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雜誌總第257期|教育懲戒,重在“教育”;選擇國際教育,“匹配”便是最好!

《留學》雜誌總第257期
Studying Abroad
文末點選“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
均可購買雜誌
卷首語
目錄
資訊
封面故事
教育懲戒,重在“教育”
Educational punishment focuses on 'education'
節選:
教育懲戒作為教育管理的一種手段,旨在透過對學生錯誤行為的懲戒,促使他們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適當的懲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規範。
然而,教育懲戒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過度的懲戒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有鑑於此,教育懲戒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家庭背景,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
曾經,許多國家都傾向於採用懲戒措施“懲罰”行為失範學生,對學生的失範行為“零容忍”,透過體罰、開除、停學等措施,將行為不當的學生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然而,這種懲戒形式引發了諸多
的負面效應。
受“包容性”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國家開始反思並重構教育懲戒理念,逐步從“零容忍”向“包容性”過渡。“包容性”懲戒的目標不再是懲罰學生,而是重在解決問題,修復教育共同體之間的關係,減少失範行為。
……
教育懲戒是法律賦予教師的職責與權利,是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必要措施。教育懲戒,重在“教育”,重在促進學生髮展,既不可“棄”,亦不能“濫”。
德國中小學
家校合作實施教育懲戒
節選:
在現代教育制度中,學校和家庭作為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微系統”,對學生行為習得具有直接影響。教育懲戒作為學校管理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實施過程凝聚雙方合力,成為實現育人目標和矯正學生失範行為的新思路。德國中小學在實施教育懲戒的過程中形成了系統化的體制機制,有效促進了家校在預防違紀、制定懲戒、落實懲戒等環節的協同配合。
美國加強立法
規制中小學教育懲戒
節選:
學校紀律政策和教育懲戒實踐應旨在透過管理和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支援學生的身心發展;學校應持續為所有學生的發展營造出安全、公平和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在特殊社會文化歷史的影響下,美國中小學校在開展教育懲戒過程中經常出現各類失範現象,包括濫用懲罰性、排斥性的紀律措施和實施歧視性的紀律處分,在不同程度上損害了學生在社會、情感和學術等方面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事實證明,在教育懲戒中依賴懲罰性、排斥性紀律措施(如“零容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甚至適得其反。上述紀律措施對有色人種學生和殘疾學生的危害尤為嚴重。
從美國當前的相關研究和立法來看,那些強調恢復性、支援性的教育懲戒策略是現時有效的替代方案和可選路徑,它們不僅確保了違紀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安全和尊嚴,維護了學習環境的完整性,而且能從源頭上減少學生的不當行為,以提高其積極行為的意識。美國近年持續加強相關教育立法,制定中小學教育懲戒的施行規範,以為所有學生創造健康、安全和能提供充分情感支援的學習環境。
澳大利亞昆州
從預防到干預完善懲戒體系
節選: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中小學懲戒制度體系經多年探索,在廢除體罰、改進教師課堂管理策略等方面有所突破,實現了從法律到懲戒機制再到課堂實踐的有效銜接;形成了權責劃分清晰、程式規範完備的制度體系;並確立了從事前預防到事後干預的全流程理念。
環球
變革,
俄羅斯高等教育的傳承與創新
節選:
為推動高等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最近幾年俄羅斯在教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在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財政體制、人才培養體制、招生體制和就業體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改革。
就俄羅斯在教育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最新探索,筆者近期透過對話俄羅斯相關專家學者及調研訪談等形式,獲取了第一手資料。以下是筆者對俄羅斯在教育制度、招生變革、專業選擇、教學創新等方面創新實踐的梳理。
人物
根深中華,創新國際
培養21世紀的終身學習者
節選:
太湖、評彈、崑曲、園林、蘇繡,提起蘇州,總是離不開山水風貌、文人雅趣。蘇州是一座傳統的城市,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這裡有著領先全國的高新科技、裝備製造等工業產業的強勁力量。20世紀 90年代起,蘇州陸續設立開發區,謀求產業發展轉型之路。1994年,中國與新加坡第一個政府合作專案蘇州工業園區建立。30年來,“開放創新,聚才成勢”的園區發展路線吸引了眾多海外歸國就業人才、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聚集於此。園區為區域乃至整個蘇州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使得蘇州在全國城市GDP排行榜上穩居前十。為滿足海歸人才子女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需求,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以下簡稱海歸子女學校)應運而生,這是全國首家為海歸人才子女、華裔華僑子女以及有意願接受國際化中國教育的學生而特別打造的學校。
留學觀察
選擇國際教育,
“匹配”便是最好
節選:
選擇好國際教育的賽道,可以給孩子創造最大的獲得世界名校錄取的可能性,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際教育的路該如何走?家長如何結合孩子的實際,為孩子規劃適合的路徑?
