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病夫的招牌

醫療保險體制馬上就要崩潰,現在不改革,就要亡國。

1983年,時任日本厚生省保險局局長吉村仁突然在各種場合說這句話。吉局長的暴論一齣,日本譁然。
經濟騰飛後,日本全體國民都享受了成果。50年代公共醫保就覆蓋全民,70年代更是老年人看病完全免費。CT機的數量是英美的好幾倍,每100萬人擁有35臺核磁共振,這是美國人的4倍。
太平盛世裡大家都還接著奏樂接著舞呢,怎麼就你吉局長說要亡國?
作為體制內官員,吉局長肯定不是貿然吹哨。
眾所周知,日本人吃的寡淡,比較長壽,但是看醫療資料,日本人就是妥妥的東亞病夫——病人人均住院天數是美國人的5倍;治療心率失常的丙吡胺在日本的售價是英國的6倍;血管造影劑乃派克在日本每毫升售價是法國的3倍。
別問為什麼這麼貴,問就是醫藥相關的各種協會里都是厚生省的退休老幹部:

他不拿,你不拿,平賬太郎怎麼拿?

就這樣,日本的醫療費用在1954年到1974年的20年時間裡,漲了52倍。
1980年,日本醫療國庫負擔只有0.38萬億。到了1990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3.3萬億:

10年翻了近10倍。

俗話說的好,櫻花沒有百年紅。到吉局長開始老子到處說的時候,日本經濟放緩,老齡化出現苗頭。再這麼你拿我拿大家拿,那恐怕是真要亡國了。
為了爭取首相的支援,對抗強大的利益集團,吉局長甚至躲在首相車的後備箱裡諫言。
1984年,吉局長在首相支援下,開始改革。那時候他已經身患肝癌,但仍然帶病工作。
等到1986年他去世時,醫改基本完成了框架。那時的人們不知道,這個改革會給日本醫療行業帶來怎樣的鉅變。
在去世幾十年後,吉村醫改的爭議仍然很大。甚至在中國。
1
2004年底,一位在日本福島縣立大野醫院進行剖腹產的女性,因為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調查認為:

主刀醫生存在過失。

民意裹挾下,醫生被拉到死者墳前下跪謝罪。兩年後,這名產科醫生被當地警方逮捕,理由是過失致人死亡。
婦產科是日本醫療糾紛最多的科室。四分之一的產科醫生都陷入過醫療糾紛。但大野縣醫院的這位產科醫生被警察抓走,直接擊潰了產科醫生們的心理防線。
很多產科醫生立刻要求轉科室,甚至直接辭職。
最終,經過法院的審理,這名醫生被無罪釋放。
日本醫療系統一直是世界典範。在柳葉刀的HAQ(醫療可及性與質量質量指數)的前20中,日本是亞洲唯一的上榜國家。
日本的醫療系統怎麼樣,日本老百姓覺得他們比英國媒體有發言權。
在2011年的調查裡,日本人對醫療系統滿意度只有46%,是調查參與國中最低的。
2004年,日本醫學政策研究會對日本、韓國、美國和法國等四個發達國家進行調查,法國民眾醫療滿意度超過70%,而日本民眾滿意度只有:

27%。

老百姓不相信醫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蠔腩仔細研究了大野醫院的醫療事故。大野醫院不能儲備血液,孕婦大出血時,血包需要從50公里外調運。
此外,整個科室的全職醫生就一個。手術中出現問題,連個幫手都沒有。
不光是大野醫院,整個日本醫療系統的產科醫生都在超高負荷工作。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不可能滿意,在哪家醫院出問題只是機率問題罷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是要回到吉村醫改。
當年吉村的第一刀,就砍向了醫護人員。日本的專家們認為日本未來醫生數量將會過剩,於是1986年開始,醫學生招生數量開始削減,最終目標是減少10%的醫生數量。
此後,日本還數次削減醫生和床位數量。
不僅奇缺產科醫生,整個日本四分之三的醫院和診所,還缺助產士。一些農村偏遠地區,患者甚至無法到就近的醫院分娩。全日本的產科醫護都處於高負荷運轉中。
持續至今的醫改只有一個核心:

控制費用。

2
醫生身上才多少油水。楊金水在《大明王朝1566》裡說過:

有些事不上稱沒有四兩,上了稱一千斤也打不住。

日本醫改的深水區是醫院系統的以藥養醫問題。不說過度醫療、過度檢查,光是藥品,就能套走國家醫療支出的4成。
為了斬斷醫院和藥企之間的利益勾結,日本人想了很多辦法。藥品定價制度每兩年修訂一次,價格必須以:

每年5%的價格下降。

1992年,經濟下行的日本又出臺新規,大幅度提高醫生的處方費,診療服務費,並且規定不允許藥企和醫院進行任何談判、接觸以及物資、金錢往來。
藥物價格只能交給中間商來談判,嚴查醫療腐敗。
此外,日本還引入了醫藥代表制度,醫藥代表只能為醫生提供資訊和資訊。
這一年,日本醫藥開始分離。大量病人拿著醫生的處方到藥店買藥,日本藥店數量也暴增。而今,日本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都不在醫院拿藥。
最後,日本還開始推廣仿製藥。
在醫改之前,日本的仿製藥使用率低到令人髮指。全國21家大型綜合醫院裡,仿製藥佔比只有:

0.4%。

有12家醫療機構完全不用任何仿製藥。醫院解釋原因是:

