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鋼鐵產量全球第二,含金量有多高?

作者:郭滿天
來源:郭滿天(ID:Guoy200014)
2017年,印度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
2018年,印度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2024年,印度鋼產量達到1.49億噸,顯著超過鋼產量已經不到1億噸的美國和日本,更是大幅領先德國等老牌歐洲發達國家。
圖1:2024年全球十大鋼鐵生產國
為什麼印度鋼鐵產量能夠超過西方發達國家?
印度這個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國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印度鋼鐵工業發展簡史
圖2:2000年後印度粗鋼產量
印度鋼鐵工業發展起來其實只是最近的事。
2000年印度的鋼產量還只有0.27億噸,這隻相當於中國改革開放前的鋼鐵產量水平。
2000年後印度鋼鐵工業發展速度顯著加快,2010年鋼產量增長到0.69億噸,2020年增長到1.0億噸,2024年進一步增長至1.49億噸。
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希望印度鋼產量在2030年達到3億噸左右。
圖3:印度鋼產量十年增量
在2001——2010和2011——2020年這兩個十年裡,印度鋼產量分別增長了0.42億噸和0.31億噸,正是這二十年鋼鐵產量的快速增長使得印度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2021——2024年,印度鋼產量繼續增長了0.49億噸,使得印度的鋼產量顯著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等老牌發達國家。
圖4:1950——2024年
印度和西方發達國家鋼鐵產量對比
印度鋼鐵產量首先在2005年超過德國,2015年超過美國,2018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印度鋼鐵工業為什麼能發展起來?
為什麼2000年前印度鋼鐵產量增長十分緩慢,此後卻能快速發展起來?
任何產業發展都需要一定的條件,產業發展的條件主要是資金、人才、裝置(技術)和市場。
資金、人才和裝置(技術)是供應端的要求,市場是需求端的要求,供應和需求共同構成了產品和資金的完整迴圈。
只要這些條件具備了,產業就能順利發展起來。
那麼印度鋼鐵工業發展的資金從哪裡來,人才從哪裡來,技術和裝置從哪來,鋼鐵產品的銷售市場在哪裡?
圖5:2023年全球前三十大鋼鐵生產企業
印度鋼鐵工業發展的投資和人才主要來自本國。
印度鋼鐵工業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因此印度本國積累了足夠的人才
建設一座年產千萬噸的鋼鐵廠需要的投資不過上百億美元,這點資金對印度這樣的大國來說不是問題。
在2023年國際鋼鐵協會公佈的全球最大的100家鋼鐵生產企業中,印度有三家大型鋼鐵企業進入前三十,分別是塔塔鋼鐵(2950萬噸)、京德勒鋼鐵(2615萬噸)和印度鋼鐵管理局(1918萬噸)。
印度三家最大鋼鐵企業的粗鋼產量共計7483萬噸,佔2023年印度總產量的53.2%,這從側面說明了印度鋼鐵產量在2000年後的快速增長主要是印度本國鋼鐵企業貢獻的,推動印度鋼鐵產量增長的投資和人才都來自印度本國。
這體現了印度經濟發展的成就,特別是對比資源條件更好的巴西更能說明這一點!
圖6:印度鋼鐵進出口
從印度鋼材的進出口情況看,印度鋼鐵工業的主要市場在國內,是印度本國的市場支撐了印度鋼鐵工業的發展
2015年前,印度鋼材進出口基本處於逆差狀態,即鋼材進口量大於出口量;從2016年開始,印度鋼材出口量開始持續超過進口量。
但是在2023——2024年印度鋼鐵外貿再次出現逆差,根據印度聯合工廠委員會(JPC)的資料,2024年4-12月份印度成品鋼材進口量超過出口量382萬噸。
印度鋼鐵工業生產的鋼材主要在國內銷售。
印度和中國一樣擁有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僅僅是國內市場的需求就有能力支撐產業發展到相當的高度。
龐大的國內市場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印度經濟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礎。
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個條件是技術和裝置,那麼印度鋼鐵工業發展的技術和裝置從哪裡來?
印度掌握鋼鐵工業的全部技術了嗎?
印度本國有能力製造鋼鐵企業需要的各種冶金裝置嗎?
2024年9月,印度最大的鋼鐵企業塔塔鋼鐵公司的卡林迦納加爾鋼廠2號高爐點火投產。這座高爐容積為5873立方米,設計年產鐵水437.5萬噸,是印度乃至全球最大的高爐。
塔塔鋼鐵公司的這座高爐是中國五礦集團中冶賽迪設計並提供核心裝置,整座高爐的核心裝置都是中國製造的。
從塔塔鋼鐵集團新建的高爐來看,印度目前還沒有能力設計製造大型高爐,不得不依靠國外企業。
其實不僅是高爐,印度同樣沒有能力製造大型氧氣轉爐、連鑄機、熱軋機、冷軋機等鋼鐵工業的重大技術裝備。
在日本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兩國都是首先實現了高爐裝置的國產化,然後進一步擴充套件至鍊鋼裝置和軋鋼裝置。
塔塔鋼鐵公司的最大高爐完全採用中國的設計、核心裝置基本上都是中國製造,說明印度冶金裝置製造企業的技術水平還較低,還沒有能力參與到先進高爐的設計和製造中。
實際上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就已經向印度出口了多種規格的高爐裝置,印度鋼鐵工業的高爐裝置至今仍然依靠進口,說明了印度裝備製造業的技術進步速度緩慢。
印度鋼鐵產量在2000年後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除了印度經濟發展帶來的龐大內需之外,更重要的是全球鋼鐵技術擴散的紅利。
印度充分利用了國際鋼鐵工業技術擴散的紅利實現了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這種產業發展方式是建立在外國技術和裝置基礎之上的。
越南鋼鐵工業發展的啟示
圖7:越南鋼鐵產量
利用技術擴散的紅利實現本國產業的快速發展,印度並不是唯一的特例,越南鋼鐵工業的發展也是國際技術擴散的結果。
2000年越南的粗鋼產量還只有幾十萬噸,2020年後越南的粗鋼產量增長至2000萬噸以上,擴大了60多倍。
越南的鋼產量是如何實現如何巨大的增長?