近十年,我們走訪了近兩百所海內外名校的大學校長與招辦主任,聽到他們給即將申請留學的學生最多的建議是:找到你的“Best Fit”——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交流
強化校本研修,
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
節選:
“讓每個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讓每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校的教育教學目標。我校以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訓為切入點,積極為教師搭建成長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農村學校如何設定
科學教育課程?
節選:
作為位於西部小縣城的城鄉接合部學校,目前面臨著“長板不長,短板很短”的現實發展困境。科學教育發展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現代科技感”,我們定位分層培養,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構建了“4+2”課程體系,以此滿足不同學段、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高中創新人才培養的
思考與實踐
節選: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各類學校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高中多樣化辦學的目標是“探索發展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發展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創新學校辦學模式,特色辦學本質上就是對育人模式的一種變革式探索與實踐。
圖說
實踐
中職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
實踐探索
節選:
對於中職學校而言,培養大批技藝精湛且具備創業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就是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但現在的中職學校,在學生的創業素質培養方面還明顯落後於學生的技能培養。為此,中職學校的創業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梯四徑”
引領教師走向專業化
節選:
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直接關聯到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成長。因此,應高度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並致力於構建系統、連貫且具備針對性的教師培養體系,為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學習 探索 轉變,
自主遊戲的思與行
節選:
遊戲是兒童內心活動的真實表現,是兒童最純潔、最神聖的心靈活動的產物。北京市懷柔區第六幼兒園秉持“童享繽紛青藍共長”的辦園理念,倡導“和幼兒智慧地玩起來”的教育行為,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有效推進幼兒園教育內涵發展與質量提升。
留學觀察
學在暹羅:
塗抹一筆中泰文化交流的青春亮色
節選:
2024年的夏天,即將本科畢業的我,出於專業能力提升的考慮,選擇前往泰國,攻讀泰語教育碩士。經過報名遞交、資格審查、面試預約等一系列考核流程,我有幸被泰國詩納卡寧威洛大學(文中簡稱“詩大”)錄取,並於8月中旬正式就讀。於是,一場名為“海外留學”的人生新篇章啟幕。
思想庫
以數字教育
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節選:
重慶高新區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為搶佔數字教育新賽道,確立了“科創高新·智慧教育”發展理念,以“S2C”數字教育變革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S2C”透過構建“三端兩域”新空間,實現網際網路、大資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發展情況以及助學者育人行為等的全面採集、深度整合和精準分析,為“學”和“教”提供指導,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方案,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現數字化背景下的教育優質均衡和擴優提質。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
思考與實踐
節選: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可以發展為學生自主學習、熱愛生活的行為傾向,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甚至人生產生長遠的促進作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指出,要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由此可見,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僅是學生個人成長的需求,更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基本要求。近年來,西大英才小學結合學生髮展規律,緊抓“認知—養成—評價”的策略,建立了“英才有德”習慣養成體系,加強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以高質量師資
支撐特殊教育普惠發展
節選:
全面推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既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評判教育強國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標尺。教師強則特教強,做好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迫切需要打造足以支撐我國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特教師資隊伍。
校長說
風向標
始於精心設計的
科學實驗教學探究
節選: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代,科學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帶來了空前的挑戰。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為響應這一號召,各地中小學紛紛調整課程設定,強化科學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競賽和創新實踐活動,以期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學人才。
課堂教學創新,
助力學生成長
節選:
聚焦課堂教學實效,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採用專案式學習、雙師課堂、問題驅動、彙報展示等教學形式,開展指向五育並舉的過程性評價,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主體性,使課堂成為思維碰撞、智慧交流的活躍場所,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實質性的成長與進步,讓教育迴歸育人本質。
混合式教學
助力學生英語能力提升
節選:
混合式教學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它將數字技術融入傳統教學,改進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筆者設計了基於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自主創新、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改進高中英語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光明日報》直屬期刊《留學》雜誌社,是隸屬中國38家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的媒體機構。雜誌於2013年創刊,是關注出國留學與環球教育的專業媒體。
2024年12月第2期
總第257期
敬請關注《留學》雜誌,
獲取更多環球教育與留學資訊。
留學君有話說
你對本期《留學》雜誌有哪些提問?還想了解哪些方面?
歡迎在評論區積極互動呀~
我們將在評論區選取五條優質留言
留言者將獲得由《留學》雜誌贈送的
最新刊雜誌一本
如果你對本期或往期雜誌很感興趣
可以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57期

編輯:李嘉祺
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