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有留言福利
不要錯過哦!
人生到底有多艱難?
我在電影《小小的我》裡看到了最具象化的呈現。
男主是一個20歲的腦癱男孩,名叫劉春和。
他的身體是扭曲的,走路顫顫巍巍,總是歪著腦袋。但他很愛看書,成績也不錯,高考成績高出本科線八十多分。他的夢想是進師範大學讀書,成為一名老師。

(《小小的我》劇照)
劉春和最愛的人是姥姥,最討厭的人是媽媽。
劉春和覺得最愛他的人是姥姥,最討厭他的人是媽媽。
走進電影院之前,扮演媽媽的演員蔣勤勤說,自己也不喜歡片中媽媽的行為,她希望這個媽媽對劉春和再溫柔一點。
所以,我是抱著批判“媽媽自私”的心理準備觀影的。但看完電影,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批評這個媽媽的“冷漠”或“殘酷”。
我只想到了一句話,“眾生皆苦”。
劉春和生來就是腦癱,只能拖著一副殘疾的軀體艱難度日,是一種苦。
但媽媽自小和母親分離,又要花費20年的時間和精力照顧腦癱兒子,還要日日承受愧疚和恐懼,又何嘗不是一種苦。

(《小小的我》劇照)
生活的苦難,命運的無常,就擺在那裡。沒有誰是惡人,只是大家都缺了一點兒好運氣,只能被迫承受苦難。
媽媽的行為,與其說是冷漠,不如說是麻木和絕望。
她不愛劉春和嗎?
在電影裡我看到很多細節。
她每天按時按點給孩子做飯,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安排孩子康復治療,還要操心孩子的學習進度……
如果不愛,又怎麼能做到事無鉅細,又怎麼能堅持二十年之久。
反之,讓劉春和感到親近的姥姥,卻有些神經大條,看起來相當不靠譜:帶他喝酒喝到醉,讓手部殘疾的他打鼓,教他學習撒謊……

(《小小的我》劇照)
但就是這樣,劉春和對姥姥滿心親近,對媽媽卻只想逃離,甚至曾絕望到自殺。
這兩份愛,差在哪裡?
我找到了幾個細節。
劉春和從小到大一直堅持的夢想就是做老師。他的計劃是,先考上師範大學,再去學校當老師。
他報考了自己心儀的學校,滿心歡喜等待錄取通知書。
對於這件事,媽媽一直都堅決反對。她要求劉春和復讀並報考一所本市的學校,理由是:
“人家正常人都要不過來呢,怎麼會要你這樣的?”
“你這個樣子,怎麼可能會有地方讓你當老師啊?”
發現勸不動兒子後,媽媽一氣之下說:“你要是上師範,自己賺錢交學費!”

(《小小的我》劇照)
媽媽說的不對嗎?!
當然不是,很現實。
劉春和之前面試過一家教培機構。試講那天,聽課的小學生有的笑話他,有的好奇他,有的捉弄他……儘管他講課很好,但機構負責人依舊沒錄用。
但姥姥的反應,與媽媽截然不同。
看到孫子被機構拒絕,姥姥一口咬定“對方沒眼光,肯定要倒閉”,再一個勁兒地強調他上課有多優秀,孩子有多喜歡。
姥姥還悄悄地說:“這段時間我的基金漲得還挺好,不虧本的時候就賣了給你交學費。”
她就是這樣無條件地肯定劉春和,時刻與他站在一起對抗外界的困難。
媽媽看到的是社會現實的一面,她害怕孩子會受傷害,她也不相信兒子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
媽媽的愛,是帶著恐懼、怯弱和逃避的愛。二十多年的照顧,磨滅了她對生活的熱情,也磨碎了她對孩子的愛。
她從不給劉春和過生日,也不給劉春和辦理殘疾證,因為她不想回憶也不想承認孩子是腦癱的事實。她也不想讓劉春和跑得太遠,做什麼工作,談什麼戀愛,只想讓他安安穩穩地在自己周圍待著就好。
供著兒子吃喝拉撒,就是她的想法。
但姥姥看到的是孩子的內心,她知道劉春和走出家門就會面對各種目光,但她更願意做孩子前行的陪伴者、鼓勵者。
她會聚集老年合唱團的朋友一起給劉春和過生日,給他喝啤酒,帶他去公園,讓他學習打鼓。看見劉春和喜歡上一個女孩,她欣然接受甚至有些期待。聽到劉春和想學車,她就在駕校一直陪著,哪怕是暈車想吐也沒說一句掃興的話。