越南最大的兩家鋼鐵企業是和發鋼鐵和河靜鋼鐵,2023年鋼產量分別是670萬噸和570萬噸,在全球鋼鐵企業產量排名中位居第58位和65位。
我們來看看越南這兩個最大鋼鐵企業的發展史,就能夠明白越南鋼鐵產量為何能夠如此迅速增長。
越南和發鋼鐵廠是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與越南鋼鐵企業和發集團攜手打造的大型現代化綠色鋼鐵基地。
和發榕桔鋼鐵廠是由中冶南方以EPC工程總承包方式實施,一期專案2017年開工,2020年投產;二期專案於2023年8月開工,預計將於2025年12月建成投產。
和發鋼鐵廠的二期工程,包括兩座2500m³高爐、2座300t轉爐以及熱軋等專案,採用了大量中冶南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打造出了中國建設的海外品牌。
二期工程建成後,和發榕桔鋼鐵基地的產能將突破千萬噸,成為越南乃至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基地。
越南河靜鋼鐵廠,是臺塑投資、中冶賽迪提供裝置建設的大型鋼鐵企業,規劃分為兩期四階段建設。
一期工程已完成,包括兩座4350立方米高爐,總產能750萬噸;二期計劃建設3號和4號高爐,使得總產能提高到約1480萬噸/年。
臺塑越南河靜鋼廠兩座高爐由中冶賽迪總承包、中國十九冶施工總承包,該專案是中國4000立方米級特大型高爐技術、標準計和裝備首次整體成套出口。
臺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是海外近20年來唯一新建的千萬噸級綠地鋼鐵專案,投產後成為亞太地區除中國以外最大最先進的鋼鐵基地,是我國首次實現國際千萬噸級綠地鋼鐵系統設計和全產業鏈輸出。
越南鋼鐵工業的基礎極差,2000年前基本沒有規模稍大一點的鋼鐵企業,越南也不具備設計製造鋼鐵工業裝置的能力。
越南最大的兩家鋼鐵企業都是中國企業承包建設的,在中國的幫助下越南鋼鐵產量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就從幾十萬噸增長至2000萬噸以上,這就是技術擴散的結果。
印度工業體系的技術能力強於越南,但是也沒有能力設計製造最先進的鋼鐵工業裝置,印度鋼鐵企業的發展仍然需要依靠進口裝置。
印度鋼鐵工業和中國鋼鐵工業
發展含金量的對比
1996年,中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中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
中國鋼產量達到1億噸的時間點比印度早了21年。
此時,中國技術裝置最先進的鋼鐵企業是寶鋼,而寶鋼的大部分裝置都是國內製造的。
寶鋼1號高爐是日本總承包建設,裝置是從日本進口的;但是從2號高爐開始都是國內總承包設計建設,大部分裝置由國內企業製造。
寶鋼的連鑄裝置、熱軋機、冷軋機等裝置都是中國重型機械企業與國外企業聯合設計、合作製造的,國內企業透過合作製造基本掌握了先進裝置的設計製造技術。
中國鋼鐵工業透過寶鋼的建設,基本掌握了先進的高爐鍊鐵技術、轉爐鍊鋼和連鑄技術、自動軋鋼技術,有能力設計製造高爐裝置、連鑄裝置和各類軋鋼裝置。
以寶鋼2號高爐點火為標誌,寶鋼一期和二期工程順利建成投產,這同時也是中國鋼鐵工業在技術上完成追趕的標誌。
圖8:中國鋼鐵產量增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鋼鐵工業的增長速度顯著加快!
在90年代這十年間,中國鋼產量增加了6089萬噸;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2020年,中國在多數年份的鋼產量增量都在2000萬噸以上。
特別是2004——2013年這十年間,除了個別年份中國每年的鋼產量幾乎都增長了5000萬噸以上,最多的2013年增長了9000多萬噸。
雖然印度鋼鐵產量在2000年後增長很快,但是同期中國鋼鐵產量增速幾乎相當於印度的10倍!
鋼鐵產量增速的背後是技術能力的差距:
中國掌握了現代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有能力設計製造鋼鐵企業需要的各種裝備。
印度還沒有掌握現代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先進的裝置仍然需要依靠進口。
如果不和中國對比,印度的經濟表現是所有發展中國家中最好的。
一旦和中國對比,印度的經濟發展成就立刻黯然失色。
印度經濟發展最大的缺陷是印度一直都沒有能夠掌握技術,印度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國際技術擴散的紅利。
雖然印度的經濟表現優於巴西、墨西哥、印尼等其它發展中大國,但是依靠外部技術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國際競爭力差,發展上限低!
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顛覆全球製造業的格局,但是印度的發展對歐美髮達國家主導的製造業格局還無法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就是印度和中國發展含金量的差距!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