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知怎麼回事,微博和公眾號後臺總被問到《老公這種生物,身體或靈魂總有一個在馬桶上》這本書在哪裡能買到。
別說你們了,這本書連我手頭都只有幾本,我也買不到,而我就是這本書的作者。
這是臺灣寶瓶文化發行的第三本我的繁體字版書,封面長這樣:

最近這本書在港臺地區買脫銷了,聽編輯說已經開了再版,又印了一批。
這讓我更加理解當年編輯堅持要用這個書名的時候告訴我的那句話:“我們這裡的女人,就喜歡這種書名”。
上一本她們比較喜歡的書是來自日本作家的《老公怎麼還不去死》。
我的編輯們深受啟發,覺得咱可以先不那麼狠,老公們不死也行,但馬桶這事兒總跑不掉吧……
看出來了,她們喜歡一切對老公不利的書名,但有趣的是,她們又是表面看起來如此溫文爾雅的一個女性群體。
這說明什麼?女人一旦結了婚,什麼仁義禮智信,頂多做做表面文章,內心其實都一樣,以吐槽老公和婚姻為樂趣。
這也許是全世界婦女同胞都能找到的共同話題吧。
遺憾的是這本書好像只在港澳臺等等一些繁體中文地區出售,我們在大陸買不到。
但是!雖然買不到《馬桶》,但我們可以買到《帶夫修行》啊。一個繁體版,一個簡體版,內容幾乎一模一樣。
唯一的區別,是《帶夫》還比《馬桶》多了一些梗,因為有些東西只有我們懂,她們那邊get不到。
你可以理解為:《馬桶》是《帶夫》的刪減版!
《帶夫修行》才是正兒八經的正宮啊。
當年我看《帶夫》的時候,就一看一個不吱聲,拍大腿直叫好,想問這麼有趣的書的作者到底是誰啊,後來想起來了,原來作者是我自己。

給還沒看過的朋友們說說這本書吧。
真正已經結婚多年的女人,尤其是能把這段關係掌控得還不錯的女人,都覺得對待婚姻就和吃飯睡覺打豆豆一樣樸素。
理解它的樸素,也就理解了自己那些主觀感受的樸素,還有作為一個女性該有的那些樸素且並不花哨也不是為了zhuangbility的認知,就像書中寫的這些——
沒有人是在四十歲時獲得一個空降的靈魂,突然變得優秀起來的,必須在每一個年齡段都一直保持“還有機會”的信念,這個信念才是女人最大的財富。 能夠真正大方地談論各自的婚姻,也是當代女性的一種教養。 金錢和才能買不到好的婚姻,但可以買到離婚時的灑脫和淡定。 老公這種生物,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馬桶上。 婚姻就像一個不講武德的突擊考試大拼盤,會隨時隨地抽測,平時學習不認真、複習太敷衍的人,都過不了。婚姻生活更大的意義不是去追求最大值,而是關注最小值。最大值是在你體會到幸福的時候讓你更幸福,而最小值是在你迷茫痛苦的時候給你託個底。

當你去玩一個鬼屋,最害怕的人就是你。裡面扮鬼的那些演員叫NPC,他們有一萬種方式來嚇唬你,但他們自己害怕嗎,他們只怕你不害怕……
已婚的人就像鬼屋裡的NPC。人最害怕鬼屋的時候是自己不瞭解鬼屋的時候,是還沒進去的時候,而一旦你和鬼屋融為一體,你成了扮鬼的演員,你就用不著害怕了,因為你要開始嚇唬別人了。
如果婚姻是一個鬼屋,最好的解除恐懼的方式就是進去不出來 ,成為NPC。
到時候你對這個鬼屋最大的感觸就不是害怕,而是別的,比如可能抱怨——活多工資少,同事還很懶……看起來並不比恐懼更舒服,但比恐懼有價值,因為它能帶給你成長啊。
比如我吧,我如果沒有老公,我的公眾號和我的三本書都沒有了創作源泉,我這本新書只能叫《修行》,沒法“帶夫”,你看,一下子就不生動了……

《帶夫修行》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我當然不是想寫結婚的好處,也不是寫結婚的壞處,我其實想說婚姻這個東西的99%主觀屬性。
對大部分人來說,婚姻可以分成“你以為的婚姻”和“實際上的婚姻”兩部分,但誰能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呢?那就像人生少了一塊一樣,滋味不夠。

正如欣賞電影,有人覺得溫情、喜劇、大圓滿的劇情才有意義, 有人覺得犀利、扎心、揭露殘缺面才有看頭。而最好看的電影,往往是犀利、扎心、揭露殘缺面之後仍能讓人發現溫情與憧憬的喜悅。
怎麼具體介紹這本書呢?嗯……反正就是一本書。
其實被網友評價這本書為“生活良藥”我覺得可以,反正大多數的婚姻都有點病,而我正好有藥……要不大家看看這個吧:

點這裡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