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維民,洛杉磯華人作家協會會員。從1996年開始寫親子教育的心得。散文《母女之間》曾獲人民日報海外版徵文比賽二等獎,2008年受邀給北京少年報寫過親子教育專欄,多篇文章在網路轉載,《在美國,和女兒一起成長》一文,2023年被《家庭雜誌》選用。
我們作為第一代移民到了異國他鄉,大部分人都要從零開始,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走出國門的人。我們面臨文化上的的碰撞,學習上的壓力,經濟上的拮据,等等一大堆問題。如果是自己創業,開個家庭式的小生意,道路就更艱辛。我們常常希望一天不是24小時,而是36小時。在這種情況下給孩子的時間總是太少,甚至沒有時間想他們的需要。我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困惑,迷茫,反思,學習和成長,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子女教育是有階段性的,錯過了沒有機會彌補。
孩子在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陪伴。我們不能在創業的階段藉口忙而忽略孩子,等有一天你事業成功了,房子變大了,可是回想自己失去的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是永遠找不到機會彌補的,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什麼缺失或走錯了路,作為父母,我們會遺憾終生。想想我們當時出國的初衷,有一大半是為了孩子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可是在生活現實面前我們往往把生活中的輕重緩急的順序排錯了。

孩子的每個好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比如閱讀的習慣,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開始,到後來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比如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每一個好習慣的培養,都需要家長花時間去陪伴和輔導。所以當我看到女兒的房間一片混亂的時候,我都沒有底氣去批評她,因為我沒有在她小的時候陪伴她,教她養成整潔的好習慣。
每當我想起女兒小的時候,常常把她一個人放在家裡,女兒餓的一遍一遍的打電話給我: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呀,我餓死了。甚至她生病的時候我都在辦公室裡忙,不去陪她,每當想起這些,我就非常難過和後悔。

如果是現在,我會想少做一個生意能怎麼樣,我不在公司一切也照樣運作,如果有機會重新開始,我一定每天下午就回家,陪女兒做作業,認真做好晚餐,全家人一起按時吃晚飯,在餐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邊吃邊交流各自一天的經歷。
可是,這一切早已成為過去式和我心中永遠的後悔和心痛。所以,我遇到年輕的父母就現身說法,告訴他們,儘量多的跟孩子在一起,瞭解他們,幫助他們,讓孩子隨時感到父母的關愛和家的溫暖。
隨時注意向身邊的人學習,不斷更新我們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我們這代人在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空白,有太多的課要惡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隨時向身邊的人學習,我個人的經驗是,首先是向孩子的老師請教,因為他們都受過專業的訓練,會有各種方法供我們學習和借鑑。

第二是隨時向身邊的人請教。譬如,有一次,我去歐洲旅遊,身邊坐著一位孕婦,聊天中得知她已有5個兒子。於是虛心向各位多產的媽媽求教,如果孩子不喜歡彈鋼琴怎麼辦?她說,剛開始學一個新的東西都很枯燥,難以堅持。你跟孩子籤個兩年的合同,告訴她,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如果不試一試,你怎麼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有沒有天分呢?兩年以後如果還不喜歡,媽媽再也不會勉強你學。她的結論是,學習兩年基本能看出來孩子在這方面有沒有天分或興趣,實在不是這塊材料,父母也就別費勁了。
之後我在與女兒的溝通中多次使用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比如:女兒上5年級的時候,我給她轉學,她哭著說,我老轉學,都沒有朋友。我說,我們只籤一年的合約。一年之後,如果你還不喜歡這個學校,我一定不勉強你。同時,我跟她講,媽媽現在的朋友沒有一個是幼稚園的同學,我們需要學會跟老朋友說再見,在新環境裡去結交新朋友。後來女兒同意轉學,很快結交了新朋友,一年之後我問她要轉回去嗎?她說她很喜歡這個學校。

我記得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美國游泳隊有一名獲得金牌的女孩兒,當記者訪問她的爸爸時,問他是怎麼發現女兒有游泳天分的,這位父親說,第一次送她去游泳班,是因為暑假太長,想讓孩子學點什麼,結果她特別怕水,哭著說,爸爸,你讓我幹什麼都行,就是不要讓我學游泳。爸爸說,你只要試一個暑假。如果暑假結束了,你還不喜歡,我永遠都不強迫你下水。結果,就這麼一試,試出一個奧運金牌。
不要把孩子當做實現個人理想的工具,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害的。
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權利按照我們的意願安排他們的人生。我女兒上大學選的專業是:繪畫,當時周圍的朋友都反對,包括家裡的親戚來電話批評說:你們怎麼不管這孩子呀,學畫畫以後哪有飯吃啊。我說,我已經跟她解釋了就業前景,她是透過理性的分析做出的決定,我支援她。因為,第一,她不是盲目的決定,第二,她還年輕,如果她以後發現這個專業選擇錯了,她有機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今天我幫她選錯了,我沒有機會去彌補這個錯誤。

