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本是闔家歡樂 、喜慶團圓的時刻。
然而,它也會讓很多人面臨被催婚或者被催育的壓力。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必須結婚生子,他們將婚姻和生育視為人生的必經之路與必盡的責任。
然而,真是這樣嗎?這個觀念隨著社會的變遷是不是也該發生變化了?

首先,讓我們從社會學的幾個角度來看看催婚催育這件事。
1、從社會變遷視角看
過去,傳統社會相對穩定、封閉,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婚姻和生育有助於擴大家族規模、延續家族血脈和傳承財產,因此不論是結婚還是生育,對家庭、家族而言都至關重要。
然而,在現代社會,社會流動性增強,經濟發展多元化,個人獲取資源的途徑不再主要依賴於家庭,使得結婚和生子不再是維持生存和社會地位的必然選擇。
2、從社會主流價值觀視角看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所處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已經開始從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轉變了,個人對自身幸福和生活質量的追求被置於更重要的位置。
現在的人們,更注重婚姻的質量以及個人情感的滿足,而非單純完成結婚和生育的任務。
在過去的集體主義主流價值觀下,結婚生育彷彿是毋庸置疑的道路,而現在,在個人主義的主流價值觀下,個人的幸福快樂以及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則變成了更為重要的事情。
3、從社會角色理論看
在傳統觀念中,社會為男性和女性設定了“到年齡結婚生子”的角色期待。
父母催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子女符合這種社會期望,順利完成角色轉換。與此同時,在傳統觀念的社會角色中,一個人如果沒結婚,那他/她就是不完整的,他/她的人生就是有缺憾的。
然而,現代社會角色的定義則更靈活多樣。比如,單身人士、選擇不生育的夫妻、同性伴侶也同樣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扮演著與傳統不同但同樣極有價值的角色,他們都在活出屬於自己完整且有價值的人生。
4、從社會控制角度看
催婚催育,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微觀表現。
社會習慣用主流的婚姻生育觀念來規範個體的行為,使個體行為符合社會的基本秩序和文化模式。
然而,隨著社會寬容度的增加,這種控制強度也在逐漸減弱。
由此可見,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隨著社會變遷、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角色等方面的變化,婚姻和生育,早已不再是人們的“必選項”了。
那麼,這時的催婚是什麼呢?
它完全是一種來自於過去傳統價值觀的群體壓力。
可是,過去傳統價值觀的群體壓力,就應該成為束縛個人選擇和決定的枷鎖嗎?
顯然不應該。
如果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視角來看,我們就會知道:人是自由的,人的選擇具有絕對的價值。
我們降生於世,唯一擁有的便是做出選擇的權利,而這些選擇又會塑造我們的人生。
所以,在婚姻問題上,“和什麼人一起生活 ”、“什麼時候結婚”、“婚後是否要小孩 ” 等,這些人生中的重大問題,都應由當事人自己來決定。
如果這些選擇被他人代勞,那麼我們的生將會失去其獨特的意義。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活節奏、價值觀以、對幸福的定義,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追求,都各不相同,婚姻只是其中的一種選擇,生育也只是其中一種選擇,而非唯一標準。

同時,我們也需要用辯證的方式來看待婚姻與單身,生育與丁克。
哲學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
婚姻並非人生唯一歸宿,單身也並不意味著孤獨和不幸。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思維看待婚姻和單身狀態,認識到它們各自的優點和挑戰,以及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的“個體差異”。
催婚和催育的壓力往往來源於對婚姻或生育的單一化、理想化認知,而事實情況卻往往並非如此。
如果你看過2024年年底熱映的《再見愛人》,就會發現,不論是楊子和黃聖依的婚姻,還是留一手和葛夕的婚姻,在長期婚姻的PUA和剝削下,婚姻中的女性都失去了快樂和生命力。
在這樣的婚姻中,她們是孤獨的,黃聖依是多方位的孤獨,葛夕是精神上的孤獨,其實,婚姻裡的孤獨,比沒有婚姻的孤獨還要孤獨,因為它讓你失去了自由。
相反,單身,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可能被視為孤獨和不完整的象徵。
但實際上,單身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單身時,個人擁有更多的自由和獨立空間,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專注於個人的興趣愛好、事業發展和自我提升。沒有了家庭瑣事的紛擾,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中,可以去探索無限廣闊的人生。
所以,當你開始以社會變遷的視角以及哲學辯證的視角來看待婚姻和單身、生育和丁克時,你發現你已經能夠更加客觀和平靜地面對催婚或催育的壓力了。
你不會因為他人的催促而盲目地追求婚姻或生育,也不會因為單身或丁克而感到自卑或焦慮。而是會根據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實際情況,做出理性的、合適於自己的選擇。
事實上,無論是選擇走進婚姻還是保持單身,選擇生一個、生兩個,還是丁克,它都應該是基於你對自身的充分了解和對生活的積極追求,而非迫於外界的壓力。
否則,在未來的人生裡,你很有可能會陷入錯誤選擇與難以改變的痛苦中。

