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就是不能跳過“製造業”單靠服務業帶飛經濟?

文 | 南亞研究通訊
編者按
印度經濟發展長期存在“兩大路線”之爭,一是堅持走“高技能服務業”導向的跨工業化發展路線,其邏輯基礎是發揮印度英語人口優勢,同時正視印度缺乏成為“製造業出口大國”內外條件的基本事實。另一條則是莫迪及其領導的印人黨自2014年上臺以來始終堅持的傳統經濟轉型路線,透過推進製造業發展,實現工業化,進而走出印度長期以來面臨的“無就業增長”困境。作者雖然認可服務業對於經濟增長的突出貢獻,但指出,印度需要製造業為大量青年勞動力提供就業。同時,由於全球地緣政治變化,製造業能力正成為國家競爭力、影響力和國家安全的關鍵組成部分,印度需要實現產業自主以維護獨立自主。此外,印度的脫碳目標為製造業升級提供動機和需求。因此,工業製造業發展無疑是印度調不開的必修課。文章建議,印度需加大在清潔能源和高階製造投資,同時最佳化產業政策,推動跨部門協調與合作,確保公共投資集中在教育、醫療和職業培訓等領域。南亞研究通訊特編譯此文,供讀者批判參考。
一輛電動滑板車製造工廠。圖源:維基媒體共享評論
在印度2024年上半年結束的人民院選舉中,印度人民黨(BJP)未能延續其單一黨派的多數席位。一些分析人士將印人黨的失利主要歸咎於經濟問題,特別是高失業率。因此,對新政府(指莫迪政府)而言,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率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一問題也引發了“印度應採納何種發展模式以促進就業增長”的廣泛討論。一些專家建議,印度經濟發展應依靠高技能服務業,以適應全球經濟趨勢;而另一些專家則提倡以製造業為引擎的傳統增長模式。考慮到印度的地緣政治目標和脫碳需求,政府為此需要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力度。
高技能服務業還是低技能製造業?
儘管近年來印度總體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高失業率仍是阻止印度人口紅利充分釋放的重要制約因素。各項估計顯示,未來十年印度每年需創造約1200萬至1600萬個就業崗位,以吸納新增勞動力。目前,農業僅貢獻印度GDP的16%,但仍吸納了超40%的勞動力,充分反映出印度農業的低生產率。因此,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亟需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在他們的新書《打破模式:重新構想印度的經濟未來》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和羅希特·蘭巴(Rohit Lamba)指出,在當今時代,低技能製造業並不是印度邁向高收入國家的最佳路徑。根據拉詹和蘭巴的觀點,服務業一向吸納更多離開農業的人口,而製造業就業份額一直保持穩定。他們認為,在當前背景下,由於印度勞動力成本相較於孟加拉國或越南更高,印度企業將難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或實現理想的利潤率。此外,即便印度成功擴大了製造業規模,面對全球範圍內日益加劇的保護主義傾向,印度也不太可能成為另一個類似中國的出口大國。因此,拉詹和蘭巴主張,以高技能服務業為主導的出口模式將更適合印度的發展。他們建議印度政府充分利用印度龐大的英語人口這一競爭優勢,加大對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資力度。
儘管這一邏輯成立,但基於服務出口的增長模式可能無法為印度龐大的、相對缺乏技能的勞動力創造足夠就業機會,這類勞動力往往缺少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2023年,服務出口僅佔全球貿易的25%。另一方面,隨著發展中國家購買力的提升,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幾年對製成品的需求將會有所增長,這為印度進入新興市場提供良好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無法避免投資製造業。
除上述因素外,還有兩個關鍵因素促使印度必須發展製造業: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以及迫切的脫碳需求。這些相互交織的因素使印度迫切而清醒地意識到:打造強大的國內製造業對於其邁向發達經濟體和實現大國目標至關重要。
二、製造業的戰略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是其軍事力量的關鍵決定因素。所有新興大國都需要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因為生產消費品的工廠也可以轉而生產武器。考慮到印中與印巴存在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以及在戰時避免過度依賴外部夥伴的必要性,印度不能忽視自身製造業的發展。
製造業對於一個國家的整體戰略地位和影響力同樣至關重要。隨著經濟制裁、出口禁令等措施加劇經貿網路武器化趨勢,各國已無法滿足於僅僅提升常備軍的軍事實力。它們還必須增強整體工業能力,包括基礎設施、能源供應、自然資源和金融系統。西方國家正是意識到國內製造業能力與國家安全利益之間的緊密聯絡,進而推動與中國脫鉤的戰略目標。西方深知關鍵商品的生產不能依賴於戰略競爭對手。印度同樣需要意識到這一點,並致力於增強其國內工業能力。
位於哈里亞納邦(Haryana)的一家制造工廠。圖源:Flickr.
