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琪人設崩塌,吳宣儀情商翻車,浪姐6靠樂子重回頂流

作者|momo
小咖秀,成大黑馬。
《乘風2025》浪姐宇宙的第六季,隨著前幾季熱度逐漸退,誰也沒想到,這一季卻殺了個回馬槍,不僅近期內娛綜藝池子裡卷出水花,還把熱度捲成了歷季天花板。
節目一開始放出藝人名單時,網友紛紛表示一年更比一年弱,陣容一看沒啥王炸,大家就開始默默把注意力轉向別家綜藝。
然而房琪人設塌房、德容事變、吳宣儀選人的抓馬三件套讓局面反轉,6一朝翻身,僅播出3周,第二次公演前資料已達網綜年榜第三名,正片播放市佔率達16.29%,豆瓣討論值破千萬。
(圖片來自網路)
相比起前兩季主打舞臺的設定,這季浪姐顯然是“樂子人”的天下。這也符合當下熱門綜藝的出圈套路,比起傳統意義上的內容,大家更愛嘉賓之間的你來我往、暗流湧動的社交關係。
從《花少》的“花學”,到《再見愛人》的麥學,再到浪6靠一場考驗“情商”“咖位”的選人彎道超車,足以說明在才藝、情懷、回憶殺都逐漸失靈的今天能再度搖回觀眾的綜藝,唯有一門顯學,也就是人際學。
房琪崩了,德容哭了,浪姐6靠修羅場爆了
對於《乘風2025》來說,“女藝人競技場”的比喻或許不夠準確,畢竟觀眾的注意力20%在舞臺上,80%都集中在這一季的抓馬環節上。每個觀眾都在節目裡找到了值得咀嚼的劇情,在藝人相處、小組排練、組隊選人中找到最討厭的那一位。
30個女藝人裡,第一個爭議出圈的是旅行博主房琪。原本以為她會是個安靜輸出的小文藝,但沒想到,她成了整季最先把網際網路人設掉地上的人。
房琪在網路上走紅,靠的是她一貫的金句+旅行+文藝”三件套。她總是能在影片裡用清新的構圖、慢節奏的配樂,再配幾句類似“山間有風,心裡有光”的句子,把自己包裝成鬆弛又脫俗的才女博主。那種不爭不搶、只關注眼前美好的狀態,剛好中了現代人對逃離內卷的投射。
但浪姐不是短影片,是真人秀。在無死角,24小時開機的鏡頭下,短影片包裝後的完美人設總會出現裂痕。
節目裡的她,情緒緊繃寫在臉上。比如在加更版中,練習室十分鐘直拍裡,她幾乎全程在輸出一句話:“我們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我是隊長我該負責。”
起初隊友還試著緩和氣氛,但面對她反覆強調責任的語氣和節奏,只能逐漸沉默。治癒系才女成壓力輸出戶外旅行博主也開始流行搞職場開會那一套。
緊繃的領導架子,以及強勢的性格還不是最致命的。在二公選人之後,低情商成為了房琪口碑翻車的最主要原因,一句“精力不夠”創造了閱讀量高達2.5億的#葉童懟房琪#熱搜
面對葉童拋來的橄欖枝,她其實早就心有所屬明明是出於個人賽道考量的婉拒,卻非得繞一圈說是“擔心葉童精力不夠”,說得好像她是為對方著想。說白了就是既要拿賽道主動權,又想保全自己“體面人”的形象。但真人秀不是濾鏡剪輯文案打造出的小影片,放在聚光燈下,所有的“既要又要”都會被觀眾放大升堂。
低情商的咯噔博主之外,這一屆出圈的還有高敏公主病代表陳德容
因跟不上舞蹈進度的陳德容拖著整個組的學習進度就慢,而陳德容卻因為王蓉沒有哄她而使得隊伍整體氛圍並不積極和諧。練習過程中陳德容作為隊長兩手一甩啥也不幹還狂吐苦水,最後結果是拖累全組導致最努力的王蓉被淘汰。
現在陳德容的金句已經成了抖人評論區熱梗,“親愛的,我有說過嗎?”已成甩鍋的標準答案。
整個浪6最“地獄笑話”時刻的,當屬吳宣儀二公前的選人修羅場。
二公選人時吳宣儀在前隊友卡琳娜上臺後亮燈又滅燈,讓卡琳娜瞬間變成場上沒人要的選手。隨後前隊友VAVA為了幫卡琳娜出口氣,拒絕了吳宣儀的邀請。到最後,吳宣儀只能跟全場都嫌棄的陳德容組隊,屬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吳宣儀被噴情商低的最大原因還是她無法平衡好比賽勝負與友誼,想表演好人的同時又想丟下前隊友邀請其他強者,最後才沒有撿著芝麻也沒有西瓜。
抖音相關的節目片段點贊量高達20w+,即使不看節目的人在抖音刷到都要被硬控看完這場的片段解說。
種種抓馬之後,浪6完成了自己的翻身仗。一公7小時又如何,在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審判每個藝人在其中的社交方式、人際關係時,再長的真人秀都能變成下飯的八卦貼。
但無論如何,從芒果正片資料來看,《乘風2025》已經達到六季第一。浪姐6確實成功把“姐姐人際學”打造成了新型流量密碼。
綜藝?其實是“X課件
從浪6的出圈來看,觀眾對群像真人秀的期待已經變了前幾季更多是靠王心凌《愛你》那樣的“回憶殺舞臺”或美依禮芽這樣的“個人高光表現”引爆話題
相比之下,這季的出圈話題越來越集中在人際交往上,“舞臺一坨”的前提下,姐姐之間的社交成了討論熱點,甚至有一些觀眾直接將其類比為當代職場。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能是浪6找準了綜藝的流量密碼,回到第一季抓馬先行的初心,終於醒悟過來:極致的人物樣本,抓馬的人際關係,可供觀眾延伸探討的社交場域,才是綜藝出圈的三大定律。
