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集採藥事件中的民眾心態

沒必要爭,各自為自己的認知買單即可
文 | 修明
集採藥事件最近鬧得很大,今天我也跟大家聊聊,但我聊的重點,不是集採藥政策的好壞,這個話題太專業,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但我是學政治學的,也多年從事輿情分析工作,對其中體現的社會心態還是能說兩句的。
我一直認為,中國輿論場大多數的爭論,都是先畫靶再射箭,都是先確定好立場再去找論據,最後大都不會就事論事,都會變成站隊和政治鬥爭。
這次集採藥事件,脈絡其實很清晰,就是醫保“沒錢”了,所以要放棄昂貴的原研藥,改用便宜的仿製藥,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無關立場。
但輿論爭議的焦點從不是事實,而是借這件事表達立場,黨同伐異,這次爭論,“站隊”的特點十分鮮明,完全成了體制派和非體制派的政治鬥爭。
維護集採藥的體制派,認為國產仿製藥和原研藥質量沒有差別,價效比更高,對老百姓更實惠。認為反對改革的醫生是從外國藥廠那裡獲得了好處,是用醫保的錢搞貪腐。
我還看到有人傳,這次上海的醫生是反對集採藥的主力,因為他們和西方聯絡最多,買辦思想最嚴重,他們就是要用進口原研藥和裝置,割老百姓的韭菜。
反對集採藥的體制派,則認為“便宜沒好貨”,說國產仿製藥的質量很次,遠不如原研藥,醫保集採不用進口藥就是剝奪民眾的選擇權,為了省錢放棄了民眾的生命安全。
兩邊的討論非常激烈,但都拿不出切實的證據,更多是情緒輸出,站隊的民眾,大概也是出於立場而非事實。你如果覺得在“西方不好,上海不好,醫生不好”,自然會支援國產仿製藥和醫保局擴大權力,反之亦然。但總體看,支援集採的比反對的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點我認為和醫學的特點有關。與人文社科不同,醫學是高度專業的領域,醫生和普通人之間存在巨大的資訊不對稱,患者願不願接受診療方案完全看對醫生的信任關係。
股市專家說股市要漲了你可以不買,國政學者聊俄烏戰爭,計程車司機也能插一嘴,並嘲諷“專家還沒我準”。但醫生說讓你吃藥你敢不吃嗎?你敢去嘚瑟“你沒我懂嗎”?

你就算懷疑醫生給你開的藥有問題、有水分,坑你錢了,你也沒法反駁,因為醫學太專業,早就超出了你的認知,你插話都插不上,只能賭醫生的人品和職業道德。

對這種超出老百姓認知的事,老百姓也只能從情感和立場去判斷。而剛好醫療界在社會中的形象,一直不算太好,這股厭惡醫療界的情緒和民族主義情緒結合,造成了大量攻擊反對派的聲音。

幾十年前就開始說醫療腐敗和醫患矛盾,不少醫生貪腐嚴重,吃回扣,而在很多案例的曝光中,這些腐敗常和進口藥和進口裝置聯絡起來,因為進口貨操作空間大,容易抬價,自然成為腐敗的溫床。

老百姓中,還流傳著一個關於醫療界的“樣板故事”,大致就是明明價格更低的國產藥就能治好,但醫生非要給你開效果差不多但價格高得多的進口藥,還威脅你“不用進口的不行”。
這個故事符不符合事實,我不是行業人士,沒法判斷,但這確實是普通人的廣泛認知。
大多數中國人收入不高,用不起原研藥,進口藥對他們來說是巨大的負擔,用不上自然支援改革,反正與我無關。而用過原研藥的,也不會說半句好話,因為付出巨大代價保住的生命,也很難去讚賞這個“代價”,更何況很多人付出了代價也沒治好。
而且由於沒有用國產仿製藥的對照組,他們也會安慰說“說不定國產藥效果差不多,都是醫生坑了我”。可以說進口藥怎麼都討不到好。
這次改革中站隊的網民,很大程度就和階層有關,支援的普通老百姓多,思路和我上面說的一致。反對的,一般是中產階層,有點文化有點積蓄,知道原研藥的優勢,更相信民間專業人士,咬咬牙也用得起原研藥,自然希望擴大選擇。
這後面還有對西方態度的分歧,普通中國人因為見識原因,大多比較排外,對西方有本能的不信任,再加上和西方接觸最多的是那些“有錢人”和“中產”,集中在大城市,又多了一層階層矛盾,自然信不過進口藥。
而且“國產神話”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大致就是中國人做什麼都能做成“白菜價”,最典型的就是手機,中國手機功能不比蘋果差,還能比蘋果便宜好幾倍。自然手機如此,藥為什麼不能呢?所以用國產仿製藥替代原研藥完全沒問題,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這一點在對中醫的態度中也能看出,雖然我一些毛病也是中醫治好的,但不得不說其中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西藥競爭激烈,藥效和定價更透明、更標準,中成藥和中草藥很多則藥效不明確,價格有虛高,但老百姓出於民族情緒就是對中醫更寬容。

上面說的這些論點不一定是事實,但確實是中國多數群眾的認知。而人是做不出超出認知的判斷的。對於不同的認知,在不能強迫的前提下,我們只能去尊重。
中國人如此,美國人不也是?
當時新冠疫情,多少美國人說比爾蓋茨在口罩裡安了5g天線,所以拒絕戴口罩,輝瑞研究出mRNA疫苗,特朗普都大力推崇,不還是有很多紅脖子認為疫苗是大企業的陰謀,拒絕接種。當時CNN就採訪了一個反疫苗人士,最後那個人都快死了都不後悔拒絕接種疫苗。
你說中國人愚昧,那美國人就不愚昧嗎?這只是人性而已,大多數人的認知就這樣,在生活中也為自己的認知買了單,這有什麼不好呢?不要幻想用說理可以去改變或者“拯救”。
人不一定能認清自己的利益,也不一定會按理性做事。很多人根本不需要看到事實,也不會接受你說的事實,因為“為民請命”得不到正反饋就去抱怨,還是太幼稚了,很容易變成小圈子自嗨。
如果說針對醫保有什麼建議的話,我倒覺得,可以趁著這次集採新規更進一步,讓兩種人,兩種藥進一步分流。

醫保資金不足,自然要用有限的經費辦最多的事,便宜的仿製藥肯定是最優解,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另一群人的需求,應該允許醫院採購原研藥,只是國家醫保不再報銷,要自費或者依賴商保。

我感覺,未來這種分流會愈發明顯,公立醫院和國家醫保越來越負責兜底,而私立醫院和商保則負責提供進口藥、進口裝置和高階服務,不排除未來會進一步放寬外資在中國投資醫療、設立醫院的限制。
這樣大家各取所需,各自依照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出選擇,各自為自己的認知買單,不是更好嗎?

*本文為修明札記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199元一年,續費有優惠


加入星球后可入會員群
與修明、鳳來儀和其他大咖交流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