(《小小的我》劇照)
片中有一幕。
早上起來,媽媽特意看了天氣預報,規定劉春和可以穿什麼衣服。
姥姥看著衣服,吐槽了一句:
“你今年多大?”
劉春和說:“二十歲。”
姥姥又說:“你今年二十歲,我還以為你兩歲呢!”
媽媽和姥姥的最大區別是。媽媽一直以照顧兩歲孩童的心態在照顧劉春和,而姥姥卻用和二十歲年輕人相處的心態陪伴著劉春和。
前者是拒絕接受孩子成長,後者則接納了孩子的成長。
如果劉春和是一個封閉的、逃避的人,那他可能會接受母親的照顧。但他恰恰是一個不認命、敢反抗的人。
“劉春和是腦癱,不是傻子!”姥姥多次強調過這句話,這也是劉春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
他一直在努力地向公眾證明自己。
他高考分數能高出一本線80多分,他能一步步教老人學習用手機,他能在短時間裡學會打鼓,都是證明。
但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他應聘咖啡館服務員,店長為了驗證他是否有行動能力和記憶能力,就讓他走兩步並報菜名。
劉春和就一點點地往前走,哪怕店長說可以停了,他還是繼續往前走。他就是想證明自己,能走路,能幹活。
走到盡頭的時候,他鼓起勇氣開始大聲地報菜名,一口氣說了十幾種菜名。最後他走到店長面前說:
“我是個記性很好的普通人。”
這次證明,讓他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小小的我》劇照)
劉春和勝利了,但我覺得格外辛酸。尤其是想到,他要在眾人注視下一點點挪動,要在驚詫的目光中高聲報菜名時,就更覺得悲涼。
可劉春和的內心實在是太強大了,他有更大的野心,他想要證明自己不是個傻子,也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有家人、有工作、有收入、有朋友、有愛好、有愛人的普通人。
他對姥姥說:
“這不僅是工作和賺錢,還是尊嚴。”
他不願像媽媽一樣逃避,他願意用暫時的屈服來換取人格和經濟上的獨立。他接受了腦癱患者會經歷更多社會困難的事實,他也接受了自己可能會被利用、被歧視的事實。
他的勇敢,卻一直被媽媽視而不見。
懷了二胎後,媽媽一直不敢告訴劉春和。直到孩子出生,劉春和才突然得知自己有了一個妹妹。那是一個健康漂亮的女嬰。
劉春和小心翼翼地觀察著,聽到妹妹哭鬧就想抱起來安慰一下。這時媽媽突然衝出來推開了他,立即把妹妹抱進懷裡。
劉春和在那一刻更加確認,自己是不受媽媽歡迎的孩子。
妹妹的出生、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戀情和工作上的摩擦,讓劉春和喪失了生的慾望。
他坐在餐桌前,一個接一個地把自己親手做的糖塞進嘴巴里,直到把整個口腔、氣管都死死地堵住。
窒息的痛苦讓他本能地想要掏出那些糖果,但求死的決心又讓他死死地閉上了嘴巴。
他佝僂著躺在地上不停地抽搐,希望用自己的“死”換得媽媽的新生、爸爸的新生、姥姥的新生和自己的新生。
但幸虧姥姥一直在身邊,及時把他送進了醫院,搶回了一條命。
他醒來時,氣管被切開不能說話,轉頭看見淚流滿面的媽媽。媽媽不停地解釋自己那天的“推”不是嫌棄而是太焦慮,解釋自己當初生劉春和時經歷了什麼,解釋自己這麼多年活得有多痛苦,不停地說“對不起”。
母子多年的心結,在痛苦和沉默中釋懷。劉春和再度找回了求生意志。

(《小小的我》劇照)
他收到了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拿到了駕照,他放下了心愛的姑娘。他開始成為那個給親人愛和關懷的人。
順利進入大學後,劉春和開著車帶姥姥來到郊外。
他對姥姥說:
他鼓勵姥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要再把所有心思放在照顧家人上了。
他說:
看到這一幕,我長舒了一口氣。為媽媽、姥姥、劉春和能在壓抑的生活中獲得一點兒輕鬆,而感到由衷的喜悅。
而作為一個正常孩子的父親,我更大的感受是:
愛孩子,一定要用對方法,要讓孩子自己感受到、確認到。
除了吃喝拉撒,更要關注孩子的所思所想,關心孩子的痛苦與喜悅,理解孩子的複雜與多變。
童年、青春期、青年……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各自的艱難與不易,珍惜這一世相遇的緣分。
重
預
預約直播,評論區隨便聊聊,隨機抽第6名、第16名、第26名送出精緻書架。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