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時間,Trump發起的“對等關稅”完全主導了國際輿論,諸如烏克蘭危機、礦產協議、加沙重建、胡塞武裝、伊朗核談判等問題均被大家拋諸腦後。
說來好笑,Trump當初宣稱要“24小時”“三天”“一個月”解決俄烏停火問題,現在看確實解決了——他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然後就沒人關注烏克蘭了。
在關稅戰波及的眾多國家裡,有一個立場頗為微妙,那就是印度。
儘管之前被加徵了26%的關稅,但莫迪政府表現得十分淡定,印度商務部長高耶爾近日在孟買舉行的論壇上說道:
“全球貿易即將發生的變化不僅會給供應鏈帶來公平,也有利於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指印度),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時刻,完全有能力將當前的形勢轉化為機遇。”
論壇發言時,高耶爾稱不會對美國採取報復行動,並極力淡化關稅對經濟的任何直接衝擊:
“印度不是一個出口依賴型經濟體,龐大的內需在某種程度上使印度保持穩健,任何貿易中斷的影響都不會那麼大。”
不僅如此,他還附和了Trump的邏輯,將全球經濟動盪的原因歸咎於中國加入WTO:
“如果有人問我是什麼觸發了我們今天的情況,以及為什麼我們會經歷這種動盪,這個起點實際上是2001年中國獲接納成為WTO成員……”

繼以色列、日本和約旦之後,印度是第四個被美國Trump政府邀請參加白宮首腦會談的國家,Trump在2月13日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強調自己與莫迪之間關係是“迄今為止最好的”。
為什麼印度對關稅亂局感到如此興奮呢?
1、
或許很多朋友會感到意外,“印度製造”提了這麼多年,但迄今為止印度其實是個貿易逆差國,跟美國一樣。
印度的貿易收支長期以來處於赤字狀態,根據其工商部的資料顯示,2023年度赤字規模達到了2389.9億美元——進口6702.5億美元,出口金額4312.6億美元。
其中,美國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在主要國家中唯一一個實現貿易順差的物件國。
所以26%的關稅對印度存在不小的殺傷,只不過新德里現在比較樂觀,認為其他競爭對手更糟糕,並想當然的以為有可能在幾個月內同美方達成協議。
2、
雖然和中國一樣擁有14億人口,但印度的工業化程度不高,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存在感也不強,完全比不上東南亞。
放眼全球產業鏈,美國獨自掌握最高階的“金融”,美西方共同掌握“高科技及高階製造”,中國在擁有龐大“中低端製造業”的同時逐步向“高科技及高階製造”邁進,印度、東南亞、墨西哥等國家或地區則處於吸收“中低端製造業”的發展階段。
除此之外,還有一眾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國,以及部分遊離於全球體系之外的國家。
某種意義上講,印度和東南亞處在同一生態位,有著競爭關係,都希望搶奪“世界工廠”這塊蛋糕。
由於印度的營商環境比較惡劣,前些年來自歐美和中日韓的轉移產能大部分去了東南亞,這讓印度非常不爽。
此番見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被美國課以重稅,頗有幸災樂禍的感覺,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新德里在建的地鐵站和立交橋。印度目前處於大興土木的階段,政府在機場、橋樑、道路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幾乎隨處可見。
3、
印度是一個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國家,跟哪個國家都談不成自貿協議,被排除在絕大多數高水平自貿區之外。
當初RCEP談判時,中國一度非常希望拉印度入群來實現經濟整合,可莫迪政府最後時刻還是選擇退出。
有些西方媒體將這一事件與同期的中印邊境衝突聯絡起來,這其實大有誇張之處,因為RCEP已經是涉及印度的自貿協議中最接近成功的一個了,別的更遙遙無期。
沒有高水平自貿協定做支撐,印度縱然擁有巨大人口紅利,也很難拿下世界工廠的寶座。
據孟買獨立研究機構的資料,印度全國共有約10億適齡勞動人口,但僅有4.3億個工作崗位,而且大多數就業者都是日工和農民,過著極其不穩定的生活;尤其對婦女而言,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正規勞動人口之外。
該機構指出,印度製造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十分脆弱,長期被僵化的官僚主義、對自給自足的熱衷,以及對國際貿易的蔑視所累。
莫迪上臺後改變了一些做法,號稱要簡化法規、支援產業發展,但這裡面宣傳的成分居多——製造業如今只佔印度經濟的13%,比莫迪十年前上任時還低。

印度紡織廠裡的工人,同樣的工作中國多由女性承擔。
4、
獨立後的最初幾十年裡,印度與中國一樣奉行社會主義經濟路線,模仿蘇聯實施“五年計劃”,積極奉行進口替代戰略,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
雖然冷戰期間印度不被視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它本質上也是蘇聯陣營的成員,時間甚至比中國都要長。
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大廈將傾,印度才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比中國晚了整整十年,錯失了一段寶貴的發展機遇。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摸索著走出了一條奇怪的發展路線,堪稱產業層面的“種姓制度”——少量婆羅門+廣大首陀羅。
印度的產業結構很奇怪,不像個發展中國家。
一般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道路是“農業→輕工業/產品代工→高階裝備製造業→中高階服務業”,印度卻直接繞過了中間的製造業階段,直接跨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服務業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50%,對標發達國家。

班加羅爾矽谷效果圖

美國矽谷大廠正將越來越多的工作外包給位於班加羅爾科技園的印度員工,以降低人力成本。
5、
之前提到印度擁有大量貿易赤字,那這筆錢該從哪裡補回來呢?
答案就在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
Trump發動“對等關稅”時刻意模糊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概念,實際上,像美國、印度等國家,它們雖然貨物貿易處於逆差狀態(即製造業偏弱),但服務貿易是順差的(服務業強)。
相關資料顯示,在服務貿易領域,2024年美國貿易順差超過2900億美元,接近歷史新高,特別是在雲計算、金融等領域的服務出口尤為突出。
按照美國製定“對等關稅”稅率的方法進行過計算,假如世界其他經濟體為糾正當前服務貿易失衡,需要對美國科技公司、金融公司、諮詢公司等平均徵收19%的關稅。
印度的情況跟美國類似,其2023年貨物出口額為4300多億美元,服務出口額為3411億美元,服務出口比例之高十分驚人。
而在印度的服務出口中,近70%流向美國,主要為軟體外包。
矽谷不是有一堆印度裔CEO嘛,這些人把大量外包服務給到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科技公司,用遠遠低於美國程式設計師的薪水僱用了一批印度本土程式設計師……

Trump就職典禮上,位於貝索斯和馬斯克之間的印度裔谷歌CEO皮查伊。

軍迷圈很有名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也位於班加羅爾,它可以在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許可下製造蘇-30MKI戰鬥機。
貓有貓道,狗有狗道,地球上的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某種意義上講,關稅戰與世界貿易體系重構衝擊的是一些發達國家和深度介入全球化分工的發展中國家“優等生”。
而那些原本即遊離於國際貿易體系之外的國家頗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架勢,比如俄羅斯就沒有被Trump納入對等關稅,因為俄美只剩下很少一點貿易了。
其他像中亞、非洲、朝鮮、伊朗等等,它們也不受什麼影響。

網路熱圖,俄羅斯坐看貿易戰。
說來真是有趣,近日有俄羅斯專家稱:“這場關稅戰的影響不亞於特別軍事行動”。
三年前普京發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別軍事行動”,如今Trump又發起了一場同樣讓全世界目瞪口呆的“特別關稅行動”,二人協力打破舊秩序……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歷史就是這樣磕磕絆絆向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