無法保證藥效一致。

日本給首款仿製藥的價格一開始是原研藥的70%,後來降到了50%。
如果同類仿製藥超過20種,則再乘以90%。按照日本人的測算,2020年,因為採用仿製藥,日本醫保一年可以節約2萬億日元。
為了讓醫生們開仿製藥,政府出面給醫生返點。開一次100日元,按照日本醫生7000多的人均門診量,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一頓操作猛如虎。到2022年,日本仿製藥的佔比已經達到了80%。而藥品在國家醫療支出中的比例,直接被砍掉了一半。
日本醫改的其它措施還有很多。比如提高個人負擔比例,到一定金額才給報銷啥的,都被咱們直接拿來用了,咱經常去醫院的朋友,都不陌生。
一同操作下來,政府的醫療支出負擔不斷減輕。
可這天下呀,哪有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好事喲。
3
20多年前,日本現任首相石破茂第一次入閣的時候,老家鳥取縣倉吉市的道路上,一輛卡車和一輛小轎車迎面相撞,小轎車駕駛員當場死亡。
事故里的小轎車連剎車都沒踩。警方透過還原現場發現:

司機睡著了。

司機叫前田智之,31歲,心臟外科實習醫生。事發時,他正開車前往醫院。
家人調取了前田的工作記錄。發現他每月加班200小時,出事的那一週連續上了4個夜班,出事前還進行了通宵手術。
瘋狂削減醫生,導致全日本醫療系統都在超負荷工作。2006年時,日本每張床位分配醫師數量是美國的五分之一,德國的三分之一,護士為美國的四分之一。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日本人有關部門想出來了強制醫學生進行為期3年的全科輪轉實習。
實習不算正式工作。這群醫學實習生們每個月的薪水只有12000日元左右,差不多是普通日本上班族一天的工資。
別看他們賺的少,可他們乾的多啊。
2007年2月,一位女醫學研究生過勞死。大家發現一年的時間裡她上了77次夜班。
根據日本2007年的調查,超過90%的醫生在下班後還會輪班兩三次,外科醫生每週工作接近70小時。
日本醫生平均門診接待量達到7500人,與此同時美國是4000人,法國2100人,英國2500人。
這種工作強度下,日本的醫務工作者每年光是過勞死都有差不多10個。
醫生是人,是人就會累,累了就容易出錯,出錯患者就鬧。日本醫療糾紛統計,民事訴訟1993年到2002年翻了一倍;刑事訴訟案件從1997年到2002年翻了9倍。
4
2020年11月14日,福井縣小林製藥的安全部門收到了一份報告。報告稱,一家公立醫院的病人,在使用小林生產的治療灰指甲的藥品之後,出現了副作用。
病人先是出現了心悸,而後又出現了記憶喪失、站立不穩等症狀。一開始,小林製藥只是悄悄在內部進行調查,但很快就瞞不住了。
超過240名患者受到影響。兩病患相繼去世,其中一人還經歷了車禍。好傢伙,得了灰指甲,一片送走倆。
聯合調查顯示,小林製藥:

居然把安眠藥混了進去。

福井政府調查後發現,小林的500種藥品中,大約390種藥物存在虛假生產記錄,佔比高達80%。
小林被勒令停業整頓僅一個月後,日醫工製藥同樣收到了來自富山縣的停業整頓令。日醫工被指控,過去十幾年一直加工政府未批准的藥片,出廠裝車前沒有經過必要的測試。
除了小林和日醫工,還有包括北日本製藥、長生堂製藥、久光製藥等多家藥企,也接連被要求停業整頓。
這些日本藥企有一個共同身份:

仿製藥生產商。

日本的醫療改革給政府省下最多錢的一環,終於出了大問題。
1995年時,日本銷售額500億以上的藥企還有115家,100-500億的還有132家。5年後,只剩下33家和46家。5年時間裡,日本藥品批發商消失了531家。
與此同時,日本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件數劇烈上升。
1980年,還不到2000起。到了2021年,是12萬起。
2012年,中國國家食藥監局還曾派人專門到日本,去學習他們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是怎麼做的。不知道當時專家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趨勢。
在小林製藥事件中一大批被處罰的藥企裡,處罰力度僅次於小林製藥的,是日清製藥。他們把直接降低小兒感冒藥的有效成分含量,最低的甚至只有標準含量的:

1%。

日本藥企的崩盤體現在方方面面。70~80年代,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新藥分子都是日本發現的。40年後,日本連十分之一都沒有了。
2004年之前的六年裡,FDA批准的168種新藥中,來自日本的只有6種。其中還有四種被認為藥效不強於已有藥品,屬於偽創新。
日本在研新藥數量甚至只有中國的一半,美國的六分之一了。
2005~2020年,全球新的腫瘤藥物研發佔比,日本佔比降低了一半。在全球藥品研發投資佔比中,日本同樣降低了一半:

在這場生物醫藥革命中,日本存在感很低了。

改革了幾十年,日本進口藥物和器械佔比反倒是越來越高了。
醫生過勞、醫療糾紛增多、仿製藥佔據主流、藥企造假、醫院虧損……主導醫改的吉局長,後來口碑在老百姓嘴裡不斷降低,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

戰犯。

瑞士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對教育革新有著執著追求,但他的教育計劃最後都失敗了。他後來成了一位反思怪,在書裡他總結說:

在大改革時期,人們經常也會誤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了出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