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看了七部新片,還碼了一期《劇TOP》節目,哥要熄滅了…..後春節檔仍沒有任何一部新片票房破億,目前看來整個三月都夠嗆。
七部打包簡單說說觀感,您買票時做個參考。
《初步舉證》

這部的女權輸出力度可比《好東西》猛太多,用一個性侵的故事向父權社會全面開火,豆瓣9.5分,朱迪•科默貢獻了驚世演出,她此前最著名的角色應該是《殺死伊芙》裡的小變態。

這其實是個舞臺劇實錄,完全徹底的獨角戲,科默一人換衣服擺道具,六萬字的劇本揮灑自如,愣是沒打一個磕巴,畢竟生於莎翁故里,你永遠可以相信英國演員的舞臺功力。
但你要是不習慣在影院看戲劇錄影,那可能會看不下去,我那場共三個觀眾,半小時後走了倆,嘴裡還嘟嘟囔囔估計是沒認真看簡介。
內地票房突破2000萬,對於舞臺劇這種受眾極窄的形式,已經非常可觀,去年同型別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共才200多萬。
《廚房》

你看海報上寫的宣傳語:“開啟影迷盛宴”,定位很清晰。
我非常喜歡,傑作,主題聚焦移民困境沒什麼新鮮,但切入角度有意思,絕大部分劇情發生在紐約一家餐館的後廚,這裡有白人、黑人、拉丁等族裔,主線是某天餐館財務發現丟了800美元,在調查過程中浮現出階層眾生相。

這位名叫阿隆索·帕拉西奧斯的導演確實有東西,墨西哥三傑後繼有人,把黑白片拍得如此澎湃,其中有段約五分鐘的移動長鏡頭,刻畫飯點兒高峰期的雞飛狗跳,幾十人排程得紋絲不亂,再加上精巧的音效,技炫得讓人無話可說。
小小後廚對映著這正在崩壞的世界,片中有句臺詞:美國不是一個國家,身處其中的人們越來越沒有共同體意識,美國只是個生意。
片尾男主的恐怖片打光,預示著革命終將到來,美國太年輕,連一次歷史週期率還沒經歷過,哪天要真分裂了其實不奇怪,我們老祖宗打了多少架流了多少血,才捶打出堅實的共同體意識,美國人大概也得補上這一刻。

好歸好,但現在已沒排片了,好在早已有資源,影迷們去找來看吧。
《還有明天》

也是部黑白片,2023年義大利本土票房冠軍,由寶拉·柯特萊西自編自導自演,又美又有才。

各方面都很成熟的作品,表演尤其出色,故事場景在戰後羅馬城,中年女性迪莉婭拖著一大家子艱難生活,丈夫是家暴狂,女兒不理解她,兩個未成年兒子一個比一個粗俗討厭,重病的公公是個老牌混蛋。

40年代女性地位可想而知,迪莉婭受盡凌辱,生命中也就只有閨蜜瑪麗娜和修車工尼諾能讓她感受一絲陽光,兩個女人在畫下抽菸的鏡頭特別美。

片尾有一個大反轉,一下子拔升了整部電影的格局,女兒在人群中的笑催人淚下,具體就不劇透了。

但是,我個人不喜歡這部電影。
大量女主遭虐待的鏡頭讓人生理不適,上來第一個鏡頭我就開始難受了,導演用幽默荒誕風處理家暴,比如把它當作一場圓舞曲,道理我都懂,但我仍覺得渾身難受,屬於那種我不想再重溫的傑作。
《編號17》

《寄生蟲》後奉俊昊的又一部院線長片,本來計劃去年上映,可碰上好萊塢工會罷工,再加上糾結於結尾處理,拖了整整一年。
改編自愛德華·艾希頓2022年的科幻小說《米奇7號》,電影裡讓男主米奇多死了10次,這個改動主要是為了喜劇效果,但無形中也降低了主題嚴肅性。

地球上的廢柴米奇被朋友坑欠了一屁股債,只能籤星際賣身契,到殖民星球當“消耗體”,也就是人肉乾電池,去執行許多危險工作,比如核輻射環境修裝置、當病毒免疫小白鼠等,他的記憶可以累積,肉體一旦掛了便重新列印個新的。
原著是邏輯比較嚴密的硬科幻,比如會考慮到再造人體有巨大資源消耗,電影基本省略,前半部可以當沙雕喜劇看。
一次執行任務中米奇17號死裡逃生,但基地卻以為他已死,便立刻打了個18號,兩個米奇床頭相見尷尬且沒有禮貌,故事由此展開。
片中沒怎麼鋪墊17和18的性格為什麼差異巨大(前面十幾個幾乎沒差異),可能是列印時員工碰掉一根導線從而導致變異,一肉身兩性格給了羅伯特•帕丁森很大表現空間,他也確實演得不錯。

