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朱江明:能否保住第一名不好說,但有把握一直是頭部

頭圖來源 | 零跑官方
作者 | 蘇鵬
預售48小時訂單突破3.1萬輛,上市不到整月便能達成下線10000臺目標,零跑B10給B系列車型開了個好頭。
但朱江明和零跑並未過多沉浸在爆單的喜悅中,而是趁熱打鐵推出了B系列第二款車型,也是B系列首款純電轎車——零跑B01。新車在4月23日開幕的上海車展迎來全球首秀。
在零跑B10身上,零跑找到了銷量爆款密碼,“精準的定價策略和產品定義;更高的智慧化上限;紮實的底盤…”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認為,這些基礎能力疊加設計、空間等細節,以上構成零跑B10熱銷的基礎。
而這些因子也被注入到零跑B01身上,並且零跑B01還有顏值優勢加成。“對於轎車來說,吸引年輕人的第一個點是顏值,B01在設計上面加入了大量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包括顏色的設計。”零跑汽車高階副總裁曹力說。
零跑主銷價格區間在15萬級別,並且零跑對這片市場進行了精密切分。C系列主打家庭概念,高配置、大空間和強價效比的策略幫助零跑在3月份實現交付達37095臺的成績,成為當月新勢力銷售冠軍。
B系列主打年輕購車使用者,並用一款SUV(B10)和一款轎車(B01)再次切分這批使用者群體,試圖拿到更多的銷量份額。
零跑用精準的產品佈局汲取著這片銷量基礎最大市場的養分。
C系列目前擁有3萬的月銷量基礎,B系列的到來為零跑開闢出新的增量空間。此外,海外市場將為零跑全年貢獻5萬到8萬的銷量。
一系列積極預期也讓朱江明充滿市場信心。當問及零跑“何時實現月銷8-10萬的目標”,朱江明嘗試著給出回覆,“(試著看)能不能摸到一次”。
當零跑的上限變高,這也意味著零跑的下限也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能不能保住第一名不好說,但有把握一直是頭部。”朱江明說。
以下為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朱江明,零跑汽車高階副總裁 曹力,零跑汽車副總裁 周穎,接受未來汽車Daily等媒體的問答實錄(有刪改):
Q:零跑如何看待智駕降溫?
A:從零跑的角度看,智慧駕駛(端到端輔助駕駛)絕對是未來的方向,技術在不斷地加速、成熟。在不遠的未來,它的穩定性、可靠性會越來越好,能夠輔助人的駕駛能力也越來越強,最後達到真正實現無人駕駛,這是一個大方向。
當然,在這個過程裡面確實有一些誤判、誤導。
我覺得現在首先要做好真正的能力的宣傳、規則制定,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提升輔助駕駛的能力,同時充分考慮安全。
在整個未來的智慧駕駛(端到端輔助駕駛)設計裡面把安全、全程的AEB這些功能做全面、做可靠的情況下,我們再更好進一步推廣整個智慧駕駛(端到端輔助駕駛)。我覺得技術也會越來越成熟,安全也有保障,未來智駕(端到端輔助駕駛)的前景會更好。
Q:零跑怎麼跟供應商進行數智化改革或者賦能供應商?
A:最終智駕(端到端輔助駕駛)還是要有整車的廠家來做(才能做好),因為是可以更加貼近使用者,跟使用者互相連線,能夠掌握更多的資訊,不斷地改進使用者在駕駛過程當中的問題,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Q:怎麼看待最近的國際貿易政策變化,後續零跑的全球化策略是怎樣的?
A:歐盟對中國越來越開始比以前更加友好,政策也做了一些鬆動。當然去全球賣好車,一定要走本地化的策略,因為只有那樣才可以更好地瞭解客戶的需求、更加及時地供貨以及有更好的成本優勢,不需要解決運輸問題。
從零跑的角度來說,還是要堅定地做全球化,再做本地化的落地。
Q:智駕技術成熟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
A:我們認為在3到5年內L3的落地還是有可能的。
Q:零跑國際銷量目標是怎樣的?
A:零跑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在海外投放產品,去年賣了1.3萬多輛,開了一個好頭。我們認為全年實現5萬到8萬臺的海外銷量是可以期待的。
Q:關於終端渠道的建設上有什麼可以披露的?
A:今年渠道的佈局增速非常快,接下來我們在覆蓋全國的各個縣市的地區之後,會重點把服務網點做起來,把我們的服務質量打造成今年一個新的目標、金字招牌,不管是服務的速度、服務的質量還是網點的佈局,我們在這個渠道上都會重點做一個延展。
Q:零跑B01怎麼吸引年輕群體?
A:對於轎車來說,吸引年輕人的第一個點是顏值,B01在設計上面加入了大量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包括顏色的設計。並且零跑B01的主創設計師都是90後,零跑B0在設計過程當中也聽取了很多年輕使用者的訴求,包括海外的設計團隊和使用者的反饋,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Q:零跑參與市場競爭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和底層實力是什麼?
A:接下來就是三類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個是新勢力,一個是傳統的中國車企,一個是海外的車企,我覺得還要經過三年的時間才基本上決定格局,也就是基本可以明朗,未來的三年對每一個車企的銷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今年大概有600-700款新車上市,面對這個激烈的競爭,零跑還是做好了充分準備,我們有信心今年去完成既定銷量目標。
Q:海外市場購車方面跟國內市場有哪些偏好上的差異?
