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毒友誼,比早戀還可怕”,這個11歲女孩卻說,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殘酷

按照慣例,今年我們訂了一整年的《讀庫》。第一期寄到手裡,我就讀到了一篇讓人久久不能釋懷的文章——《從家中偷走一個11歲女孩》。
文章講述了年僅11歲的女孩陳玥小學輟學、被拐騙、遭到侵犯、離開家、被強迫賣淫,最後一路墜入深淵的故事。

文章寫得冷靜且剋制,但從細節中,我們能讀到一些讓人心碎的東西。
更可怕的是,這個故事並非虛構,也並非個例,在我們不知道的隱秘角落裡,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失守”,又有多少孩子早已被“偷走”。

圖源:AI
為什麼孩子會被偷走
文章的開篇,用“司法視角”高度凝練地總結了女孩陳玥的不幸經歷:
“2021年2月,陳玥11歲,一個13歲女孩把她介紹給一名17歲男子,陳玥被性侵;
一個月後,又有一個12歲女孩把她介紹給一名31歲男子,陳玥再次被性侵;
半年後,陳玥遭遇的侵害升級為強迫賣淫;
兩年後,13歲時,陳玥兩度進入賣淫團伙,並涉嫌多次暴力侵害他人。”
不幸發生在2021年,但要追溯不幸發生的原因,需要看到她更早的經歷。
陳玥,2009年出生在鄭州。2019年,9歲的陳玥就讀小學四年級,因為成績不好被私立學校勸退;公立學校也拒絕接收她,因為她沒有透過入學測試。
整整兩年不能去上學、無事可做,家人也沒時間陪著她,就讓她待在家裡,留下一部手機了事。
從學習困難,到輟學,最後陷入了“家庭監護真空”。

圖源:公共圖片庫
於是,11歲時,陳玥透過某某語音、某手“同城”等網際網路平臺,接觸到了由輟學少年組成的“圈子”,逐步滑入深淵:
2021年2月到5月間,她先後被四名男性性侵,其中三次都是由圈內“姐妹”以“介紹物件”名義誘騙。
因為把性侵認知扭曲成“戀愛失敗”,加上家庭缺少關愛,她持續沉迷社交圈。
這期間,家人知道了她的經歷,卻只用了極端手段管控(軍校“訓練”、寺廟“修行”,哥哥暴力),反而加劇了她的心理創傷。
2021年9月,她又被前男友脅迫賣淫;後來,13歲的她兩次捲入成人賣淫團伙,被迫出賣身體;還慢慢升級為暴力施害者,參與群毆、強迫他人賣淫。
如今,15歲的陳玥患有重度抑鬱、多次自殘,還曾懷孕流產,從司法系統中討回“公道”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因為她既是性侵害的受害者,又成了犯罪鏈的參與者……
在陳玥的故事中,網際網路是她被偷走的入口:透過各種同城網路平臺、微信互推,她結識了一群同齡孩子,進入了一個隱秘的世界。
而當我們讀完陳玥的故事,最直接的憤怒也會指向網際網路、指向施害者。

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憤怒的層面,我們可能會忽略一個殘酷的現實:
網際網路和社會上的“壞人”固然可怕,同齡人之間的毒友誼固然可憎,但孩子能被“偷走”,根源在於父母缺席的愛,是那個看似平常卻讓孩子覺得窒息的家庭;在於她無力學習時,學校對她的放棄、置若罔聞。
整個故事,我們可以讀出一個事實:悲劇徹底曝光前,陳玥從未被真正關心過。
輟學後她有整整兩年獨自在家,父母明明就在身邊,還有一個哥哥,她卻成了只有手機陪伴的“留守兒童”。
她對記者說:“(那時候)我想回去上學,因為同齡人都在上學,我一個人在家幹嘛?”
但沒有人願意考慮她的感受。她本可以繼續讀私立小學,但父親陳豪認為“私立抓學習不嚴,女兒學不會,每年交那一兩萬元的學費不值當”
輟學之後,父母讓9歲的她去家中雜貨店幫忙,但她去了一段時間就不想了,母親張靜以為她是懶,並沒有深究她的真實想法。
於是她才轉頭去找同齡人。
沒有學校的圍牆,她只能在“圈子”找到朋友,哪怕那些都是剛從網上認識沒多久的陌生人,哪怕他們騙她、打她、賣她,她也寧願相信——
至少在那個世界裡,她是被需要的。
缺席的愛,從未得到過重視的情感需求,比惡意更容易摧毀孩子。