當然,後來女兒沒有從事繪畫,而是做了編劇。她說媽媽我知道華人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但是美國不缺這種人才,我要給孩子們寫出更多好劇本,讓好的卡通節目伴隨他們的成長。
2008年的母親節那天,女兒的劇本第一次在美國電視上出現,這是她給我的最好的母親節禮物。那一年,我被星島日報評為好媽媽,女兒在母親節感言裡說:我最感謝媽媽的就是,“她總是傾聽我的聲音,支援我的一切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天賦,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他的潛能。
我看到一些孩子為了父母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大學畢業後,工作一,兩年,仍然不喜歡,最後還是放棄原有專業,做了重新選擇。對個人和社會資源都是極大的浪費。
不要怕孩子吃點兒苦,受點兒委屈,受點挫折,這些都是他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少吃苦,不受委屈,但是一個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的人內心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任何打擊。
記得有個朋友給我講過一件事,他的兒子是學校棒球隊的,他們的球隊很棒,一直贏,幾乎沒輸過,這個媽媽跟我說,我非常希望他們輸一次,我問:為什麼?她說:因為一路都是贏,他們不知道輸了的感受,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失敗。他們在失敗中所面臨的問題是平時所想不到的。他們在失敗中能學到的東西也是平時學不到。比如:當他們輸了,團員之間如何對待,是一味的埋怨失誤的隊員,還是大家共同找出問題和弱點,討論如何解決。人在失敗的時候會感到痛苦,在痛苦中才會反省自己。

我看到很多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內心非常的脆弱,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這是很可怕的。我從自己的經歷中感受到吃點苦,受點委屈對孩子的成長只有好處。
我女兒是獨生女,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也不錯。但是她從16歲就開始打工。幹過很多不同的工作。我開始也不希望她打工,總想著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可是女兒跟我說,媽媽,你不讓我打工,我也不可能24小時都看書,其他時間我就玩兒了。我一想也對,就支援她了。
在工作中,她學會了吃苦耐勞,培養了責任感,學會了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懂得了珍惜勞動成果,培養了節儉的好習慣。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不同側面。
如何對待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是讓家長非常頭痛的,我個人的經驗是不能硬碰硬,只能因勢利導。
有一次,朋友問我,你的孩子怎麼這麼聽話,我說:知道說什麼能聽才說,知道說了也不聽的,就連說都不說。記得有一次女兒跟我說,他們7,8個高中同學要一起開車去舊金山。我心裡很擔心,幾個十幾歲的孩子開車去那麼遠。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直接反對,她會很反感,甚至為了跟我對著幹也得去。

於是,我說你們可以去,但是我給你們兩點建議。第一,租個車去,因為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商業車的保險額會比個人的車高很多,第二,沿途一定要訂好酒店,不要大家都擠在一起,休息不好,開車會不安全。她同意把我的建議帶到他們下一次的會議上去討論。等到都快開學了,也沒動靜,我就問她,怎麼還沒去,她說,大家的時間老湊不上,這個暑假去不成了。我聽了暗暗自喜。
曾有一位朋友向我諮詢說,他的小兒子成績一路下滑,眼看就到“F”了,他說,我是大學教授,孩子這樣真沒面子。有一天我舉手想打他一頓,沒想到他也舉起拳頭。我說: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己逼到沒有退路。比如:你動手打孩子,他可以報警,你就會被戴上手銬,去警察局報道了。就算他不報警,跟你對打,你怎麼辦,怎麼收場?再比如有些家長一生氣把孩子趕出家門,之後呢,你去找他還是不找他。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有些叛逆,有些作怪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就放他們一馬。比如:我女兒上大學的時候把頭頂染成一層金黃色,我很生氣,後來又留了一個很怪的髮型。有一次,我問她:你為什麼喜歡這種髮型,接著趕快說,我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只是好奇。女兒回答說:我知道你們大人心裡是怎麼想的,你們永遠從一些表面上的東西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其實,我什麼都沒想,只是覺得好玩兒,我還是孩子,搞什麼怪都沒關係,等以後長大了,工作了就沒機會了。這個答案你滿意了吧。我相信她說的是真話。
不要用物質上的滿足把孩子的幸福點越堆越高,這樣他們反而越來越難快樂。
物質上的攀比是一個非常不好的風氣或習慣,第一代移民常常因為自己吃了太多的的苦,而不想讓孩子吃任何苦,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甚至不求就應。這樣的結果會把孩子的幸福點越堆越高,讓他們失去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去爭取或者追求的動力。

