家庭獨有的熱鬧,不是也很好嗎?論育兒中的豁達與豪邁,還得是已經下不了“賊船”的二胎家庭父母。
如果你也有倆娃,來留言區聊聊
家庭相處趣事或讓你頭大的事兒吧~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