圖源:公共圖片庫
因此,比起把目光投向“外因”——壞人突然闖進家門搶走孩子,我認為還是要關注“內因”——孩子被“偷走”之前,有沒有向家裡發出過求救訊號?
他們撒謊、發脾氣、自我傷害、沉迷手機、交壞朋友、偷偷離家……每一個,都是問題孩子的問題行為,但更是孩子的求救聲。
只是,面對這些聲音,父母要麼依然不在意,要麼誤會成孩子青春期叛逆,越管越緊,越罵越狠。直到有一天,孩子再也不說話了。
我一直認為,親子關係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孩子闖禍,而是孩子不再向父母求助。
不僅是女孩,也包括男孩,他們在沉默、叛逆時,可能還沒有被偷走,但已經在慢慢走遠。
孩子唯一的救贖,是父母願意想盡一切辦法重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世界也很小,父母就是全部的光。
當光不在了,黑暗自然會來接手。
相似的家庭,相似的孩子
陳玥的故事讓我深思,還有一個原因——她並不是一個特例。
她的家庭不是極端的“底層”,她的生存環境也不是絕對的惡劣。
他們生活在城市,家裡做著小生意;
家長忙於生計,沒時間關心孩子;
孩子讀書不開竅、成績不好;
做生意投資失敗,欠債賣了房子;
母親患重病(乳腺癌),嚴重但不至於威脅生命;
夫妻感情不和,已經離婚……
這種種情況,就像鏡子,照出無數個普通家庭生活的一角——
日子雖然不富裕,但富裕過,掙扎掙扎,或許能脫離貧窮;
家庭中問題不少,但並非無法解決,只是活得比較辛苦。
仔細剖析陳玥一家,我們會發現他們身上帶著鮮明的“中國式家庭”印記,甚至與我們身邊的很多家庭並無二致。
1.缺位的父親:不管不問,不缺錢但缺愛
陳玥的父親陳豪,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隱形父親”。他掙錢養家,願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始終缺席孩子的成長。
從張靜、陳玥、陳樹(陳玥的哥哥)口中,我聽到的陳豪是同一個形象:
忙於生意,很少參與家事,會給孩子物質上的支援(在這方面甚至有點溺愛,孩子要零花錢總是給、想玩手機就給玩),但在其他方面極少關心。
在作者問他“是否認為自己缺席了陳玥的教育”時,陳豪甚至是坦然的:“我不是不管她,軟硬都試過,沒有用。”
看到女兒“劃手腕”,他也只是說自己“尺度不好拿”,不好管。
在這類父親的觀念裡,教育孩子就是管教、施壓,試過了,沒效果,就可以放手不管。
至於孩子的情感需求,不管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反正不是他的責任。

這些年,“喪偶式育兒”人人喊打,但很可惜,父親角色缺位問題還是無法杜絕。
2.情緒失控的母親:愛和控制的錯亂
母親張靜在文章中出場的次數極多,關於她的描述更加細緻,也讓我的感受更加複雜。
她愛女兒,願意奔走維權,也一次次試圖“救”女兒,各種招數都用了,不惜花費無數時間、金錢。
可是她的愛裡,同時摻雜著巨大的控制慾和焦慮。

