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婚姻市場,正在拯救無數女性的命運
文/鄭渝川
來源/學術星球
2000年、2020年的全國出生人口比分別是117和108.3,雖然20年間出生人口性別比有所下降。但長期存在的出生人口比失調,必然意味著每個年齡都會有相當比例找不到配偶的光棍存在。他們主要集中在農村。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楊華在其所著的《鄉爭》一書中分析指出,農村出生性別比顯著高於城市,尤其是在80後進入適婚狀態後,這一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不僅是因為他們在高性別比下出生,而且人口流動中,適婚女性可以進入城市擇偶,以至於加劇了農村地區適婚男性擇偶競爭的壓力。
01
從本地婚姻市場到全國婚姻市場
在農村尤其是父母包攬為兒子解決婚姻大事的北方農村,擇偶競爭尤其激烈,適婚男性不得已甚至要在下一個年齡段尋找結婚物件,或者上一個年齡段找二婚女性。
當然,這種競爭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婚姻成本提高。過去很長時間內,各地農村中生養男孩尤其是突破計劃生育政策生育多個男孩的家庭,都有多子多福的期許,但等到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婚姻成本則成為了這類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婚姻成本不僅包括飽受爭議的彩禮,還有為兒子成家建房、買房、買車以及後續生養孫輩的經濟成本、撫養時間成本。《鄉爭》這本書認為,傳統通婚圈記憶體在因自然和經濟條件地區之間的擠壓,比如山裡鄉村的姑娘嫁到平原地區,平原農村的姑娘嫁到城郊,城郊姑娘嫁進城裡。也就是說,優勢地帶可以因此彌補超常規性別比帶來的適婚女性不足的問題,而同時放大劣勢地帶適婚女性的緊缺。很顯然,優勢地帶農村的適婚男性家庭,還可以因此對沖降低相關的彩禮等成本。
現在的問題是,全國婚姻市場其實已經形成。一些地區過去構成通婚優勢地帶的鄉村,相較於更為富裕、男女平等觀念更為深入人心的地方,對本地劣勢地帶女性嫁入的吸引力下降。而這些地區的劣勢地帶,適婚女性外嫁“流失”的問題更加顯著。
正如書作者所說的那樣,浙東、蘇南等地區,雖然農村男性找外來打工女性結婚肯定不是首選,但終歸不用打光棍,因而這些年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鄉村光棍現象減少——所對應的,肯定是適婚女性流出地的農村光棍現象在加劇,而即便已經婚育的農村家庭,離婚率也有顯著升高。
一些地方光棍現象變得更為突出,影響社會安定,這肯定構成相關的問題。但全國婚姻市場的形成,應該說積極效應要遠遠大於問題。
不在少數的地方(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長期以來因循著將女性定義為生育機器,家族、家庭中女性社會地位很低,在家庭中需要完全聽命於丈夫以及公婆,需要承攬幾乎所有家務,加之生育政策的影響,使得農村家庭普遍抗拒生養女孩,女嬰因病因故夭折的比例也超出正常值。
全國婚姻市場的形成,讓許多女性看到了跳出命運悲劇迴圈的可能。即便留在本地選擇適婚男性結婚的女性,自立意識也大大增強,公婆等長輩以及夫家其他成員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隨意欺壓媳婦。而且,隨著二孩、三孩政策的出臺,很多家庭不再那麼排斥生養女孩。

02
天價彩禮究竟遵循著什麼邏輯?
《鄉爭》書中指出,近年來各地農村地區的彩禮水平線顯著提高。但彩禮比較高的地方,光棍現象就不那麼突出——也就是說透過彩禮的交換,一些農村地區成功地保留了原有的、傳統的通婚圈,將適婚女性留在了本地。反之彩禮較低的地方,光棍就比較多。
這也意味著,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基層部門力推對天價彩禮現象進行打擊,但在全國婚姻市場形成、農村適婚人口性別比難以短期平衡的情況下,這種舉措要麼淪為一紙空文,要麼就反而加速使得本地農村女性外嫁,“製造”出更多的本地光棍。
一些在本地結不了婚的男性會透過種種方式,“引入”諸如越南、緬甸等國的外籍女子。有意思的是,這種現象往往也會因有關部門的清理整治而式微。
如《鄉爭》書中所說,彩禮行情與父代對子代的婚配責任有關。在南方地區,父代的婚配責任最低,甚至而言,當子女滿了30歲還沒有結婚,親族、朋友會對子女而非父母進行非議,認為這樣的子女沒有責任心,應當自己想辦法儘快結束單身結婚。而在中部地區,婚配責任呈中度狀態,而在北方,婚配責任最高——催婚壓力最終累積到了父母一端。
在南方不少地方的農村,因為高度融入全國婚姻市場,父代對子代的婚配責任又不大,所以彩禮很難上漲到比較離譜的地步。但一些個體條件有問題的男子,也確實因此無法獲得父輩以及親族其他成員的幫助,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婚配物件。
而在北方,村莊通常由多個小親族組成,彼此之間構成激烈競爭。基於過去長久的生存邏輯,成婚男丁(及其繁衍後代的能力)是親族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因而父代在子代婚姻中的責任變得特別重大,如果不積極履行,周遭親族成員會施加很大壓力。這種情況下,北方地區農村的女方家長會越發感覺到自己的優勢地位,會提高彩禮要價。而同時面臨著本地和全國兩個婚姻市場壓力的男方父母,則在可承受範圍的極限內,儘可能滿足女方家庭的要求。
也正因為此,北方一些地方農村每到過年期間,就出現批次化的閃婚現象,從相親到洽談,再到訂婚、結婚擺酒,甚至在十多天內都完成。這就使得許多婚姻缺乏感情基礎,一旦觸及相關的矛盾,就很容易走向離婚。不僅如此,北方農村的男方父代,還必須擔負著過去難以想象的後續為子代購房購車、家務、撫養孫輩等重任,並不能像過去那樣隨便呵斥上門媳婦。
03
天價彩禮的例外,為什麼?
《鄉爭》書中提到了山東濰坊——與河南、甘肅等地有著較強的父代責任,但彩禮水平卻並不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例外?
濰坊農村地區的工農業發展較好,市場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富裕,因而本地勞動力總體上在本地就業,較少外流,還有一些進入當地就業的外地年輕適婚男女。這就總體上修補了當地的男女性別比,擇偶相對容易。
更重要的是,一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因而女方家庭通常並不需要依託嫁女兒收穫彩禮,來籌集為兒子娶媳婦準備的彩禮;二來,就業相對容易,且收入相對較高,使得本地適婚男女具備了成家立業的基礎財力,不必“啃老”;三來,無論是男方家庭還是女方家庭,老人都可以透過各種非正規就業機會就業,帶動了家庭的整體經濟收入。所以,父代支援子代成家立業,不必“畢其功於一役”,而可以透過長期細水長流地進行投入。
另一種例外,出現在四川省的成都平原農村。據書中所說,成都平原農村相對缺乏較強的血緣地緣認同(四川盆地範圍內的現有城鄉居民,多數是清代中期以後由省外遷徙而來的移民的後代),因而適婚男女是否結婚,在當地被純粹界定為兩個家庭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就是兩個人的事情。村落、家族、親族即便有人催婚,壓力也不會太大。
有趣的是,在成都平原農村,結婚後,非但夫妻小家庭的獨立性很強,對於雙方父母以及各自的親族圈、朋友圈依附性很小,而且夫妻之間的獨立性也很強,有很多家庭的夫妻財務都是獨立的。這就使得婚姻締結和解除的各種障礙都被無形之中去除了。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