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就可關注我
今天聊聊,我那正在美國上大四的兒子,前三年大學期間的成長吧。也給今年秋季剛上大一,或者家有讀高中的娃爸娃媽們,提前預習一下~
話說,為了更大範圍幫助陪讀父母們,2021年2月18日,我建立了微信公益群,記得當時群裡在討論一個話題,即來美后讓父母們深感不安的政治問題、高中階段同性戀和毒品等問題。
那時兒子正讀12年級,也即將走完申請季。於是我想邀請他,以「現役」美高學生的視角談談,沒想到他欣然同意啦。
2021年3月7日,他在小範圍內進行了人生第一次的分享,沒想到準備的內容沒分享完。3月20日,他又把沒聊完的話題繼續了一把。
從未聽過的夥伴,歡迎到
這兩個地方聽聽。他是一位生在北京,2歲舉家從朝陽區搬到海淀區,在海淀區完成了私立幼兒園、公立小學、公立初二上半學期,初二下半學期在紐約一所非頂級私立中學讀書,剛滿18歲的男生。


2021年暑假,他高中畢業。那時正值疫情,我們不能回國,於是,他做了四件事。
一是,他和娃爸租了輛U-HAUL車,爺倆把我們的家從租的公寓樓裡,搬到了紐約上州新買的House中,隨後他幫著我們採買了傢俱和家居用品。
二是,他一次性考過了紐約州駕照,且是家中考分最高的那位

三是,他和兩位高中好友,去夏威夷玩了幾天,算做畢業旅行。期間他生平第一次租車,第一次開手動擋車。回來和我們講旅行中的點滴中提到,一次他將車開到了一個地方,一邊是馬路,一邊是懸崖,那哥倆坐在皮卡的車斗中。當時我心想,兒子,及那倆男娃,命真大。
四是,他和娃爸帶著我,歷時一個多月,爺倆倒著開車,從紐約一路開到芝加哥,再到加州,然後折返回紐約。這是我們仨再一次的難忘之旅,就如兒子小學二年級,我和娃爸帶著他們同班6位媽媽和孩子(娃爸是唯一的男大人),一起去肯亞迪拜的探險之旅一樣難忘。
完成了這四件事後,我們開車送兒子去上大學,分手日就在2021年8月18日。當天,借龍應臺女士那句著名的話,我發了個朋友圈,及一段兒子離開的背影影片。


在過往的三年大學生涯中,他又做了哪些事情?
兒子大學申請時,當時的顧問和我們,怎麼勸兒子不要全部只申請
航空航天專業
。但那時的兒子只想這麼選擇,我和娃爸為了身心健康,只好放手。
但到了大一下半學期,他自己開始思考航空航天未來的就業前景,這份深度思考,讓他開始有些擔心。
在大一結束時,他決定攻讀UIUC(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工程學院僅開放給本學院且GPA達標學生的第二專業ILEE(Innovation, Leadership, Engineering & Entrepreneurship),一個類似小型MBA的本科學位。這樣,他大學畢業後,將拿到理科和文科雙學士學位。
前幾天我的一位多年鐵粉,她在美國讀的博士,現在美國大學教授研究生課程的老師,8月最後一個週末正好要去兒子所在的大學開學術會議。於是,她有了第一次和我兒子面對面交談的機會,之前她們互不相識。
透過她的反饋,我瞭解到兒子不僅反思到位了,而且還能和初次見面的成人,如此坦誠講出自己的認知,很是了不起


兒子在國內時,和我們夫妻倆、我父母住在一套海淀區學區的大房子裡,過著家裡4位大人圍著他一人轉的日子,那種舒服度,各位一定能腦補上。
2017年2月14日,我和兒子到紐約後,我倆住在租的小房子裡,沒車,我語言不好,他英文和美國本土孩子也差著十萬八千里。那日子的艱辛,唯有我們娘倆心知肚明。
幸好高中時,他有每週陪我坐地鐵去法拉盛中國超市背菜,及在家做飯的經歷。
大一,他和兩位白人男孩住在一間不能做飯的屋子中,伙食費和住宿費是四年中最貴的。
大二,他和三位白人男孩住在了一間四居室中,四個男孩為了省錢也為了吃得更健康,他們分工協作置辦了全套廚房用品,開始了各自做各自飯的日子。
經過測算,兒子每月讓我給他800美金,包括伙食費、書本費和零花錢。
大三,他換到一間兩居室中,室友是位學CS的黑人男生。兒子的做飯速度更快了,通常30~40分鐘能做好一頓葷素均有的正餐,每月我只需付700美金。
大四,他又換到一間四居室,室友為三位航空航天同專業的白人好友,目前他還沒發出漲錢通知。
大二、大三、大四的住宿費每月基本在750~850美金左右。
在大學,社交能力是個需重視的話題,因為這會決定孩子未來的職業生涯。
兒子一進大學,經過觀察,想透過進入兄弟會併成為主席,開啟社交網路。
於是,經過研究,他發現其中一個有百年曆史,且在UIUC校園中有自己一棟小樓的兄弟會,因疫情中斷,有重返UIUC校園的計劃。
當時,兒子的白人舍友,及同班同學都對他說:“你不行,算了吧?” 兒子心想,越說我不行,我就越能行。
結果,他真的競選上了這個有百年曆史的兄弟會中的首位華人主席,領導著一群老外“玩”了兩年多,直到大三第二學期,因課業繁重,無力再做,他主動提出了辭職。
那兩年多中,他要負責~打理上萬美元的資金;人員招募、分工和培訓;小樓的日常維護和管理;每學期的活動策劃、組織和運營等等。
我曾問過他,兄弟會的活動中是不是充斥著吸毒、喝酒和性騷擾等問題?他說他組織的活動中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他會帶人把那些人「扔出去」

