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營收增長6倍,這家金屬3D列印公司拿下近億元早期融資|36氪首發

提供國產化金屬增材製造解決方案。
林晴晴
編輯袁斯來
封面來源企業供圖
硬氪獲悉,金屬送絲增材裝備和服務提供商“融速科技”近日已完成新一輪Pre-A++輪融資,金額為數千萬元人民幣。本輪融資由策源資本投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深化DED送絲技術研發、核心人才引進及多領域場景化合作。
據悉,過去一年,融速科技已累計連獲三輪融資,融資金額近億元,投資方包括策源資本、蘇州賢澤立泰投資、啟真九智及早期投資人九合創投、明勢創投,並由義柏資本擔任長期獨家財務顧問。
融速科技成立於2020年,是一家專注金屬送絲增材製造領域的解決方案服務商,主攻增材裝備、列印服務、增材軟體三大核心業務板塊,自主研發雷射送絲/電弧增材裝置,提供工藝監控、路徑規劃等DED增材軟體,支援30+種金屬材料的列印服務,滿足工業生產超自動化需求。
當前,金屬3D列印行業正在逐漸興起,天風證券指出,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將成為未來主流趨勢。特別是DED(定向能量沉積)送絲技術,作為重要分支,被視為工業製造升級的關鍵技術。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統計,2023年中國金屬3D列印裝置市場規模達31.71億元,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95億元;而全球金屬增材製造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47億美元增長到2034年的近600億美元。
然而,我國DED送絲核心裝置迭代緩慢,技術應用普及度低,市場仍處於起量階段。可以說,全球範圍內從事該技術的公司都較少,而國內也只有少數幾家。
行業的現存痛點主要在於傳統制造工藝在中大尺寸部件製造上成本高、週期長、材料浪費嚴重,而現有的3D列印技術在成本、精度、速度等方面又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融速科技總經理徐方達告訴硬氪,他在國外見證並經歷了DED送絲技術從原型機到工業化的原始技術積累階段,其博士課題方向也正是超大尺寸3D列印。“中大尺寸部件市場主要依賴鑄造鍛造工藝,加工時間長,而3D列印技術能大幅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改善製造過程。”
基於此,融速科技團隊初期就聚焦電弧增材(WAAM)與雷射送絲增材(WLAM)兩大方向,推出國產化金屬增材製造解決方案,研發的主要產品包括雷射送絲增材平臺Laser One、Robo L1 以及電弧增材裝置S-T-A-R系列等。
其中, Laser One是目前國內唯一具備量產標準的多雷射同軸送絲增材裝備,成功填補了國內WLAM增材裝置的市場空白,可用於小尺寸、精度要求更高的列印需求;S-T-A-R系列裝置則在大型工業模具的批次化生產製造方面表現出色,擁有成熟的螺旋槳、環豎筋構件、閥體等大型工業模具的生產能力。

融速科技多雷射同軸送絲增材技術VEAM(圖源/企業)
從核心技術路線來看,據介紹,融速科技自主研發的多雷射同軸送絲技術VEAM,成功突破國內雷射送絲增材技術難點,該技術使用全棧自研的六雷射同軸送絲3D列印系統,配置Matrix陣列雷射控制器實現多光束獨立調控,確保能量分佈更均勻,兼具高精度(粗糙度達5μm)、高效率(沉積速率1kg/h)與低成本優勢。基於VEAM技術,自研超整合雷射送絲增材系統L1 Lite,由多雷射驅動箱、雷射沉積頭和推拉絲系統模組構成,實現水-氣-絲-光-電五路系統整合,提升系統綜合性能。
此外,硬氪瞭解到,融速科技團隊還透過最佳化各個子系統,全方位提升了平臺的列印質量和自動化水平,並自研了集工藝監測、路徑規劃、模擬等功能於一體的軟體管理系統AMtwin。值得一提的是,融速科技團隊在全棧工程能力方面,能夠實現列印過程關鍵引數的全方位監測和自動矯正,保證全流程質量可追溯。
此外,目前已累計交付600餘件DED送絲列印成品,交付總重量超12000kg,擁有20多套送絲增材平臺,支援多達30餘種金屬材料列印,並將在今年繼續推出新品。

融速科技金屬3D列印部分成品(圖源/企業)

徐方達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兩大方向,一是釋出新一代雷射送絲裝置,突破沉積效率與精度極限;二是聯合頭部客戶探索DED技術在建築、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更多應用場景。”
團隊方面,融速科技總經理徐方達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和碩士畢業於英國巴斯大學。曾先後在多家世界知名研究所與科技公司工作,具備豐富的工業研發經歷。核心團隊成員也多來自國內外名校名企,如哈工大、德國倍福、匯川技術、上汽、吉利等。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