圖源:公共圖片庫
文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陳玥穿了一套JK制服,張靜脫口而出一句侮辱性極強的責罵。
母親的憤怒、羞恥和絕望,赤裸裸地砸向了陳玥。這種反覆無常、帶著攻擊性的母愛,給孩子留下的,只會是“我不值得被愛”的印象。
在我們的文化裡,很多母親都是這樣愛孩子的:一邊罵孩子不爭氣,一邊又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
她們的恨,有時候比愛更激烈,因為她們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痛苦,卻沒有真正去理解孩子的痛苦。
3.暴力的兄妹關係:創傷的代際傳遞
把陳玥推出家門的一股最明顯的力量,來自她的哥哥陳樹。因為他只會透過暴力——用皮帶抽、用充電線打妹妹——來“教育”妹妹。
身陷犯罪團伙、不聽話就會捱揍時,陳玥想的都是“不想回家,回家也會被哥哥打”。
家本應該是她最後的避風港,結果卻成了她最想逃離的地方。
這樣一個暴力狂哥哥,我卻沒法說他犯了多大的錯——他也只是另一個被家庭忽視的孩子而已。
他在成長過程中缺愛、被打罵,所以在得到管教的權力時,立刻把自己受到的暴力復刻在了妹妹身上。
圖源:公共圖片庫
這種“創傷代際傳遞”在很多家庭中存在:
祖輩用打罵管教子女,子女成了父母,就用打罵管教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弟弟妹妹、以及再下一輩。
這樣的家庭裡,每個曾經身為孩子的人,都在其中掙扎,被忽視、被傷害,最後變成施害者。
很多孩子在被父母批評之後,轉頭會去欺負弟弟妹妹,正是因為“創傷代際傳遞”——他們還小,不懂如何疏解委屈,只能模仿父母的動作,消化自己的情緒。
4.相似的受害者
作者在文章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見到了另一個14歲的涉案女孩小雨、她的母親和16歲涉案女孩安安的母親。
兩個同齡女孩言談舉止的相似性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安安母親口中的女兒就像陳玥的複製貼上版本。”
在網際網路時代,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社交平臺尋找認同、輸出情緒,而我們很多父母,對孩子們的具體經歷一無所知。
每一個被家庭、學校忽視的孩子,都在悄無聲息地走向“圈子”。
而那個“圈子”裡,藏著多少惡意?
我們從未真正看見。
我們以為孩子只是在打遊戲、刷短影片,實際上,孩子可能在透過“互推”加到充滿惡意的成年人,在“奔現”中被霸凌、侵害,在“姐妹”的慫恿下踏入深淵,或者擁抱深淵,成為侵害團隊的一份子。
如果我們不主動去理解孩子,不能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就一定會有別的圈子、別的人,來“收養”他們。

圖源:公共圖片庫
而在“圈子”裡,孩子的認知是強烈扭曲的。
陳玥的故事讓人越看越不是滋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的轉變。
11歲被侵害,12歲被強迫出賣自己的身體,13歲被騙入團夥,14歲參與打人……她經歷了無數次背叛,卻依然死死抱住那些出賣過她的“姐妹”;她討厭被欺騙,卻又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去欺騙別的女孩。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她的世界裡,從來沒人告訴她,什麼是“正常的關係”,什麼是“愛”,什麼是“被尊重”。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對攻擊者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意思是當一個人長期遭受傷害卻得不到幫助時,會慢慢模仿攻擊者(施害者)的行為,把施害當成一種常態,甚至成為施害者的一部分。
我想,這就是陳玥身份轉變的原因,她在“圈子”裡學到的規則是這樣的:
身體上受到的侵害都是“倒黴”,騙姐妹去陪陌生男性很“正常”,敢打架、敢動手才能贏得尊重。
她並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應該有另一套規則。
我們該怎麼保護孩子?
想要了解更多細節,建議大家都讀一讀這篇文章。相信同學們在讀過之後,會和我有相似的感受:
從9歲到14歲,陳玥的人生有幾個關鍵節點,如果有人能適時伸出手,用正確的方式拉她一把,或許她的人生軌跡會截然不同。
可是,那個人始終沒有出現;而想要拯救她的母親、哥哥,包括父親,卻根本不知道正確方式,反而把她越推越遠。
她的故事,我們無法改變,但作為父母,至少可以從她的經歷中學會如何去保護自己的孩子。
1.陪伴,身在,心也要在
陳玥的母親張靜在第一次得知女兒受到侵害時,選擇“牢牢盯住女兒,認為生活將在她的掌控下回歸正軌”。
她想看住陳玥,但她不知道,真正的陪伴,從來都不是“看住”那麼簡單。
家長在身邊,卻始終缺席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的陪伴,比不在場更加危險。安全感來源於被看見,但孩子並不需要父母的監視,他們要的是傾聽。
陳玥就是這樣,那段時間她只覺得自己失去了自由,並不覺得媽媽在保護她。

