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拉
“這個陣容可以5v5開黑了。”
“內娛第一款高奢綜藝出現了。”
“別吵了,奔跑吧播啥我看啥,這麼多年一集沒落。”
“今年撕不撕啊,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了。”
昨天,#奔跑吧13官宣#在熱搜榜一的位置掛了大半天。點開廣場,雖然節目還未開錄,但網友們的喊話已然收不住。一面是對新MC加入的期待與忐忑,另一面是對節目組能否玩出新花樣,“兄弟團”還能創造什麼化學反應的兩極爭議。
延續11年,這種“頂流”待遇的全民討論,成為《奔跑吧》每一季的必經之路。我們時常能看到有人預判綜N代“無效搞笑”“節目越來越難看”。但同時,《奔跑吧》每年穩定更新的同時熱度居高不下。
這種矛盾背後,本就折射著當下綜藝創作所面臨的命題:如何滿足“審美疲勞”的觀眾對綜藝的期待,創造國民級熱度?如何在變動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定位,立於不敗之地?又如何在娛樂性與人文表達中找到平衡,創造社會價值?
唯有做到這三點,一檔綜藝才可鑲上“國民”的冠冕,保持長遠、鮮活的生命力。從《奔跑吧》身上,我們或許能為綜藝行業找到一些思路。

一檔國民綜藝,要承擔觀眾怎樣的期待?
《奔跑吧》誕生於戶外真人秀蓬勃發展的電視時代,它的11年,也是中國的真人秀綜藝歷程的11年。這11年裡,綜藝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路綜藝不斷增加,綜藝節目的型別增多,綜N代與新IP每年更替上線幾百部,在這其中,能稱之為“國民綜藝”的節目卻越來越稀缺。
第一道門檻建立在內容之上。觀眾頻繁感嘆“綜藝不好看”的背後,實則是當下大量的綜藝未能跟上市場和觀眾審美的更新。
一方面,作為平臺的“安全牌”,好幾季內容用著雷同主題策劃的綜N代不在少數。有觀眾銳評:“一套情懷殺能殺三年,但我們早就不買賬了。”
《奔跑吧》節目組是業內更早認識到需要跟上觀眾需求的那一批。早在2019年總導演姚譯添接受娛樂資本論採訪時就表示“大家的文化水平和審美都在提高,對創作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他認為這恰恰是檢驗實力的絕佳機會,“不是因為市場、環境不好或者大眾收看習慣改變,內容就不行了。”

《奔跑吧》的忠實觀眾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節目組對於“主題”的推陳出新。在最初階段,觀眾對於戶外真人秀的認知仍然新鮮,停留在“藝人”用遊戲闖關的固定模式上,因此遊戲化、故事化的主題策劃更受歡迎。
然而,現在的觀眾對綜藝的認知不再停留於純“熱鬧”之上,越來越聚焦綜藝敘事的整體表達和當下性。因此,近幾年《奔跑吧》的主題則更強調社會性和互動性,節目視角更具國際視野,面貌更為年輕態。

在第5季中我們看到記錄改革開放的“雞毛換糖”和振奮人心的“保衛黃河”,第6季則有走向世界的聯合國主題,第7季則是“垃圾分類”“熬夜特輯”,去年收官的12季體驗了廣西非遺,也在匈牙利走過奧運時段。

另一方面,節目中“同質化”的內容環節、遊戲設計成為節目組省時省力的“捷徑”,卻是綜藝被詬病最頻繁的一點。“審美疲勞”勸退了求新求變的觀眾。
曾有綜藝導演告訴娛樂資本論,許多國產綜藝導演組會建立一個“遊戲庫”。“大家做不出新的策劃時,就從遊戲庫裡把前幾季、其他節目效果不錯的遊戲拎出來填進去,節目方案宛如複製貼上。”
《奔跑吧》的製作思路顯然不同,其內容策劃不但與市場上其他節目做出差異化,同時也在不斷自我迭代。橫向縱向都走出了獨一無二的路徑。
“撕名牌”是《奔跑吧》的標誌性專案。但怎麼撕出新意,怎麼將“撕名牌”之外的環節做得豐滿,既是導演組每一季都要考量的議題,又是觀眾最為期待的部分。在“茶馬古道篇”中全員八百心眼子的金葉子游戲成了智鬥名場面,各個MC掏出“厚黑學”,明爭暗奪的抓馬劇情讓小娛記憶深刻。第12季的《最強社團爭霸賽》,30秒極速切換的全新撕名牌攻守戰,創造了#跑男三年最猛撕名牌#的高位熱搜,討論熱度拉滿。

第二道門檻則在於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在短影片、直播等娛樂形態衝擊之下,綜藝如何自我更新,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擁有一席之地。這是當下所有綜藝創作者面臨的共性問題。
短影片吸引觀眾用的是“黃金5秒”定律。當下的綜藝卻動輒2小時起步,時間成本、無用內容讓觀眾望而卻步。但為了“保險”,很少有節目組捨得砍掉原本的內容架構,創新敘事方式,哪怕觀眾已失去耐心。
《奔跑吧13》恰好給出了一種解法——“輕裝上陣”。所謂“輕裝”是去除冗餘,丟掉以往的包袱,迴歸純粹以內容說話的標準,產出高質量作品。這體現的是《奔跑吧》團隊撥冗存精的能力。
在2小時以內的體量中,節目並未一味追求快節奏,而是在保證敘事完整性,表達密度合理的基礎上,做到笑點與深度齊飛,留下最優質的內容。

