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認識了一個神秘的女性朋友,今天發現她偷偷養過100個孩子

大家好,我是陳拙。
今天給你們介紹一個新朋友。女的,挺牛的。
記錄真實故事6年,我多少算見過些世面,但從沒有一人,比她攜帶的技能點更多。
她擅長偽裝——為套取資訊,她偽裝成記者,和當地真正的記者同行兩個月卻沒被發現;
她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判斷出的病情和協和專家的結論一模一樣;
她也是談判專家——有陌生人因為她開口,主動承諾照顧一個病嬰,並負擔了20萬治療費。
不只如此,她還會多門外語,精通各種法律及法律漏洞,甚至熟知心理學等等。
剛認識她時,我懷疑她在吹牛。
我說姐們,你學這麼多技能,是想上天入地,還是想當孫悟空?
她說都不是。
她這些技能全是被逼出來的。最開始,她只想幹好一件事:養小孩。
這位朋友叫紀良安,是一名福利院的兒童康復師。在過去的15年裡,她曾照顧過200個來自不同地區、因不同原因被遺棄在福利院的孤兒,併為其中的100多個小孩找到了新家。
她還告訴我,她身上的這些技能,並不是因為福利院的孩子們有多調皮,恰恰相反,那裡的孩子都太省心了。
福利院中的絕大多數孩子,都“懂事”得讓人心疼。
想讓這些孩子聽話,不用打,不用罵,一句“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就足夠管用;
逢年過節,有來訪者參觀,孩子們就算不願意,也會自發蜂擁而上,表現出最熱情的模樣;
紀良安見過最極端的情況,是一個男孩用忍受暴力來討好大人。
回到福利院之前,他常年被父母像狗一樣拴在家門口,長期被毆打虐待,想要吃飯,必須用捱打交換。
紀良安遇到他時,男孩已經9歲,仍不會說話不會走路,身高只有正常孩子身高一半。每次吃飯前,會下意識抱頭等待捱揍。
福利院的孩子們
紀良安後來才知道,懂事並不是他們的本意。孩子們比誰都清楚,“成年人的愛,明碼標價”。
福利院中的孩子全是孤兒,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因攜帶極其難以治療的先天疾病被父母遺棄,平均每個孩子的治療費用在50萬左右,他們表現的乖巧,也會有更多來訪者願意捐款。
網上有句半開玩笑的話,時常被人用來吐槽父母——爸媽這一輩子,都在等著孩子說謝謝。
但是在福利院,大部分孩子幾乎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們說謝謝,遇到每個來訪者都拼命表現。想換取的東西並不多,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擁抱。紀良安說,這裡的孩子真的很喜歡被人抱抱。
紀良安來到福利院一段時間以後,決定改變這一切。她想讓身邊一部分想要勇敢一點的孩子,不帶虧欠感地享受被愛這件事。
紀良安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日常裡,她比孩子更像孩子。
她會和其他孩子搶零食和玩具,也從不試圖給孩子講道理,她只是和他們一起玩。
紀良安給我提起過福利院中一個特別的女孩,大人安慰她“你現在很幸福”,女孩一聲不吭;大人教她收了禮物要說“謝謝”,她掉頭就走
但紀良安知道,女孩並非不懂禮貌。她被媽媽拋棄了三次,成為孤兒時只有四歲,她只是不相信任何人。
紀良安選擇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對待女孩。
女孩不讓任何人抱,她就搬來小板凳,等女孩自己爬上椅子;女孩不喜歡被人教,她就從不在女孩面前說教。
女孩的收養媽媽也選擇尊重她,不強求她叫“媽媽”,稱呼“姐姐”就成。
後來在一次寫感謝信的活動中,女孩在信中寫道: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兩個姐姐,一位是紀良安,另一位是她的收養媽媽,這兩個姐姐把她從黑暗中救了出來。
紀良安對孩子做的事,不是試圖保護他們,而是相信他們。不是試圖教會他們,而是尊重他們。
這可能是很多有家的孩子,都做不到的一件事。但是紀良安和她的孩子們做到了。
紀良安總說,在養孩子這件事上,花錢是最簡單的事。
最難的是花時間、花精力,花命。
我相信她說的這句話,因為我知道,她為了養好孩子這件事,這些年裡到底都做了什麼——
為了“養好”一個患有重病的小女孩,紀良安先學了從解剖開始自學醫學,陪伴女孩度過了一個大型手術,並在醫院中住了三個月;
之後為了幫女孩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她分別去到了香港,美國和墨西哥,並偽裝成記者,去收養家庭可能在的多個城市分別考察,儘可能詳盡地打探當地的資訊。
她回國時,手上拿著多個救助組織的電話,包括但不限於當地的兒童局、救助兒童會等等,女孩在成長中,遇到任何型別的危險,都可以打電話求助。

紀良安和孩子在一起

我曾經也問過她,至於嗎?為什麼要付出那麼多?
她說因為和這些孩子相處的過程裡,也“拯救”了她自己——她曾經是個心理創傷後遺症的患者,是精神科的朋友,為她挑選了福利院這個場景,讓她從新融入社會,瞭解愛別人的感受,收穫孩子們的正向反饋。
她說和孩子們在一起,遇到困難的那些時刻,都讓她情不自禁想要變成“更好的、能解決問題的大人”。
“和孩子相伴的15年中,我從孩子身上獲得的,遠比我教給孩子的更多。”
紀良安也曾帶過朋友去福利院。但這位朋友去過一次後就跑了。他說:“受不了。這裡太痛苦了。”
紀良安也被很多人質疑過,有人問她,你又不能救下所有受苦的孩子,做這個根本沒有意義。
說這話時,紀良安正坐在我面前,笑聲爽朗,看上去毫不在意。
她說世界上大多數工作都沒有意義。甚至大多數事情都沒有意義。“我只想幫助一個個具體的孩子,僅此而已。”
是的,沒有人必須要成為第二個紀良安,因為也不是任何人,都會在一個恰好的時機裡,遇到需要幫助的孩子。
但她的故事卻能夠幫助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
看到她和福利院的孩子們,人們就會知道,兒童的脆弱該如何被發現和解決;
看到一個“脆弱”的大人和一群“脆弱”的孩子互相拯救的過程,我們還會察覺,原來愛一個人,愛對了,會有收穫。
我想給她開一個系列,名字就叫【有愛孤兒院】。
紀良安會在這裡講述她和孩子們的15年。
明晚21:04,有愛孤兒院第一篇,三週連更,每週一篇,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