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山海關爬到了嘉峪關(連載六)

十三關裡,要說最最最家喻戶曉的。
非“平型關”莫屬。
課本,電影。
記得,我第一次在高速上看到“平型關”這三個字時,還甚是激動。
原來,你在這裡?!
過去,我一直以為平型關在河北。
原來,在山西。
來平型關的遊客,99%是奔著平型關紀念館去的,只有極少數人,會順道看看平型關關城。
不在一個地方?
是的,有個幾公里的距離。
這一點,從農家樂的分佈就能得到佐證,紀念館周圍一圈全是農家樂,而平型關關城附近呢?連個小賣部都沒有,更別說吃飯的地方了。
今天,我們不聊古長城,只談抗日戰爭。
學歷史時,感覺同一年的抗日戰役的地點有些跳躍,一會在北方,一會在南方,這是咋回事?
日軍侵華是雙頭戰略。
一條線,從北京南下,走山西。
一條線,從上海北上,走江蘇。
目標是徐州匯合,然後南下拿武漢與廣州。
這是明牌。
我軍,也就是八路軍,打的戰役,多是北線,山西段。
原因是什麼?
萬里長征後,我軍盤踞在延安。
一直沒有得到“正名”,而且國軍亡我之心不死。
可是,日本人來了,國難當頭,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先一致對外,於是產生了國共合作,聯合抗日。
八路軍併入閻錫山坐鎮的第二戰區,有了編制,成了正規軍。
那要不要穿國軍的衣服?
要的!
國共合作,最開心的是閻錫山,因為山西是他的大本營,丟了山西等於丟了根,所以他誓死守衛山西,此時,誰願意幫自己保衛山西,誰就是自己人。
小日本來了。
閻錫山給八路軍分配的任務是去平型關的位置阻攔一下,延緩一下他們推進的速度。
對於八路軍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亮劍時刻。
派出了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徵洗禮的王牌軍一一五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打了小日本一個措手不及。
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平型關大捷打死了多少小日本?
日軍的說法是60人。
我方的說法有多個版本,萬人,三千人,目前多修訂為千人。
我方損傷呢?
也是千多人,戰損比基本是一比一。
這也叫大捷?
叫!
裝備差距太大。
訓練差距更大。
整個抗日戰爭,我們的戰損比都在5比1以上。
平型關大捷的意義是什麼?
一是鼓舞人心。
二是向全國人民輸出了八路軍的形象。
至於說改變戰事局面,那倒沒有了,當時的小日本的確有些勢不可擋,最終因為茹越口的失守,側翼受到威脅,守軍被迫撤退,平型關戰役隨之告終!
平型關失守後,接下來就是忻口會戰。
忻口會戰是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啥?
那把太原會戰放在哪?
太原會戰是中國抗戰四大會戰之一。
太原會戰是個統稱,包含了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忻口會戰是一場大型絞肉戰,是國共合作以來配合最默契的一次戰役,中日雙方規模40萬,中國傷亡10萬,日本傷亡2萬。
跟淞滬會戰比,哪個規模大?
肯定是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雙方規模超過百萬。
突然覺得有新的問題,前面在介紹娘子關時,說日軍是拿下娘子關,從東向西推進拿下太原的,而忻口會戰明顯是從忻州南下太原,這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呀,小日本到底是從哪個方向來的?
兩個方向,都有!
目的是雙向夾擊,娘子關失守,日軍機械化暢通無阻了,太原也沒有守的必要了,撤退吧。
淞滬會戰是四大會戰裡的第一絞肉戰,國軍精銳部隊基本全送上了。
打的值不值?
回頭看,值!
日軍最初計劃是速戰速決,三個月拿下中國。
淞滬會戰是我們主動出擊,目的是迫使日軍改變戰略重心,從東向西,這樣我們可以邊退邊打,利用中國西部縱深,地勢險要,用空間換時間,用小勝換大勝。
若說唯一不值的,是南京保衛戰。
十幾萬國軍,白白送了。
不過,八年抗戰,越往後打的越聰明,不再以固守城池為目標了,而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多是外圍保護戰。
好了,現在開始考試。
問題一,平型關大捷是誰指揮的?
回答不上來是吧?
沒事,這道題不會也不要緊,因為真考試,不會考。
問題二,平型關大捷是敵後戰場還是正面戰場?
看表面分工,國軍負責正面硬剛,我們負責伏擊阻攔,貌似我們只是輔助作用,那應該算是敵後吧?畢竟歷史課本上也是這麼寫的,我軍主要是敵後抗日。
這是概念錯誤。
正面戰場是指在日軍染指之前與之作戰保衛國土,敵後戰場是指在國土淪陷後,在敵佔區與日軍進行作戰。
所以,平型關大捷屬於正面戰場。
百團大戰,是敵後戰場。
言歸正傳,繼續說平型關大捷,老蔣親自發來賀電,誇讚八路軍乾的漂亮,一齣手就打死日軍一萬人……
數字這麼誇張啊?!
