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教育,他們如何借“留學”為孩子鋪就未來之路?

在未來的留學申請中,我們應該重視讓學子“迴歸本質”,或者說“把人當成人”。
預約1v1溝通
微信:SAnorman01
在龍年的尾聲,留學圈的新聞接二連三。
先是2024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正式釋出,資料顯示印度反超中國成為了赴美留學的第一生源國。
緊接著,多所美國大學發出“警告郵件”,一時間關於“特朗普上臺前,請留學生速速返美”的新聞甚囂塵上。
再後來,美本早申放榜,所謂“哈佛大學中國大陸學生0錄取”的標籤瞬間席捲全網,引起留學生家庭的一陣恐慌。
202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0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給無數想回國發展的留學生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適逢告別2024、迎接2025的關鍵時刻,筆者便帶著對這些現象的思考與疑問,再次與Special A特優生創始人黃中陽展開了一場對話。
在交流中,黃中陽不僅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以一個國際教育前沿學者的視角,講述了對中國孩子未來的留學趨勢的獨到見解。
01
聚合世界資源,
把最前沿的技能與思想帶給中國孩子
作為一所教育企業的創始人,黃中陽無疑是給Special A特優生奠定基調的關鍵,“把知識的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中國孩子,為他們開啟那扇通往世界的大門”的理念初心,也由他本人踐行多年。
哈佛大學前教授 Brett Gamboa(前左)
Special A 特優生創始人黃中陽(後中)
哈佛大學前助理院長 Russell Glenn Magid(前右)
01
十餘載磨一劍,用真心換來真心
12月的早申放榜,特優生的offer喜訊連綿不斷——
從大藤普林斯頓、耶魯、康奈爾,到全球僅錄取50人的賓大M&T雙學位專案,再到美本頂尖夏校LaunchX與YYGS(耶魯大學全球青年學者)……
藤校、強勢專案、夏校,不論申請季還是規劃季,學員們全面豐收。
能取得這樣出色的錄取成績,自然離不開一個靠譜團隊對學生的教導與幫助。
首先,因海外求學經歷而深刻體會過“知識改變命運”的黃中陽,從創業的第一刻起,就想把特優生打造成“聚合全球優質資源,深度適配中國學生”的模樣。
其次,在教育之路上,還有兩位創業夥伴伴其左右——
前達特茅斯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布朗大學終身教授,莎士比亞文學研究“世界第一人”的Brett教授。他在博雅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擅長用生動的例子和深入淺出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文學知識,塑造中國孩子往往較缺失的博雅教育思維。
以及曾任斯坦福大學學術主任,管理哈佛大學招生工作7年,現為特優生教研院院長的Glenn教授。他憑藉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工作經驗,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大學資訊和行業動態,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組織科研、策劃活動。
黃中陽(中)與Brett教授(左),Glenn院長(右)
當然,這份榮譽也歸功於,與特優生建立了長期深度合作關係併為中國學子授課的,哈佛、耶魯、賓大、哥大、達特茅斯等美國名校的大牛教授們。
值得一提的是,黃中陽在選擇合作教授時,並不是僅看對方的領域成就就達成合作,教授對中國學生的態度是否友善,對待教育是否盡心盡力,都會成為二次篩選的標準。
如果教授只是想賺easy money,那就不是與特優生所適配的那個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教授,首先要做到真心地愛學生,並且能夠平等地看待國籍、人種等特質,以把學生培養到可以對社會、對世界做出一些影響和改變為己任的人。”
選擇,同樣是相互的。
為了打動這些心存大愛的頂尖教育者們,黃中陽首先“掏出了”自己的真心。
2012年的冬天,帶著60公斤的理念手冊和一顆單純的赤子之心,黃中陽搭乘赴美航班,踏上了第一次邀請教授的旅途。
黃中陽邀請到的第一位教授來自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是國際艾美獎的評委。
那一年的紐約分外寒冷,為了表達邀請的誠意,黃中陽站在艾美獎的活動現場外,等了足足四個小時,渾身凍透,才換來一次與教授溝通的機會,最終換來持續的合作與深度信任。
在走遍全美,遍邀名校教授的路上,即使不斷被拒絕,歷盡波折,但黃中陽堅持了下來,直至今日已過去十餘載了。
正是這份為中國孩子謀求最前沿國際教育的決心打動了教授,Special A特優生的教授隊伍逐漸壯大。
名校教授前往中國傳道授業
有家長也曾質疑,費這麼大心思,動這麼大陣仗,也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只為了讓孩子觸及到那些“大神教授”,這真的是正確或值得的一件事麼?難道網路自學不能做到這一點麼?