所謂的“人物樣本”通常是能引發觀眾“公憤”,讓網友群起而攻之的嘉賓。網友們現在喜歡用一些心理學概念標註這些人,去年因為《再見愛人4》炒起來的“NPD”就是如此。
所謂NPD人格,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貶低他人,缺乏同情心的人。“麥學”和“楊學”的加持下,幾乎能在所有有爭議的綜藝話題中看見“NPD”人格,它被冠在開啟所有外賣盒子的周雨彤身上,也被冠在只在乎自己練習很累的陳德容身上。
要在人際關係上製造看點,所需要的就是藝人之間明顯的年齡差、咖位《一路繁花》裡四十歲的李小冉教七十歲的慶奶做人,說著心疼弟弟但是卻並不能共情七十歲老人的身體。在一堆大前輩在的場合,仍是該拒絕就拒絕,該掛臉就掛臉,真性情用錯了場合那就是低情商沒腦子。
(圖片來自網路)
花學一直以來都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課件,一群明星出去旅遊基於導遊和遊客的關係設定很容易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小摩擦,比如要照顧大多數人的行動那必然就會有小部分人受委屈,此時團隊裡但凡有一個自我的人,這旅行的戲劇張力就出來了。
最新花學的靈魂人物周雨彤,既“上一季的人都正常”之後,花學再添新素材。從拆別人道歉禮物到不等其他人到來直接拆開所有盒飯吃飯。所謂花學慈禧在位期,無人敢動第一筷。
這會讓一些有相似感受的觀眾看到節目之後立馬共情,也許後續新的澄清當時的炮火確確實實集中在周雨彤身上。
從螢幕到現實中可延伸的社交場域,例如浪6中的選人環節、《再見愛人》中每一次圍坐在一起吃飯、飛行嘉賓談話花少每次導遊和嘉賓溝通的part都是一個閉合在所有嘉賓裡的社交場域它可以投射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日常面對的人際交往場合,從而觀眾能找到對映。
不難發現,節目組的熱度玩法已從“講故事”轉向“製造關係張力”,一切都服務於一種新的追綜心理:不是想看你多有才,而是想看你怎麼遊刃有餘處理人情世故。
綜藝已經慢慢演變成,它不需要你非得懂音樂、懂表演、懂剪輯,它只需要你懂人。
懂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懂什麼是邊界感,懂哪個瞬間是在操控,哪個表情是情緒失控。
綜藝造話題,觀眾為什麼愛升堂?
綜藝鏡頭的藝術,是故事的藝術,更是投射的藝術。尤其在這個社交高壓、情緒表達被禮貌繫結的時代,綜藝透過小窗提供了一個理想場景:別人社交翻車,我卻在裡面收穫快感。
觀眾看綜藝,圖的不就是滿足這點八卦欲審判欲嗎這審判背後藏著的是一種從明星高位到平視的權力轉換。
在那些看似drama的片段裡,藏著他們在現實中不敢表達、不被理解、說不出口的情緒共鳴。在圍觀別人的社交修羅場,其實是觀眾無意識在給自己的人際困境找一個出口。
因此真人秀之所以叫真人秀,就是依靠他們人設裂縫裡的那一絲真實才吸引人。
房琪人設的崩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說她負責,她就是心有責任感的好隊長。但要說她焦慮、給人壓力大,那她之前的人設就是假鬆弛。觀眾不是在看她是誰,而是在判斷,她更像我生活中哪個熟悉又不想深交的人。
從節目組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很清楚一件事。才藝和故事是基礎,情緒才是利器。當下的綜藝,“話題”已經先內容一步,貫穿著整個節目的議程設定。
唱跳再能打,也打不過被前隊友滅燈的尷尬場景。初舞臺再燃,也燃不過一個“組內氣氛緊繃”的熱搜話題。
所以綜藝劇本從來不是按部就班地一字一句寫好,而是在一個環節框架內給予藝人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要的就是即時性,是失控時刻,是最能夠引發觀眾審視的“活人感”,哪怕是負面。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在現代社會高壓的狀態下,大家不再喜歡受教育,而更多喜歡輸出自己的觀點。
由此可見,綜藝領域真正追內容的人永遠比不過“樂子人”。樂子人跟綜藝的輸出形式也是最契合的。他們可以用一張截圖、一個片段、幾句彈幕,點擊發送就能主導話題走向,而他們又是網路上最愛說話,最能夠帶來輿論效應的人
大量的樂子人扎堆後,爆款也就隨之產生了。
所以綜藝變成一門學問,不僅是節目組刻意迎合,更是觀眾主動參與。
在這個人人焦慮、人人裝鎮定的時代,綜藝成了情感的迴音壁。有人靠它發洩情緒,有人靠它代入共鳴,還有人純粹看個樂呵兒。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大家都在不知不覺中參與了這場全民X學大賞。
於是,圍觀變成了追綜新姿勢,樂子人成了熱度發動機。而X學,也順理成章成為這幾年綜藝節目最不費力卻最管用的出圈套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