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久前,人體工學椅頭部品牌西昊突然在各大電商平臺甩出一張“戰書”:消費者同時購買西昊C100/C300與競品同價位產品,若對比後選擇其中一款退貨,西昊全額承擔運費。

這場名為“真工學,儘管比”的活動,直接將行業潛規則撕開一道口子——當同行還在比拼“30天免費試用”“百城上門安裝”時,西昊用“運費全包”的硬核玩法,將競爭拉回產品力本位。
背後的潛臺詞赤裸直白:人體工學椅的好壞,不該由營銷話術定義,而該交給使用者親身實測。這場看似“賠錢賺吆喝”的豪賭,實則暗藏商業博弈的經典邏輯——敢讓使用者“貨比貨”的品牌,往往早把勝負寫進基因裡。

商業啟示錄:真金從不怕火煉
商業史上,主動挑起“對比”的品牌,從來都是顛覆者。
如果有關注今年美國超級碗的現場,一定會記得成為焦點的百事可樂。在一則廣告中,百事巧妙地將鏡頭聚焦在一臺看起來彷彿來自50年前的老電視機上,放映了 50 年前百事挑戰的情景:矇眼品嚐的消費者在盲測後露出驚喜表情,最終選擇百事可樂。
在當時,百事可樂發起“Pepsi Challenge”,邀請消費者盲測兩款可樂,結果顯示57%的參與者更偏愛百事的甜度,可口可樂被迫在1985年推出“New Coke”,卻因消費者抗議而不得不恢復經典配方,但本佔據統治地位的飲料市場,也被百事可樂撕開了一道口子。
而在今天,百事挑戰 2.0 的目的很明確,藉助 1.0 的成功經驗,在無糖市場向可口可樂發起挑戰,搶奪市場。
回到國內視野,農夫山泉在當下的市場第一,並不是一帆風順。2000年左右,其發起的是關於純淨水的“水戰”,透過用實驗資料和廣告投放,向大眾傳遞“天然水”富含礦物質的優勢。而在2006年,針對新上位的另一品牌,其又發起pH酸鹼性測試,命員工走街串巷免費派發pH試紙,測試礦物質水中的pH值,旨在向大眾科普作為弱鹼性水的農夫山泉產品,更符合需要維持弱鹼狀態的人體,憑藉這招酸鹼度測試,他們成功輸出“農夫山泉水利於人體健康”的觀念。
其深層意義在於,產品的優勢與概念,能被可驗證實驗資料放大,從而引發消費者認知的鏈式反應。也直接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使得天然水至今仍是市場上的主流選擇。
類似的例子在各個行業屢見不鮮,2014年6月,特斯拉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向所有競爭對手開放專利,允許他們使用特斯拉的電池和充電技術。表面上是向競爭對手“遞刀”,成就了國內造車新勢力的真正狂歡,實則以技術共享倒逼全球電動車產業鏈加速成熟——這一策略直接推動寧德時代、LG化學等電池廠商的崛起,為新能源車對壘燃油車摁下了加速鍵。
而這一過程中,佔據先發優勢的特斯拉,始終站在高位。
西昊的“真工學,儘管比”本質上也是這樣一次行業格局的挑戰。這類“陽謀”的共同邏輯在於:當行業陷入同質化內卷時,用極端方式暴露對手短板,倒逼市場優勝劣汰。
不同的是,這一次戰場不在廣告投放,而是直接交給消費者去做最終裁決。在人體工學椅市場,長期以來消費者對產品的判斷往往受到品牌溢價和營銷宣傳的影響,而西昊的做法是將選擇權完全交給使用者,讓他們用實際體驗去檢驗產品的優劣。這不僅是一種對自身產品的高度自信,也是一種倒逼行業迴歸產品本位的策略。

人體工學椅:一個被低估的“技術修羅場”
人體工學椅賽道看似小眾,實則是中國製造升級的微觀樣本。
十幾年前,人體工學椅在國內剛剛興起。在行業發展初期,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依賴貼牌代工、以網紅營銷取勝的品牌,一把普通的辦公椅只需加上“人體工學”標籤,就可以溢價數倍,動輒數千。
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西昊牽頭制定《人體工程學辦公椅技術白皮書》,該檔案首次將“動態支撐”“坐姿代謝率”等醫學概念引入產品標準,並且用CNAS實驗室的脊柱壓力測試資料取代主觀的“舒適性描述”。
標準化和實驗資料,取代了過去依賴主觀宣傳的市場模式。從那之後,西昊不斷加碼技術創新,推出“太空底盤”“6D扶手”等核心技術,進一步細化座椅的可調節性,將座椅拆解為137個可調部件,遠超行業普遍的數十個。

一場人體工學椅的技術軍備競賽,正在重塑行業格局。當傳統廠商還在比拼海綿密度時,西昊已建成行業TOP級的技術研發中心,自建了千平級的實驗室檢測中心,年研發投入上佔比營業額高達15%,與消費電子頭部企業持平。
這場技術突圍的本質,是中國製造從“成本優勢”向“體驗溢價”的躍遷,也是是行業從草莽到規範的縮影:2011年從代工廠轉型自主品牌,2019年成立工學研究院,2023年拿下德國紅點獎、SGS認證,硬生生把“椅子”做成了“精密儀器”。比如其在2024年推出的T6智慧椅產品,實現功能從基礎的“坐”轉向按摩、健康檢測等更為深入的渠道,跨步健康管理賽道。
當競品還在卷價格、拼代言時,西昊的技術護城河越挖越深。

西昊們的野望:不做網紅,做行業“清道夫”
商業史反覆驗證:敢用技術挑釁行業的品牌,最終都改寫了遊戲規則。
農夫山泉透過一場場“水戰”,改變了整個飲用水行業;特斯拉透過開放專利,重塑了電動車行業;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相互較量,使得飲料行業的市場格局不斷演變。這些案例揭示的真理是——行業清道夫的終極武器,永遠是技術標準的話語權。
西昊的策略也是如此,它並不滿足於成為一個短期爆紅的品牌,而是希望透過技術驅動,重新定義人體工學椅行業。

“運費賭局”正是標準戰爭的序曲。更深遠的影響在於,當消費者拿著西昊產品對比競品時,實際上是在用行業最高標準進行市場教育,同步推動著消費者重新認知人體工學椅的價值,同時也在倒逼競品加大研發投入。如果行業內的其他品牌無法跟進這一趨勢,最終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這種降維打擊,比任何廣告投放都更具穿透力。
可以看到的是,未來十年,人體工學椅賽道或將復刻手機行業的格局:技術派通吃中高階市場,營銷黨退守下沉地帶。而作為技術實力派的西昊,顯然牢牢掌握著主動權,以默默積累的技術壁壘,穩步向前。
但西昊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它的最終目標可能不僅僅是賣椅子,而是構建一個圍繞“坐姿健康”的智慧生態。
從過去幾年西昊在智慧座椅領域的佈局可以看出,它正在嘗試透過資料分析使用者的坐姿習慣,提供個性化健康建議。如果這一趨勢延續下去,西昊或許會從一家傢俱製造企業,轉型為一家健康賽道的技術實力派公司。
就像蘋果從賣手機拓展到健康管理一樣,西昊正在試圖將人體工學椅變成健康管理的入口,而這場變革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深遠。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