每每遇到此類問題,黃中陽都會保持充足的耐心,並用兩種方式向家長們證明——
第一種,是富含邏輯的推理論證。
如果只是從YouTube、X等網站平臺上獲取知識、瞭解時事的話,一方面是存在錯誤資訊引導的風險,另一方面網路上的意見領袖與世界級的頂尖教授、學者、政治家的觀點與看法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資訊的傳導誰都可以做到,但思維的架構,才看的是講授者的“真本事”。
對中學生群體而言,“思維的教育”顯得尤為珍貴。
2021年到2023年,北師大中國創新教育研究院曾牽頭調研了1.6萬名初中生,並將他們分為四個組別,分別是“沒有感受到專案化學習”“參與了低水平專案化學習”“參與了中等水平專案化學習”以及“參與了高水平專案化學習”。
調查結果發現,初中學生在文化理解、批判性思考、創新素養、溝通合作、社會責任感、問題解決等素養上,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而唯一呈現出正增長趨勢的學生群體,便是真正參與了高水平專案化學習的學生們。
這體現了由高水平師資主導的高質量專案對於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第二種,則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真情流露。
在聯合國大會等頂尖會議上,黃中陽兩次遇見了曾任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高階顧問一職的Lamin博士。
Lamin博士多年來參與調解國際爭端,與多國高層談判,對國際貿易、發展合作及全球治理有深刻見解,是年輕學子探索國際事務與職業規劃的寶貴導師。深知這一點的黃中陽大膽向Lamin博士發出了邀請。
經歷了多番討論與瞭解,Lamin博士終於被中國學子對知識的熱忱,以及黃中陽為中國學子“求取真經”的精神打動,許諾在百忙之中為特優生學子們上6次課程。
在課程中,Lamin博士從地緣政治、國際談判等多個領域切入,由淺入深地講解,耐心解答每位學生的問題,而這些視野,往往是一個學生沒有辦法從網路、課本,或任何其他渠道獲得的。
傾心分享所帶來的思想轉變,往往尤其深刻。特優生學員M同學,在剛剛聽課的時候,並不能理解全部內容,甚至認為博士講述的很多事件並不真實。
直到課程越走越深入,在反覆查證後,他由衷地感嘆“自己之前真是孤陋寡聞,國際社會深度的思考與理解令自己非常震撼”。
可見,這種向“國際大神”學習的過程不僅會令學子開闊視野、掌握學識,還會給學生未來的發展印上更積極的烙印。
黃中陽參加聯合國大會
02
想要做好留學,就不能止於留學
在與黃中陽的溝通中,他曾笑著說道“特優生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提供留學服務,反而更像是家長們的助手,或者說是幫助每位學子完成學業管理的綜合管家。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不斷地自我升級後,特優生給予每位學子的成長計劃,不僅包括從大方向的年度規劃,還有以競賽、專案為核心的月度安排,以及以一週為單位的課程更新,甚至一些日常打卡專案(如TED演講打卡營)已經精確到以每一天作為單位來進行記錄和考察。
這種高度個性化的追蹤,可以讓每一位學子的學習情況得到量化清晰地處理,並從最大程度上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激發學習熱忱。
比如特優生學員L同學,在剛剛加入特優生時,認為自己對物理十分感興趣。在逐步深入學術探索後,他堅定地轉換了自己的未來方向——數學與計算機。
當孩子的“航向”發生變化,特優生的導師們第一時間便已經為孩子配齊資源,更換學術專案的指導教授。這種無縫銜接的現象,已漸漸成為在特優生“司空見慣”的獨特風景。
教授作為引導者,激發學生熱忱
在實地調研中,筆者還發現,特優生學員們,無論年級、性別、地域,總是能保持一個共同點——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充滿朝氣,活力滿滿。
而這種“對學習飽含熱情的態度”則誕生自一種“從親自實踐,到看到效果,然後獲得信心,變得更加積極,如此反覆下去”的良性迴圈。
以收到頂級文理學院——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offer的S同學的經歷為例:
剛剛來到特優生的S同學英語能力並非強項,又正趕上疫情風波影響了標化考試的備考,整個人都陷入了一種很down的狀態——一方面對申請結果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方向頗為迷茫。
特優生的導師團隊非常清楚,要想調動起S同學的自主積極性,並激發學子更多的潛能,需要讓他先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與成績感。於是在正常課程學習的同時,導師團還為S同學量身定製了一系列由簡到難的個人挑戰賽,依靠一次次“學有所得”的刺激,S同學的雙眼重新綻放出了光芒。
之後,又透過個性化規劃的Research與夏校,逐漸發掘出了S同學對成為社會企業家的濃厚興趣。
再然後便是一連串有的放矢的背提計劃——從上海抗疫互助小組,到PBIC青少年公益創新挑戰賽,再到動物保護與環保專案……
一個想要利用所學的經濟、金融學、管理學知識,更加有效的解決社會問題,並充滿社會責任感的形象,油然而生。
S同學積極、自信、心懷世界的形象,加以出色的硬體成績,成功贏得了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招生官的認可與稱讚。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U.S.News全美最佳文理學院第9名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會在獲取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不斷加強自信,變得更加勇於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