這並不是說印度應完全與中國等地緣政治競爭對手脫鉤。相反,印度應與它們保持接觸,以增強自身實力。印度最近放寬對中國熟練技術人員的簽證限制,以協助製造業企業安裝中國裝置。這一舉措是利用中國技術專長推動印度自身發展的可喜一步。同樣,印度需要透過合資企業鼓勵中國投資流入,並確保這些投資能夠有效提升印度國內(製造業)的能力。正如評論員米希爾·夏爾馬(Mihir Sharma)所言:“從長遠視角來看,各國需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在中期階段需保持與中國接觸。”
三、脫碳機遇與需求
印度脫碳需求將為其推進製造業發展提供關鍵機遇。印度已經明確到207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將需要印度生產一系列新的高碳效率裝置,以替代當前的低效舊裝置。總體來看,製造業發展還將促進就業增長,因為清潔能源專案通常涉及較多的勞動力投入,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研究顯示,每將100萬美元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投資,可淨增加五個工作崗位。印度必須制定自己的綠色新政,以充分利用這一能源轉型機遇——創造就業機會,推動技術創新,併為印度企業在清潔能源領域(涵蓋電動汽車、光伏電池和儲能電池的製造)開拓出口市場。
若未增強國內工業能力,印度在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將變得極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加劇,關鍵礦產出口限制日益增加。因此,印度必須加快清潔能源相關礦產的勘探和生產活動。印度已明確30種關鍵礦產對其脫碳目標至關重要。在這些礦產供應上,印度絕不能像依賴石油那樣過度依賴他國供應。
四、製造業投資是當務之急
儘管印度需要同時增加製造業和服務業崗位,但對相對低技能的青年來說,擴大製造業仍是最佳選擇。在地緣政治緊張的形勢下,製造業對國家安全和工業自給尤為重要。脫碳經濟的需求也為印度發展製造業提供重要機遇。
為促進製造業發展,印度政府必須確保資源正確有效投入到關鍵專案中。在這方面,諸如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之類的政策——該計劃依據增量銷售為製造商提供財政獎勵——是值得肯定的。同時,政府應停止向那些無法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資金援助、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支援。正如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所指出的:“有效的產業政策不在於選擇勝者,而在於讓失敗者有序退出。”
中央政府需建立協作機制,確保各部門與私營企業的政策協調一致。成功的產業戰略依賴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而這些部門常常各自為政。為克服這一挑戰,印度應設立跨部門協調機構,邀請技術、學術和行業專家參與政策設計、實施與評估,從而提升政府決策透明度和制度可信度。
最後,優先考慮對醫療、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公共投資至關重要。根據政府最新《經濟調查》檔案,印度公共教育支出佔總開支的比例從2017-2018財年的約11%下降至2023-2024財年的9%,而同期醫療支出則從5%微增至6%。投資於年輕人,特別是在未來十年,是印度實現發展目標的關鍵。
作為一個歷來重視戰略自主的國家,印度不能忽視製造業的發展,亦不能放棄清潔能源礦物及其他戰略性關鍵資源供應鏈的建設。在大國政治重塑全球秩序之際,印度必須重振工業實力,以確保在全球舞臺上保持獨立大國地位,並掌控自身發展的方向。
作者簡介:阿文德·莫漢(Arvind Mohan),取得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研究碩士學位,現擔任MitKat顧問公司分析師,研究興趣方向包括南亞安全動態和區域政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