其實,幸福往往不在事情的本身,而是在對它嚮往和追求的過程中。試想如果孩子想要一盒巧克力,你馬上把黑巧克力,白巧克力,美國的,法國的,比利時的都給他買全了,他也許只高興5分鐘,以後見到任何巧克力他都不會太興奮。如果,你告訴他,一個星期按時完成作業,把該做的家務完成,認真練鋼琴……星期天你會得到一盒你想要的巧克力。這時候他感到的快樂要比一句話就輕易得到數合巧克力多多了。
我女兒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說學校門口有一個賣冰棒的老頭,她想要25美分買冰棒。她爸爸說,冰棒又不是必需品,就沒給她這25美分。講了幾次之後,我們就給了她25美分。那天晚上,她很興奮,不知道這25美分放在那裡好。她說如果我攥在手裡,睡著了,手一鬆就掉在床上了,如果放在枕頭底下,明天早上忘了拿怎麼辦。總之,這得來不易的25美分讓她興奮了一個晚上。如果我們對她的要求都是要一給十,她就沒有機會體會那一晚上的快樂。

女兒小時候我帶她去買衣服,規定只能買$10美元以下的,所以她每一次都要先看價錢在決定取捨。偶爾看到喜歡的有超標了,她會來請求,告訴我她多麼喜歡,問可不可以破例。這時候她得到的東西會讓她既快樂又珍惜。上高中以後同學帶她去了二手貨商店,50美分買件T-shirt,3美元買一雙鞋。她直到上大學衣服都是舊貨店買的。現在,女兒已經是30多歲的成年人了,是一個特別快樂的人。她常跟我說,她的幸福點特別低,一點兒小事兒就能讓她特別快樂。我想這或許跟她從小一切都得來不易有關係吧。
注意像孩子學習,與他們一起成長。
我一直認為父母不是天然的教育者,孩子也不是天生的被教育者。如果我們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跟他們交朋友,我們可以從她們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常常回想起與女兒一起成長的這十幾年的酸甜苦辣,也經常與同齡母親們一起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教訓。其中最重要的體會就是注意向孩子們學習,與孩子們一起成長進步。

記得女兒10歲時,一次我在廚房做飯,發現一隻蒼蠅飛來飛去,一時找不到蒼蠅拍,女兒就拿出一個塑膠袋,把兩隻小手放進去,企圖去抓蒼蠅。
看到此景,我覺得女兒實在幼稚可笑,就對她說:“JESSICA,媽這輩子拿蒼蠅拍都沒有打死過幾只蒼蠅,你用塑膠袋怎麼能抓到呢?”女兒不以為然,繼續認真地抓她的蒼蠅。結果奇蹟出現。她真的用塑膠袋抓到了那隻停留在玻璃窗上的蒼蠅。
在我驚愕之際,她認真地說:“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接著又說:“你們大人從來不聽小孩的話。其實小孩說的話經常是對的。如果大人能聽小孩一半的話,世界會比現在好多了!”
此話讓我回味了很久,覺得女兒說得很有道理。中國的蒼蠅多,常被追打,非常機警敏感;美國的蒼蠅少,很少被追打,比較麻木愚笨,所以能夠被一個十歲的女孩用塑膠袋抓住。更重要的是,我確實意識到,如果大人能認真聽取小孩子的建議,大人會少犯錯誤,世界真的會變得更美好!

此後至今,每當我在生意上,生活裡和工作中遇到困難或近乎絕望時,都會想起女兒說過的“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 ”。它總是鼓勵我進行最後的努力和奮鬥,幫我化險為夷。
從那件事以後,我在與女兒的接觸和交流中,更加留意向她學習。比如有一次我與女兒聊天,談到中國家長都對子女付出許多,期望子女日後有出息;但是又普遍擔心孩子西化,將來不孝敬父母。我問她子女是否應該孝敬父母?女兒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應該!“我心中一陣驚喜,但聽她接著又說:“但還要看父母的所做所為是否值得孩子尊重,不是每一個父母的所做所為都值得孩於尊重的。”
女兒的話對我觸動很大。我當時問女兒這個問題時,對答案最高的期望值是她的第一句話“當然應該!”但萬萬沒有想到她又引伸出一個條件從句“那要看父母的所做所為是否值得孩子尊重”。這實際上是給父母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一種反思。我是母親,這是個自然屬性。但從社會屬性來看,我是否是一個合格,稱職的母親呢?