要讓中國孩子到達彼岸,同時還要讓他們具備到達彼岸的能力。這個“彼岸”,既代表著那一封封從夢校寄來的offer,也意味著每位學生在未來道路上所立下的一項項新的目標。
預約1v1溝通
微信:SAnorman01
02
AI 浪潮之下,
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在2024年的諾貝爾獎頒獎禮上,AI成為了全球矚目的“最大贏家”。
人工智慧模型所帶來的深刻變化意義重大,足以讓其開發者和有關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獲得科學界的至高榮譽。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表彰以AlphaFold為代表的AI技術在蛋白質研究領域的革命性影響;與此同時,兩名科學家因機器學習方面的貢獻分享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聚焦美國大學,同樣熱鬧非凡。計算機“神校”之一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擬於2025年秋季學期增設人工智慧系統管理碩士專業,為廣大學子提供新的學習與發展機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凱瑞(Carey)商學院,則是於2024年把商業分析與風險管理碩士與資訊系統碩士兩大熱門專案融入AI元素,並完成改名。
可以說,AI的火熱之風,已經迅速在一年間席捲全球,同時對教育、科技與就業帶來了“風險與機遇並存”的影響。
美國加州最近就誕生了一條“有趣新聞”:加州州長此前表示,2025年1月1日起,加州州級最低工資將統一提高至每小時16.50美元,不論僱主規模大小。
乍看上去,這個提議對加州人民來說絕對是個利好,畢竟誰會不喜歡“加薪”二字呢?
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加州選民竟然以微弱差距否決了這一提案,這也是近30年來,美國首次出現州級最低工資提高的提案被選民否決。
反對者的理由很直接—政府幹預市場並強制提高工資,很可能會帶來增加僱主成本從而導致大量裁員的不良後果。例如他們所最擔心的:僱主會更傾向於使用AI來替代員工。
這就引發了一個很熱門的討論——AI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的工作?
在一些教育專家與知名學者的最新言論中,答案似乎已經不言自明——
斯坦福大學李飛飛教授建議斯坦福大學的招生辦在招生的時候,儘量多考慮能夠深度使用 AI的學生;
美國奧數國家隊前任總教練、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系教授羅博深亦認為AI將全面超過人類,培養“高階工具人”沒有出路。
這也與黃中陽的看法非常吻合:在現階段,他認為中國的孩子們要開啟自己的思路,嘗試去理解和擁抱 AI。一個會用AI的學生可以穩定自己的下限,一個善用AI的學生則可以提高自己的上限。
只有不僅僅把AI當作工具,而是深度理解、挖掘和探索,加以對應領域的深刻洞察,才可以實現真正的 1+1>2,也才能做到不被AI所替代。
預約1v1溝通
微信:SAnorman01
03
AI for Education,
特優生的學生正在快速起跑
在黃中陽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中,“讓學生早點起跑”始終是核心要義。
針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黃中陽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如果一個學生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不走彎路,他可以從8、9年級就開始奮鬥,等到24歲他就已經奮鬥了10年了,那麼這奮鬥的10年,如果能夠聚焦在某個領域的話,那他毫無疑問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專家。這時,你再給他6年時間的發展,等到30歲時,他當然可以無限接近所謂“成功人士”的這個title了。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如果等到了大學再去了解和學習最新興、時代最需要的技術,那麼實際上無論多麼努力都只能是慢人一步。
在特優生,黃中陽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早在AI成長為“網路熱詞”之前,特優生教研院STRI(Special Teaching & Research Institute)就已經早早開始了建議—所有學生不管專業方向如何,都應該學習一些計算機知識,這是未來社會中必備的基礎技能。
當AI之風開始隱隱發力,黃中陽著手為學生們打造了一個個全新的AI相關專案——
請字節跳動和布朗大學科學家教學生用自然語言多次深度互動做App,幫助學生與AI實現深度互動實踐;
開展對ChatGPT商用價值、多樣性工具體驗等研究,讓學生探索GPT與自身專業關係,如歷史專業學生用 GPT研究二戰歷史;
讓不會寫程式碼的學生,使用AI工具創造自己的網頁和App,幫助學生創作AI相關作品,培養學生理解GPT及AI角色、將其作為工具並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學習專案,對初高中學子來說無一例外都顯得非常超前。
以“創造自己的App”為例,學生先是要透過使用Sider 等AI工具,體驗利用人工智慧來提取需求和生成程式碼,可以怎樣提高開發效率;緊接著還將直接參與 Android應用的設計與開發工作,透過實操來積累開發經驗;最終在完成穩定性與相容性測試,並最終實現打包的同時,領悟UI設計、AI技術程式語言等多維度技能……特優生學子也因此能夠在登陸美本學習之前,搶先一步完成對自我技術能力的革新。