製作精良合格的型別片,但如果以奉俊昊的標準,那是相當平庸,哎都2025年了還在諷刺川普,換個人吧come on,怎麼也該輪到萬斯了!!
克隆人身份焦慮、極權隱喻、集體癲狂…..類似主題優秀前做比比皆是,奉俊昊也沒聊出什麼新東西,娛樂性上我甚至覺得不如《玉子》,票房不出意料撲了,內地首週末剛過1000萬。
奉俊昊擁抱好萊塢後的幾部都不太行,一味去迎合所謂國際話題,離開韓國文化母體就跟丟魂兒一樣,剛出道窮得叮噹響拍出《殺人回憶》這種影史經典,現在要啥有啥卻泯然眾人,資源太多往往是種詛咒。
《平原上的火焰》

偏文藝向犯罪片,2020年便拍完了,所以劉昊然和周冬雨請自動腦補減5歲。
改編自雙雪濤的小說《平原上的摩西》,摩西因為有宗教意味成了“火焰”,這個改動還算切題,摩西反而會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怎麼說呢,以導演張驥的首作來說,片子拍得不算差,尤其年代感還原很對味,我特意盯著角色的著裝看,是用心考據設計過的,色調也是九十年代老工業區的味道。

陣容中有很多參與過《漫長的季節》,同樣的犯罪主題,電影差在哪兒呢?
主要在於不像劇集那樣,可以從容鋪墊人物性格,比如袁弘扮演的警察,他的壓力與崩潰是造成悲劇的直接導火索,否則也不會一言不合便掏槍,但電影中鋪墊比較薄弱,以至於觀眾沒有理順情緒高潮就來了。
在留白餘韻與清晰脈絡之間,有個微妙平衡點,導演沒有抓得太穩。
周冬雨演得相當出色,殺人後的那一兩分鐘內精準有力,厲害啊,相比之下劉昊然偏弱,臺詞始終是個大問題,他一張嘴我就出戲。

也是生不逢時,如果21年能順利上映還圖個新鮮,現在東北文藝復興風潮颳了三年多,觀眾有些倦了,票房不會太好。
《想飛的女孩》

《嘉年華》導演文晏時隔七年的新作,仍然與文淇合作。天才少女文淇14歲成名,其實比劉浩存還小三歲,不過天生氣質決定劉浩存演妹妹更合適。
兩張靈性養眼的大銀幕面孔,勉強拖著個說服力薄弱的劇本,雖然入選柏林主競賽,可品質一言難盡,說文藝吧,卻經常冒出些抓馬奇情的元素,比如以耿樂為首的三人棒槌小組,除了貢獻幾個不太好笑的梗,他們到底是來幹嘛的,完全敗筆。

在文藝和型別化間左右跳,既要還要總體看下來就比較割裂,閃回剪輯邏輯能看明白,但很多地方會覺得:有必要這麼敘事嗎?
文淇設定為動作替身演員,裝束眼神很像聶隱娘,我理解導演想把她塑造成現代生活裡披荊斬棘的“俠女”,結尾跳城牆那下驚奇感足夠,但這種荒誕並未強到支撐起一種自洽風格。

吸毒、未婚先孕、職場霸凌…..元素倒很豐富,但卻沒有整合起來,故事講得不吸引人,就算兩個主角表現不錯(尤其劉浩存),也沒法拯救薄弱的劇本。
《天堂旅行團》

這是媳婦點名要看,說不想看苦大仇深社會反思,海報看上去應該比較鬆快。
看到張嘉佳小說改編我心裡一哆嗦,又要滿屏懟金句了,沒想到預期低反而覺得還行,某些橋段是煽情刻板了些,好在角色選得準,尤其楊恩又小朋友太太太可愛了,來張萌圖。

據說這次改編張嘉佳老師沒怎麼插手,還好還好

排雷報告完畢,月底還有一部巧克力版《白雪公主》,看完去錄嘮嗑再詳細聊。
收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