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北歐三寶媽
作者:醫者飛媽
說實話,
要不是幹了10年心理諮詢的學姐親口告訴我,
我都不敢相信,
現在的教育,
已經成了一個讓孩子生命力不斷萎縮的過程。

跳樓的小學生
我和學姐是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唸書時認識的,
碩士畢業後,
她就回國工作了。

@醫學院讀書期間的合影
這幾天,
她帶著老公和兩個孩子來北歐看極光,
千載難逢的團聚時刻,
我趕緊請她吃了頓飯。
飯桌上,
我問了她一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
多數吃喝不愁,衣食無憂,
可為什麼國內患焦慮症、抑鬱症、厭食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的孩子卻越來越多?
我看了《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的資料,
目前咱國內患抑鬱症的人足足有9500萬,
其中50%都是學生,
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竟然佔總人數的32%………



學姐聽完我的問題,
思考了良久,
才緩緩對我說:
給你講個故事吧,是真事哦

今年年初,
有位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小姑娘,
在她媽媽的陪同下,來我們診療室尋求幫助。
別看她年紀不大,
已經經歷了失眠、厭學、休學,
還有過多次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
小姑娘告訴我,
上四年級後,她的成績出現一些下滑,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
成績下降後,父母對她的態度會發生180度的轉變,
經常對她冷嘲熱諷,
不是拿她和那些學習好的孩子比,
就是責備她手機看多了、遊戲打多了……
但除了指責,
也沒提供過任何切實可行的幫助,
不溝通,不互動。
有一天,她又因為看手機的事,
和媽媽大吵了一架,
絕望的小姑娘只能透過傷害自己來報復父母,
她從自家2樓的窗臺跳了下去。
摔傷後,
媽媽下樓看她,
說的第一句話是:
“怎麼沒摔死你?”
而和心理諮詢師的對話中,
小姑娘的媽媽,
把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歸罪於叛逆期到了。
你知道嗎?
我們心理治療師其實很煩“叛逆期”這個詞,
它給了家長一個完美藉口,
把孩子出現的問題都甩鍋給叛逆期,而不去正視問題產生的根源。
不是每個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叛逆。
如果她的情緒沒有被忽視、內心需求得到滿足,與養育者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
那她還有什麼叛逆的必要呢?
所以,
你知道為啥心理出問題的孩子,這麼多了吧?
因為有病的是大人,看病的卻是孩子……

如何喚醒孩子生命力,
養出一個溫暖快樂的孩子?
姐妹們,
每週二的醫者飛媽,
我都在科普,
科普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身體更健康,長得更高,視力更好。
這一寫,就是9年。
可我發現,
越來越多的孩子,
身體好好的,心,卻碎掉了。
而大多數家長,
當孩子的身體出現問題時,會趕緊諮詢、送醫、治療,
可當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時,卻極易忽視。
只有孩子因為情緒問題無法上學,影響前程,才能引起大人的重視。

今天的文章,
我只想講明白一件事

如何把碎掉的孩子,一塊塊粘好,
讓他們重現生命的活力,變得溫暖又快樂?
而實現它,非常簡單,
只需要做到這3點

1、不要把孩子當成承接你壞情緒的容器
孩子是父母的“命運共同體”,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決定父母自己的命運。
幼稚的父母,
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毫無掩飾地發洩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承接自己情緒的垃圾桶,
對孩子大吼大叫、挖苦諷刺、消極否定、冷漠忽視。
有一天,
當孩子再也接不住了。
熟悉的劇情就開始了:
學習沒有動力,整天玩手機,日夜顛倒,封閉自己,拒絕溝通,或是跟家長、老師激烈對抗。
一個孩子想讀好書、做成事,
有一個大前提,
就是要有非常好的心境,
不必看人臉色,不必擔驚受怕。
若坐在課堂裡,還心神不寧地想著今天回家,
媽媽會不會又要吵架、爸爸會不會又要責罵……
當ta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撫平自己的情緒上,
還有時間學習嗎?