這讓我想起了斯坦福新任校長喬納森·萊文(Jonathan Levin)在該校2024級開學典禮演講中所強調的內容:
“大學生活的核心在於提出問題,在於接受你們未知的事物—總會發現新的方法來解決一項課題、重構思維模式,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一名學生對某項新興事物的理解,可以早於其他競爭者的話,那麼他就能提出更深度更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思考,而這種思維的提升和突破又可以以裂變的方式實現指數級增長。
我想這大概就是從特優生走出的學生們可以更快速也更輕鬆地適應美國大學生活的原因之一。
預約1v1溝通
微信:SAnorman01
04
當名校申請發生“劇變”,
迴歸本質的重要性正在提升
曾經在就業市場風光無限的金融工程(MFE)等專業受到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和金融市場鉅變的衝擊後,被譽為“彩票校”的哥大專案就業率暴跌為37%
盲目追逐藤校的風氣漸弱,導致許多全美TOP30名校的早申申請量暴增(如紐約大學、埃默裡大學等),中國赴美留學生競爭壓力大幅增加;
海外院校在AI專業設定上誕生了許多新變化(除新專案外,還出現了眾多人文社科與資訊科學交叉融合的專業)。
面對海外名校申請趨勢的巨大變化,我們理應用一種更加動態的眼光來重新審視。
對此黃中陽認為,在科技革命風暴下,Open AI、谷歌、Meta和微軟等大型AI平臺挑戰著人們固有的技術經驗和認知,“人”的價值和邊界正在被重新評估。在未來的留學申請中,我們應該重視讓學子“迴歸本質”,或者說“把人當成人”。
什麼叫“把人當成人”?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學校觸控到學生的溫度。所謂“溫度”,切入點自然主要集中在人文層面。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釋出的《工作的新未來》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時代,人需要更像人,人更需要展現人際同理心和領導能力。不管在什麼崗位上,社交能力和情感技能都顯得尤為關鍵。
羅博深亦在最新的採訪中強調:“在新時代,我們需要擺脫過去狹隘的競爭觀,走向合作共贏。那些願意幫助別人,有合作意識的孩子,才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特優生在這一方面同樣下足了功夫。
在美國,有一所被譽為擁有最純粹博雅教育體驗的學校——深泉學院。這裡就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烏托邦社群,徹底貫徹“勞動、問學、自治”的立校原則。深泉的學生除了學習,每週至少要花20個小時做農活,所有學生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學生不僅要完成高強度的學業,而且要承擔自己在社群中的職責。
黃中陽便把深泉學院的這種做法融入到了特優生的專案之中。L同學在前些日子,就剛剛完成了他16天的農場務農生活,同時還將他在農活中收集到的動物自然肥料分享給了其他特優生學子,用於一個農作物專案。整個活動週期幾乎完全摒棄了功利性,而是立足於學生的自我感受,學生們在鍛鍊獨立生活能力與發散性思維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接資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心靈的奇旅”與“落地的實踐”的完美結合。
同理,在巴米揚大佛文化主題專案中,特優生教師帶領學生建立了公益性質的公眾號,併為之設計了一次線上展覽。學生們從歷史、藝術、宗教、社會等不同維度完整介紹了巴米揚大佛的有關情況,在提醒人們記住歷史的同時,也產出了高質量的專案成果。
巴米揚大佛文化主題專案
而在雲南傣族織錦專案中,特優生學子在西雙版納親身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織錦文化,不僅開闊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視野,還協助非遺傳承人利用網際網路做好織錦產品的宣傳推廣。
特優生學員(中)參與傣族織錦專案
在公益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專案歷練中,特優生學子行走天下,用腳步丈量世界,以實踐提升能力,在收穫中感悟成長,在對現實問題的深層次思辨和參與中,構建了全方位的基本素養和必要技能,也在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從特優生走出的學子,不僅可以更加順利地實現海外留學的目標,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埋下了一筆“隱形的寶藏”
“我希望從特優生走出的學生裡,能誕生一位‘中國的埃隆·馬斯克’。”這是黃中陽對學生們殷切的期望。如今,一批又一批當年的特優生學子紛紛成長為不同領域的專家,正在腳踏實地地影響世界;正在努力拼搏的特優生學子,一個個眼中充滿了希望,行動充滿了幹勁。
我們應該對這些中國孩子的未來滿懷期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下一個鄭欽文與周冠宇”正在脫穎而出,即將在屬於他們的世界裡大放光彩。
如果你想預約一對一溝通
掃碼新增特優生小助手
預約1v1溝通
微信: SAnorman01
關注喜馬拉雅“老黃講留學” 
本文為推廣文章,相關服務由Special A 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