圖源:公共圖片庫
如今,還是有很多父母習慣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體狀況,卻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忽略了孩子在青春期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被認同、被愛。
如果陳玥9歲輟學後,她的家人不只認為她是太懶才不想去店裡幫忙,而是問問她:“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孤單?”
如果在她難過、自傷的時候,家人不是把她送進“少年軍校”“寺廟”,而是能耐下心來陪伴她,慢慢開啟她的心防,給孩子一個情緒出口,告訴她:“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可以和家人講。”
她還會拼命跑出去,去找那個能接納她的“圈子”嗎?
2.認同,比暴力管教更有效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被認同的感覺。
那些成績好、性格乖的孩子,能夠在家庭和學校中獲得大量的正面反饋,而那些普通孩子、成績差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類似的認同感。
但人是天生渴望被認同的生物。
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認同,就會去外面尋找。
陳玥在家裡是“成績不好”“讓人操心”的孩子,但在圈子裡,她可以透過紋身、化妝、戀愛、霸凌他人,輕易獲得同伴的認同。
圈子的認同雖然扭曲,但它直接、及時、無門檻,遠遠比父母的愛更容易獲得。
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在家裡就能獲得足夠的情感滋養,讓他們不用在別處尋找認同、尋找歸屬感。
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他們身上其他的閃光點,用行動告訴他們:
“你值得被愛,不因為你做得好,也不因為你做得壞,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圖源:公共圖片庫
3.安全教育必須早進行,特別是兩性安全教育
陳玥直到14歲,依然不清楚自己遭遇的到底是什麼。
她把侵犯誤解為“戀愛失敗”,甚至還會在事後反思自己是不是被“網圖”騙了。
這種認知錯亂,是因為她缺乏基本的兩性教育。
在網路和資訊爆炸的時代,絕對不能對孩子的性教育避之不談,以防壞人比父母更早找到孩子。
有時候,孩子不和家長說自己的遭遇,一是因為對父母失去了溝通的信心,二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遭遇的是性方面的侵害。
我們不告訴孩子身體的邊界在哪裡,世界上就總會有人來教他們(無論男孩女孩),用最惡毒的方式。
此外,兩性教育的重點也不只是身體的界限,還要教會孩子:
什麼是真正的愛?
什麼是尊重?
什麼是平等的關係?
法律的邊界在哪裡?
當孩子理解了這些,才不會把施害當作“快餐式戀愛”,不會被一句“他對我好”騙進深淵。
圖源:公共圖片庫
我讀這篇文章時,心情一直很沉悶,讀到最後,還被心理學專家李劍的一段話震撼到了:
“李劍說,她現在也感到受傷害,但她理解的傷害,和我們成年人是不同的。
14歲,她還不理解自己原本該接受教育,該健康長大,傷害是這些最基本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她也還不理解,這些原本是社會和家庭應該去保障的。
但她長大後會理解,那時傷害才真正浮現,會將她吞沒。
讀到這裡,我心裡的感覺形容不太出來,是那種鈍鈍的痛。
一個孩子懵懂無知,卻被諸多因素一起偷走了應有的童年;而當她成年後,那些潛藏的傷害如潮水般湧來時,她又該怎麼辦?
因此作為成年人,我們必須想好、也必須做到真正保護好孩子。
我們總以為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守在他們身旁,不讓他們受傷害。
但其實,真正的保護,是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他們始終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家,有一個可以包容和接受的學校、社會。
希望我們的孩子,永遠不用承受那些傷害,無論是眼前,還是未來。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1.讀庫:《從家中偷走一個11歲女孩》

也許你還想看看

【做對一件事養出自律孩子】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看這篇文章時,心裡像壓著一塊大石頭,堵得厲害。本該被父母、老師保護著快樂成長,頂多為學習、寫作業煩惱的花季孩子,墮入無盡深淵卻不自知。
本來我非常不理解,之前新聞報道的“青少年為了手機賣腎”的行為,在這篇文章裡看到小女孩為了拿回手機(手機沒了、她爸不會再給她買)、願意出賣自己的身體,有些懂了。
他們真正想要的不是手機,而是手機背後的東西。這些缺愛的孩子,太渴望被關注、被接納了,在家人那裡得不到,就尋求同齡人,甚至邪惡的壞人;他們無處安放的靈魂,沒人關心,只能投入網際網路、遊戲中。
當然,小女孩的經歷比較極端,大多數孩子不會遇到。但其中隱藏的問題值得我們每個家長關注,孩子長大了,我們真的瞭解、理解他們,知道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時間地方,都在幹什麼嗎?他們會告訴我們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