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星星”。
——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小王子》
觀察大使:四川天府新區麓湖小學數學教師 鍾生慧
觀察目的:
有幸成為第5屆LIFE教育創新大會觀察大使,我嘗試著從一線教師的剖面,對教育創新程序中的一些思考進行記錄。
主要問題:
聚焦於教師如何透過專業發展與精神成長來適應教育領域的變化和挑戰,在大會開始前,我帶著這2個問題:(1)面向未來的教師素養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關鍵詞能比較準確地概括面向未來的教師素養?(2)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教師在小學數學的課堂內外需要準備什麼,又該做些什麼,從而透過課堂改革來促進學生高質量的學?
原因解釋:
當下,核心素養、結構化、單元整體教學、專案式學習、多元評價、AI教育、智慧教育、教育數字化等等諸多詞語湧現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些層出不窮的創新詞語背後是否有不變的東西。未來教師素養的核心究竟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是不變的?作為一線教師,該如何在課堂內外去踐行?帶著這樣的問題,好奇於當下的教育者們會如何回答,我開啟了本次創新教育大會的三天學習探索之旅。

問題1:面向未來的教師素養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關鍵詞能比較準確地概括面向未來的教師素養?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教授提醒我們教育要警惕學業過剩,學生從60到80是進步,然而,從90到95、98、99和100,分數在增長,人的獨立性、創造性在下降,分分必較決定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僅少講授,更要引導學生充分暴露其真實的困惑和迷思,和學生一起去討論和研究問題。同時,教育工作者也要警惕功利化、短視化辦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做應試卷”不是教育強國的真正所需,我們需要的是落實五育並舉、立德樹人,抓住當下的戰略機遇‘破五唯’。

中國新學校研究會會長、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李希貴校長以“AI時代如何做教育”切入,提出學習是人的天性,但教育卻不是;教育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北京第一實驗學校透過實施任務學習、設計任務連續體、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可以領導人工智慧的人。在常規教學中如何做教育,學生學會驗證多個可能答案或解決方案,比單純尋找一個標準答案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

而伴隨AI時代的到來,愛思青年公益發展中心周玉亮老師則提醒我們,教師的職責將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並善用AI和其他工具。未來的教育將需要更多的情商和跨界協作能力,以應對這個無邊界的世界。

一點思考:
不難發現,相比於關注兒童考試分數、學校升學率、寒暑假報班等現實,學者們更在意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溝通協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系統本身的複雜性,很難讓我如起初希望的那樣,找到一兩個關鍵詞概括未來教師的素養。但是學者們的分享讓我想到內爾·諾丁斯(Nel·Noddings)教授關心倫理的核心概念“活著的人永遠比任何理論更重要”。社會無論怎樣發展、教育無論怎樣創新,教師的素養必須要立足於兒童本身、兒童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兒童的生活環境本身,真正“關心兒童”。教師應與學校協同起來,致力於營造關心生命、關心人與世界的兒童成長過程。
問題2: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教師在小學數學的課堂內外需要準備什麼,又該做些什麼,從而透過課堂改革來促進學生高質量的學?
南京赫賢學校張宏偉老師從全景數學全景育人的出發點闡述了認知的完整、體驗的豐富。張老師讓學生學會兼用中西方文化視角看數學和看世界,使老師們切身感受到“數學教育不止於數學,它即是在毓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把“人”放在中央,以人的幸福和全面發展為本,去設計學科課程和實施學科教學,追求數學教育的“學科之用、生活之用和人性之用”。深圳外國語學校周鵬老師啟發我們,語文教師要尋找最優的語料,並在最優的語料之中傳達最優的思想;其次便是與學生在傾聽與對話中一起提煉與創造。透過語料的分享與對話,激勵學生不斷地走,不斷觀照自己和屬於自己的世界。

家庭實驗室計劃發起人陳耀老師談到,教師應具有獨到的課程意識,作為觀察員、評論員,致力於培養讓學生懷念終身的素養。深圳實驗小學周其星老師,以詩歌為載體,倡導“興之以詩,新之以思”,在眾生喧譁中,找到自己的語言,重塑自己的價值。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創始人張軼超闡述到學習是一種時空之旅。學習要與人類的知識互動,要與古往今來的求知者(和知識的創造者)互動。在社會發生變化的轉折性時刻,教師更要找到篤定的事情並堅持做。杭州萬物啟蒙創始人錢鋒老師從兩種知識到一種學習,啟發我們去思考,“離孩子最近的教育是什麼?”把好的東西(有待於兒童去研究的事物)放在最接近兒童生活環境的班級中去實現,本身意義重大。

一點思考:
“關心兒童”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實踐為何、如何實踐。這些一線教育工作者立足於他們當下在做的事情,給了我一些啟發。在課堂內,
教師可以立足於自己的學科做點什麼。就數學學科而言,老師的角色不是知道答案的師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協同者。教師需要給每一個孩子創造學習的機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回答,經歷中間推理的過程,透過思維的碰撞,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讓學生看清楚、講出來、聽進去、想明白,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溝通協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在課堂之外,我們可以如少年集·半校學習社群創始人邢莉老師提到的一樣做一名教練型教師,傾聽孩子的關鍵詞、情感,用心感受他們的需要和渴望,100%地去信任孩子,堅持做微小但正確的事情,給孩子的發展注入力量。

結語:
面對教育創新,有人說,學校教育走得太慢了,社會的極大變化在學校中的變化微乎其微;但也有人說,“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需要持久地關注和耐心地等待,也需要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學校教育正是處在這樣一個“慢成長”的過程中。教育本身的“慢成長”過程,讓老師們更能看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也讓每一位孩子能用心探索、向內發展,去挖掘知識的本質。對未來的教師素養,中山市迪茵公學韓宜奮校長提醒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努力找到自己的星星!劉堅教授呼籲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懷著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無畏向前”。祝願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都能在社會的變化中,找到自己持續發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