我不知他在大學養成的每日健身習慣,目前把自己練成這樣,是不是和這段經歷有關。
去年秋天,26歲的侄子婚禮前,我曾問侄子~你倆是如何對上
的。
侄子說的兩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一是他倆交往這麼久,沒吵過架,沒紅過臉;二是他倆情緒價值都線上,即在對方情緒不好時,另一方能穩穩地接住。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情緒價值這四個字。
而兒子,一上大學,就遇到了初戀,對方為一位白人女生,那時我和娃爸都為他捏著一把汗。交往中,女生父母來學校看過兒子好幾次,一起吃飯聊天。
9個月後,他們分手了。隨後的那個假期,即2022年暑假,我和娃爸正在國內陪著病重的母親,兒子因為疫情回不了國,就在美國開始了第一次的實習生涯。
他一個人度過了那個艱難時刻,並在暑假7月再次迎來了更沉重的訊息,即最愛他的姥姥去世了。
姥姥,在他心中,是隔著我的肚皮就開始照料他,一路陪他長大,給他做好吃的,對他從不發脾氣,世上最愛他的親人。
他和姥姥的最後一面永遠定格在2019年8月20日,這張照片是他和姥姥一生的最後一張遊玩合照。

我老媽去世後,他一個人,在那個我們今年上半年已賣掉的House中錄了一段影片,我放在了母親的追悼會中播出,讓老媽躺在花圈中聽到了他的聲音。
兒子堅持要看追悼會全程,於是,我請表妹拿著手機,帶著他線上參加了追悼會全程。
那時的我,根本無暇顧及兒子的感受和處境。記得,兒子在我老媽離世當天一小時內,特意給他爸爸打電話,單獨囑咐他老爸,要時時刻刻照顧好我。
現在寫到這裡,我心裡突然有點內疚,因為我發現那個時刻,他一個19歲的男生,得需要多大勇氣,才能在空無一人的House中,一個人堅持線上看完追悼會全程,一個人面對最愛的姥姥遠離這個讓她愛過、笑過、哭過、苦過的世界。
兒子還獨自面對了2021年春節姥姥給的壓歲錢,年中收到時,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及2021年5月,姥姥發出的真心祝賀他考上大學的禮物,直到2022年7月,姥姥去世前也未能收到的情況。這,也是我老媽一生的遺憾。
但我想,或許就是這樣的經歷,讓他的第二份感情,現在還在美好地繼續著。從他初戀開始,我就對他說,愛一個人意味的不是索取,而是真心付出;兩人出現問題時,多想自己哪裡錯了,不要抱怨對方。
他第二任女友,是位猶太女孩。女孩爸爸也是UIUC工程學院畢業的,媽媽是在美國大學做老師的英國移民。一家人對兒子都很好,他們定期會去學校看兩個孩子,請他們吃飯聊天,女孩爸爸還幫著兒子分析過今年暑假的實習工作,兩個孩子也會定期回芝加哥女孩家和他們的親朋好友聚會。
女孩廚藝水平很高,兩人在校期間,都是自己燒飯吃。兒子去年過生日時,女孩還特意包了餃子給兒子,要知道這是她第一次做餃子。
不管未來如何,祝福他們,真心相待,享受當下就好:)
兒子看後,給我回了
資訊,讓我內心充滿力量。


兒子上大學這三年,我和娃爸幹了啥,才能隔空支援到兒子。
娃爸繼續在社群大學學著《心理學》專業。前兩年因陪我回國照料母親,他的學業進度受到了些影響。不過,到現在,他只剩三門就能畢業啦。
除英文外,他去年秋天開始,跟著國內一眾老友推薦的厚朴中醫學院,開始系統學習中醫,入門課程為期兩年,這也算圓了他多年的一個夢想。
不能光花錢,不賺錢養家呀。於是,在多年持續探索中,去年底,娃爸加入了紐約好友一起創業之路。娃爸對好友的誠摯邀請,一直心懷感恩,並已全情投入。
目前他們兄弟仨,聯合國內外的各種資源,已在美國亞馬遜成功開啟了第二家專業店,繼續做自有品牌的自創產品。
除了學習工作,日子也得好好過。
娃爸自來美國後,承擔了不少家務活,比如60%左右的燒飯事務,100%的蔬菜種植、房屋修補、信件處理、開車外出等等。
這是他今年在長島新家首次種植就成功的
,當然也有不成功的

而我,花了兩年多時間,透過上課看書,仔細觀察,深度思考,最終自我療愈了疫情期間兩次回國的經歷,及母親離世帶來的70%的內心創傷。
那30%的內心創傷,就讓我帶著ta一起砥礪前行吧

所以,2024年,我願以【看見】平臺,重啟每週公益分享模式。
雖然三年大學期間,每年我們和兒子面對面的時間不到一個月,甚至更少。但透過電話,兒子能強烈感受到,我們在繼續看見他,接納他,支援他、愛護他。
同時,他也從我倆的不斷成長中獲得了力量,並看到了北京人在紐約,甚至全美區域,如何持續「瞎折騰」

好了,囉嗦了這麼多,希望各位能從我兒子、我們夫婦倆的狀態,給您育兒之路一點啟發,一點思考。
祝好


往期精選回看
親身經歷兒子大學申請而獲得的一些淺見
的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自取:)

想和我聯結,請新增我微信

我會邀請您和其他夥伴一起參加,每週線上 線下的公益分享活動。讓我們看見彼此!看見真相!看見本質!看見未來!看見美好!




如果您想自我學習成長,歡迎觀看我的影片號資訊~

您也可以在喜馬拉雅平臺收聽【樂媽聊陪讀】頻道中多張專輯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