那麼,該用何種方式來面對春節中的催婚和催育呢?
我給你一個八字方針:堅守自我,平和應對。
1、設定邊界, 保護自我
在面對催婚催育帶來的巨大且持續的壓力時,明確設定個人邊界是至關重要的自我保護手段。
首先,你要有勇氣以禮貌而堅決的方式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態度。
用平和且堅定的語氣傳達出自己不希望此時過多探討婚姻或生育問題的想法,並誠懇地請求對方尊重個人意願。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親愛的家人們,我知道你們關心我的婚姻狀況,但目前我真的不想過多討論這個話題,希望你們能理解和尊重我的想法 。”
或者,你也可以堅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能理解你的擔憂和關心,但是結婚或生育是我個人的事情,我想我的人生應該由我來做主。”
與此同時,你還需要在心理層面構建起一道堅固的防線。這意味著不輕易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
外界催婚催育的話語可能充滿了各種壓力和評判,但是,你要堅信自己的生活節奏和選擇。
你可以嘗試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強化心理防線,例如時常告訴自己:“我的價值不僅僅取決於是否結婚,我正在按照自己的節奏追求幸福。”
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個人生活,不因為他人的催促而自我否定或焦慮。
總之,透過明確設定個人邊界,並在心理上建立防護機制,學會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不因他人的催促而匆忙做出不符合自己內心的決定。
這種內心的堅定和平靜,才是你應對催婚催育壓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幫你更好地應對催婚催育的壓力,保護自我的內心世界。
2、平和應對
長輩有時的催婚或催育,可能都是出於對你個人的擔心,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畢竟,他們生活的時代,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與影響,與你完全不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推心置腹的跟他們聊一聊,聊聊他們對你的擔心與關懷,也聊聊你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與規劃。你可以分享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包括事業發展、個人成長以及對感情生活的期望。當他們從你的對話中感受到了你的清晰的思考與內心的堅定後,也會自然而然的放下他們對你的“執念”。
假如,你遇到的是那種完全活在傳統固有社會價值觀中,且根本聽不進去一點不同意見的長輩,你就可以巧妙地轉移話題。
例如,談論熱門的新聞事件或這位長輩特別感興趣或引以為豪的事情等方式來轉移話題。
這樣一來,你就能夠避免在催婚問題上陷入僵局, 同時還能保持良好的交流氛圍了。
最後的話
一到春節,就被催婚催育,這種習慣確實應該改改了。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隨著社會變遷、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角色等方面的變化,婚姻和生育,早已不再是人們的“必選項”了。
這時的催婚催育,完全是一種來自於過去傳統價值觀的群體壓力。
更何況,不論是結婚還是單身,生一個、生兩個,還是不生,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很難說哪個就一定好,關鍵還是因人而異。
那麼,你又該用何種方式來面對春節中的催婚和催育呢?
給你一個八字方針:堅守自我,平和應對。
最後,祝大家春節快樂!
安利時刻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2025社沒共讀會】
正式跟大家見面
了。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動。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一些梁老師讀書寫作、搞錢成長閉門會名額等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艾菲的理想
來源:艾菲的理想
編輯:KK

我知道你也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