A:海外使用者大部分先聚焦在歐洲,歐洲車偏小,從購買偏好來講,它可能會更偏向駕駛質感,並不太那麼在意後排的舒適性、大空間。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因為缺少跟國內一樣比較領先、比較智慧化的新能源車,所以之前的歐洲使用者對於這個沒有太強的概念。
但是歐洲使用者看到零跑的車、中國的新能源車有這麼大的螢幕、這麼舒服的座椅以及這麼好的智慧化功能,這對他們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也是我們的車到了海外、歐洲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Q:今年年中零跑可能在歐洲本土投產上市,具體歐洲投產的產線有具體的時間嗎?
A:目前歐洲在做最終的選址決策,西班牙也是我們重點考慮的一個地方,從時間進展來說,我們還是希望速度加快,希望能夠在2026年年中做本地化的落地。
Q:零跑如何保住造車新勢力第一名的位置?
A:能不能保住第一名不好說,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今年或者未來的幾個季度都能夠保持相對領先,能夠保證頭部,我覺得零跑還是有把握的。
Q:零跑怎麼能保證永遠在這個賽道上不倒下?
A:零跑是一個長跑型選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一路向前,不斷地成長,超越一個一個競爭對手。去年我們的銷售在全球車企以集團為單位的排名是第11位,我們也希望今年能夠前進2名,每年進步一點點,希望能夠做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前幾名。
Q:今天有很多海外媒體,他們都會問零跑什麼問題?
A:他們提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外媒看到這樣一個產品這樣一個價格區間裡面有這麼好的智慧化表現,以及這麼好的質感,外媒比較好奇。
Q:21號零跑發了關於烏茲別克市場的宣告,零跑對這個設計還有沒有補充的資訊給到我們?
A:之前C16送檢,我們後來跟官方機構做了交流,送檢這輛車完全不知道是什麼狀態,也不知道以什麼樣的目的送檢,我們後來也請了機構隨機到我們的門店抽取車輛,然後正常地檢測,是完全達標的。
這也提醒了我們,就是怎麼樣到一個市場之後除了提前研究當地的法規和當地的環境之外,看看是不是有些衝突或者其他方面,也要做好提前的排查和交流。
Q:B10最近表現非常不錯,這款車做對了什麼?
A:超長的續航是新能源汽車使用者關注度最大、要求最高的產品點,我們放在第一位。
第二個是智駕(端到端輔助駕駛),我們有預埋硬體的能力,隨著演算法能力的不斷升級,它有足夠的餘量空間去做更多的應用。
11.98萬元我們標配了8295座艙的晶片,標配了8652的256T tops的算力來預埋將來可以做OTA,可以讓智駕(端到端輔助駕駛)更加完善,讓座艙更加流暢,可以裝更多的應用這是超長續航、智慧駕駛(端到端輔助駕駛)作為主打的兩大特點。
此外,零跑B10用多連桿懸架改善使用者的體驗,用後驅獲得更好的操控和駕駛感,這也是很重要的。同時還有能量管理功能,零跑能量管理在同樣電池容量的情況下能達到使用者真正在使用過程當中更超長的續航,我們把它作為重中之重。
B系列這款車跟原來燃油車時代的至少20幾萬以上的內部空間、質感、配置來說,燃油車需要20萬到25萬這樣一個檔次的車才有的配置,只有透過超強的競爭力,所以B10才會得到使用者的信賴,我們才會有足夠多的訂單。
Q:有新聞說您和西班牙首相見面了,西班牙的會晤是什麼樣的過程?
A: 歐洲有幾個地方,包括斯洛伐克、西班牙,很多國家是城市工業的主導產業,阿拉貢的汽車佔比佔GDP比重非常高,就像美國的汽車產業,他們對汽車是充分重視的,西班牙首相接見了中國十多個企業家,但是唯一單獨接見了零跑和奇瑞兩家整車工廠,他覺得這個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所以對這個非常重視。當然,我們也在做最後的決策階段,也就是考慮是不是落地在西班牙。
Q:與一汽的合作,零跑有無可透露的資訊?
A:我們跟一汽有三個方面的合作,一個是資本,第二個是平臺、產品的合作以及零部件的合作,實際上3月份最大的進展就是聯合開發一款車型的合作已經簽完了協議,已經在進行中,這是已經落地的,另外兩項還在互動當中,不管是資本的合作也好,還是說零部件的合作也好。
Q:零跑如何平衡價效比與高階化的定位?
A:零跑的特點是全域自研,以技術為本,所以我們的技術積累跑在行業的前面,第二個是成本定價,零跑的產品都是以產品化來定價。關於高階的產品,我們照樣遵循這兩個原則。所謂高階就是要用目前業界最好的技術、最先進的技術,還有一個是配置,目前行業內就是最豪華、最高的配置,別人有的配置我們必須有,別人沒有的配置我們還要有。
Q:零跑的智駕有何獨特之處?
A:我們爭取在二季度實現使用者點對點的通勤,希望在三到四季度所有的城市輔助駕駛做到行業的第一梯隊,我認為我們有非常大的信心。
關於在創新方面,我們希望在安全方面比行業內的其他競品有所突破,希望把AEB做到行業內最先進的水平,在智駕裡面先把安全放在首位,這是零跑要做的事情。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