女兒又說:“父母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及受教育的機會是父母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這句話也讓我深思了很久。我過去一直以為父母為孩子所做的是一種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孩子們應該感恩才對。現在明白了這其實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就把父母和子女放到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事後,我把自己的感想和反思告訴了女兒,並感謝她對我的啟發。她嘴上雖然沒有說什麼,但心裡應該確實感到一種與大人的平等, 而且為能使我轉變觀念而感到有一點成就感。
我從與女兒一起成長的過程中體會到,作為父母,不要怕孩子批評,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就象非常有自信的人從不害怕別人的批評,而且常常會拿自己的弱點開玩笑一樣。
我這個人生活上非常粗線條,總是丟三落四的;做飯菜常常會忘了時間,把飯榮燒焦。女兒有一次幽默地說:“這個媽咪真不稱職,應該到媽咪STORE去換一個。” 我說:”你去換就知道了,你再也找不到對你這麼好的媽咪了。” 女兒回答:“算了,不能換了。” 我問為什麼。她一本正經地回答:”因為收據丟了。” 我聽後哈哈大笑。

其實這些善意的玩笑和幽默不但不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反而還會拉近父母與兒女的距離和感情,因為只有平等與開明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總之,作為父母,只要我們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沒有把自己當成天然的教育者,而是注意到隨時向孩子學習,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提高。如果我們能把這些體會反饋給子女,對於女也是一種無形的鼓勵和肯定。
正面的鼓勵,永遠勝於負面的批評。
美國的教育方法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孩子們身上優點,從不暴露負面的東西。比如:一位三年級的老師問:2X4=?一個學生回答:9。一個這麼簡單的題目配上一個如此不著調的答案,你很難想象老師怎麼回答。結果老師很高興的鼓勵這個孩子說:Very good, pretty close.(很好,非常接近正確的答案)。
我在欽佩這位老師的想象力的同時也得到了一個啟示,那就是我們儘可能的給孩子正面的鼓勵,而不是負面的打擊。每一次我給女兒去開家長會,老師都是誇她這麼好,那麼好。在老師眼裡,每個孩子都可愛極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沒有可比性。

我們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還總跟朋友的孩子比,孩子們對此是非常反感的。我在女兒小的時候也犯過這個錯誤,結果被女兒義正詞嚴的駁回來了,我是Jessica,他是Jack,我們是兩個不同的人。
當孩子有了困擾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幫助,不是指責。
我們常常用的一個笑話是:小明老忘記帶作業,老師批評他:你為什麼老忘了帶作業, 回到家爸媽也問他同樣的話,事實是,如果他知道為什麼老忘了帶作業,他就不忘了。他需要的是我們怎麼能幫你不忘帶作業,比如,需要媽媽晚上幫你檢查一下作業是否放進書包裡了,或者你在漱口杯裡放一個紙條提醒自己。總之,我們的責任是幫助孩子如何解決問題,而不只是批評,指責。
我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數學成績突然一路下滑,我跟她一起分析原因:1.是你的智力不夠,2.你的個人努力不夠,3.你需要校外幫助,她承認是她的努力不夠,希望我給她一段時間彌補,我答應了。結果,下一學期情況更糟。我堅持請家教補課,她同意了。家教老師告訴我,她很聰明,只是一些概念不清楚,透過補課讓她弄懂了就好了。兩個月以後,女兒告訴我,她被選為數學代表每天下午在圖書館給其他同學輔導數學,學校還付她每小時8美金。她很有成就感。

最後,我想說的是,子女教育這門學問和藝術,是我們終生的課題。我希望常有機會與天下父母分享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甜酸苦辣,分享彼此的成功,借鑑彼此的失誤,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在異國的土地上健康快樂的成長。
附 言
作者王維民是美成達創始人邱少懷在南加州的朋友,是個熱心分享幫助新移民的作家。她成功培養了女兒 Jessica Gao,是第一個華人獲得編劇艾美獎,她的作品已經被漫威拍成電影。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