2、陪孩子一起坐在情緒的長椅上
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
那種感覺就像是,被獨自拋棄在一條冰冷的長椅上。
如果任由負面情緒侵蝕大腦,
ta就完全疏離於當下,陷入手足無措、進退失據的窘境中,效能低到無以復加,幹什麼事情都沒有力氣。
那該如何解救困在情緒裡的孩子呢?
先說3個不要:
❌不要否定,無視,評判、質疑、指責孩子的情緒:
比如:
“我天天忙裡忙外、東奔西跑的,工作那麼辛苦,還要照顧著你,我還沒有抑鬱,你憑什麼抑鬱?你非要這樣折磨我嗎?”
“別哭喪著一張臉了,讓人看著就心煩。”
“你每天吃得好,喝得好,有什麼好難受的?真矯情!”
“你不惹他,他怎麼會打你?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自己就有問題。”
看見,就是回應,看見,即療愈。
對幼童來說,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每個人都不是孤島,情緒需要被看見,被連線,尤其是孩子。
只有被看見,溝通才成為可能。
❌不要在孩子的情緒上,火上澆油,相互比慘:
比如:
“養你就是養了個累贅,要不是因為你,我早離婚了,你就會哭哭哭,哭什麼哭?
你這麼難受,怎麼還不去S啊?”
在孩子困在情緒旋渦裡時,用言語不斷刺激ta本就脆弱的神經,
是很多孩子走向極端的導火索。
❌不要在孩子情緒上頭的時候,拼命說教、試圖找出原因,或提供解決方案,來消除情緒
(很多父母愛犯的錯):
孩子有情緒時,
真的、真的不願意聽大人說教,很煩。
很多時候,
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說出來,
只是為了有人能夠陪伴我們,找一個樹洞,幫助我們排解身體裡的情緒垃圾。
但當孩子把自己的痛苦告訴父母時,
就成了一堂人生哲理課,他們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你這麼做不對,你這點事都不是事,你不知道我……
孩子越聽越氣,越聽越煩,
慢慢的,張嘴向大人傾訴的慾望就少了。
所以安靜的傾聽和陪伴就好。
不要輕易給出自己的處理建議。
你要堅信一點,
在自己沒搞明白很多問題之前,靜觀其變,別輕易給娃支招。
教育的真正意義,
在於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告訴你,他的情緒很不好,你就要提醒自己:
“我需要跟他一起坐在情緒長椅上,
而非透過說教,分析問題、解絕問題,把他從上面拉下來。”

你可以這樣說

●“聽起來你真是太難了。”
●“你太倒黴了,確實就是這樣。”
●“我很高興你能和我聊這件事。”
●“我相信你。”
●“你現在還小……唉,確實太難了。我理解。”
●“這件事讓你感到很難過。親愛的,難過沒有任何問題。”
●“我就在這裡陪著你。我很高興我們能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有時候,我們沒辦法讓自己的感覺馬上好起來。有時候,遇到事情不順利,最好的辦法是安慰自己,還有去跟願意理解我們的人說說話。”
●“我愛你。不管你現在有什麼情緒,也不管你的生活裡發生了什麼,我都一樣愛你。”
也可以這麼做

●跟孩子一起坐在沙發上或床上,聽孩子跟你講話。
●孩子說話時,儘可能少說話。多點頭,表現出一副理解的表情。
●在孩子難過的時候擁抱孩子。
●跟孩子一起深呼吸。
3、陪孩子一起運動
運動可以產生讓人快樂的多巴胺,也可以產生使人情緒穩定的血清素。
是最具價效比的療愈方式。

親愛的寶,你要知道:
孩子是脆弱的,
可他們的修復力和自愈力也是極強的,
當原來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開始鬆動,光亮得以一點一點地透進來,
他們真的就會像枝杈一樣伸展開來,展現出生命本該具有的旺盛活力。
希望我們都能變成那束照亮孩子生命的光,
而非遮住光的草。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