《奔跑吧·茶馬古道篇》就嘗試“慢綜藝”敘事,將競技節奏放緩,用鏡頭跟隨嘉賓徒步雲南秘境,探訪非遺傳承人。這種從“跑”到“走”的姿態轉變,恰是對觀眾需求的精準回應——當只圖“笑點”的綜藝內容難以打動短影片時代的觀眾,自然風光的療愈感與人文深度的沉浸感,反而成了稀缺品。《奔跑吧》就這樣用獨特的敘事,找回了觀眾的注意力。

《奔跑吧》為什麼還在跑?
然而,所謂“國民綜藝”,遠遠不只是成為收視、流量上的TOP。在引發全民追綜,覆蓋各圈層、年齡段受眾之外,它更需要承擔起全民認可的“文化符號”責任,既能引領文化潮流,又能回應時代情緒。

這當然是當下市場的創作趨勢,畢竟大家都想擁有“國民綜藝”的頭銜。但只有最後10分鐘的“昇華”,社會表達被固化為一種說教,讓年輕觀眾逆反的節目不在少數。所謂“貼近大眾”“宏大敘事”成為容易翻車的標籤。
《奔跑吧》卻在兼顧社會關照的同時,被年輕人追捧,在越來越切近現實共鳴的主題變遷下,收視率不降反增,屢屢用社會話題破圈。“從未翻車”的背後在於《奔跑吧》堅持在娛樂性和真實社會關懷中找到平衡。
一方面,《奔跑吧》關注著身邊的普羅大眾,用最接地氣的視角拆解著日常生活。以第7季第一期的“垃圾分類”特輯為例,編劇團隊從學習垃圾知識、到垃圾場勘察、確定城市垃圾分類的範圍再到策劃,做了長達兩個月的準備工作。

當期節目中,“兄弟團”兵分三路,從清潔直運、廚餘分揀、焚燒處理三個方面與專業團隊一起進行垃圾分類工作,還前往幼兒園與小朋友們共同學習相關知識。整個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同時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既能瞭解垃圾分類是什麼,也能認識到垃圾分類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在更為有情感共鳴,見證時代變遷的選題上,團隊選擇了更落地現實的敘事方式,傳遞普世的愛與溫暖,也傳遞著節目對於人性的關照。
在《奔跑吧8》中,“兄弟團”曾在“人生檔案館”策劃中抽取新身份,由此開啟一段模擬的人生旅程,他們要重新面對新的人生選擇題:高考、求職、結婚等。當人生被壓縮至這樣一場虛擬遊戲中,每個節點都意味著分岔路口。

在以“謠言與真相”為主題的節目中,節目組設計了一起考驗人性的“打頭事件”,為了找到真正的打人者,“兄弟團”和嘉賓們分為兩隊,根據不同的線索尋找真相。這個過程正對應了時下的社會現實,身處資訊紛雜的時代,任何一個碎片化的資訊都應該被仔細辨別。當螢幕上打出“有時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你以為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時,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鳴。

這兩期節目的主題,還押中了當年的兩道高考作文題。其一是浙江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座標”,其二來自北京市,主題是:當今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資訊……請以“一條資訊”為題寫一篇作文。這足以說明,其作為綜藝節目的影響力覆蓋面之廣,真正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見證著當下的社會情緒與大眾議題。
這樣的“高考押題”,在兼顧娛樂性,讓廣大年輕人能夠看進去的同時,也能理解其立意的深刻,怎麼不算一種“寓教於樂”呢?
而在人文關懷、社會共鳴之外,《奔跑吧》更是在用“主旋律”表達、國際視野升維著綜藝的傳播價值。在這個層面上,綜藝才真正迴歸了文化產品的本質,它記錄著國民的變化,也與世界一同向前。
無論是《奔跑吧5》對《黃河大合唱》的重新演繹,將愛國主義教育自然融入,還是《奔跑吧6》的“龍舟特輯”用傳統運動展現愛國情懷和人文內涵,《奔跑吧》的“主旋律”表達從不落俗,將家國情懷與普羅大眾的娛樂緊密聯絡在一起。

這兩年,節目也屢屢跑向國際,為觀眾開拓著國際視野,同時也帶去了文化交流的使命。《奔跑吧11》將收官階段的拍攝地定為東盟重要成員國泰國。“兄弟團”在泰國多處旅遊勝地之間輾轉,節目播出後,泰國國家旅遊局官微、曼谷總部、駐北京辦等官方矩陣也釋出了相關內容進行點贊。《奔跑吧12》選擇在匈牙利收官,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了一把匈牙利的異域景觀、歷史人文底蘊。

於是,當我們回到問題本身,《奔跑吧》何以被稱為“國民綜藝”?這檔“國民綜藝”又何以能長跑10餘年?此時答案已然清晰。它在陪伴一代代觀眾成長,成為每個人心中時代烙印的同時,也始終隨著時代在迭代、升維、跳出自身的舒適區,為綜藝市場給出自己的樣本,引領著新的文化潮流。
話題互動:
《奔跑吧》的哪個名場面讓你印象深刻?
玩梗帶貨、瘋狂上分,
這屆粉絲太強了!
點選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