戰時為了鼓舞士氣而進行的戰果宣傳。
登報後,舉國沸騰!
輿論,180度扭轉。
在此之前,舉國都是“亡國論”,平型關大捷後,舉國又是“速勝論”,一次戰役殲滅1萬人,小日本一共才多少國民?用不了幾場戰役,就死光光了。
此時,有個人在油燈下,洋洋灑灑寫了五萬字,提出了一個讓人略失望的觀點,論持久戰。總結起來就是三句話:中國不能速勝,中國也不會亡,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
這是論點。
論據主要是分析了戰爭雙方存在的四大相互矛盾: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
作者就是教員。
他看到了比現役軍隊更大的力量。
人民群眾!
他預測戰爭走向會是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反覆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也就是兵民是勝利之本!
仔細看,是兵民,不是民兵!
回頭看,高瞻遠矚不?
他既有高瞻遠矚,又擅洞察細節,平型關大捷,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日軍作戰有個短板,不擅野戰……
若不是平型關大捷,平型關很難入選“十三關”,因為作為長城關口,發生在此的歷史戰役太少,最核心的一點,它只是雁門關的十八隘之一。
古代屬於雁門關的輔助。
平型關關城是我爬過的十三關裡,最新的。
有多新呢?
建設中!
這個“中”應該持續了很久,我翻看網友前兩年拍攝的平型關關城,塔吊就在,而且也是這個姿態。
爛尾了?
即便不爛尾,這也是一個失敗的修復。
幾乎,是重新修建了一座關城,完全是現代建築,沒留一丁點古痕跡,你別看人家倒馬關連關城都找不到了,但是人家留的那點牆根是老東西,算是歷史見證。
爬平型關這樣的新城牆,一點感覺都沒有。
彷彿是爬寫字樓。
好在,左右城牆只延伸了幾百米,然後就是野長城。
野長城原先是夯土結構。
城牆多風化沒了。
烽火臺還在,有些儲存的還很完好……
一大發現,這裡竟然有梯田。
這裡,乾旱,寒冷,能長莊稼嗎?
能看出是個浩瀚的工程。
靠近一看,種的玉米,還蓋著地膜,有些玉米個頭太小,直接沒收,我心想,不會又是扶貧專案吧?這跟水稻上山有什麼區別?
歷朝歷代早就證明過,此路不通。
這裡不長莊稼又不是一天兩天了。
連草都不長。
咋可能長莊稼呢?
遠處有個圍牆,像村子,看圍牆很有歲月感,這圍牆應該有個幾百年歷史了,決定前去探個究竟。
遇倆農民,在裝卸玉米秸。
聊了幾句。
年輕一點的農民跟我講,他有100多畝玉米,開荒不是政府行為,是個人行為,為什麼要給玉米蓋地膜呢?一是保溫,二是抗旱。
我問一畝地能收入多少?
他說,千多塊錢。
我說,那你一年能收入十多萬。
他說,少不了。
我問,地膜種玉米,是這幾年傳過來的嗎?
他說,有個一二十年了。
是我狹隘了。
這裡土質非常好,幾十米甚至幾百米深都是優質黏土,否則咋叫黃土高坡呢?整個華北平原就是用這個土填起來的。
這些年,全球在變暖,中國西北越來越綠了,動不動還發個洪水,黃土高坡看似坡度不大甚是平坦,實際上溝壑叢生,溝壑動輒十幾米深,看著村子就在眼前,繞來繞去,走了很多冤枉路。
這些溝壑,就是水流沖刷出來的。
感覺沒幾年的時間。
這個村叫平型關村。
看平型關關城,很是失望。
但是,看平型關村,不停的感嘆,真是絕絕子。
選址好。
既臨水又在高處。
村子一圈都是城牆,城牆很厚,在古代這應該是個軍堡,我想看的長城就是這一類,原汁原味,沒有做過任何修繕的。
來平型關旅遊的朋友,一定要到平型關村看一看,以後就看不到了,因為雨水越來越大,城牆也就慢慢坍塌了,最可怕的不是雨水,而是當地政府突然決定對村子做旅遊開發,把城牆包一層青磚,搞成八達嶺的樣式。
那就完了。
你要相信這群人的審美。
他們真會這麼做的。
我從山海關爬到嘉峪關,只遇到了兩處這麼原始的圍城,另外一處是殺虎口旁邊的右衛古城,右衛古城已經不完美了,四個城門都修上了現代城樓,不倫不類了。
村子南邊有不少點狀分佈的烽火臺。
我順著烽火臺想走回平型關關城,還是那個問題,溝壑太多,看著就在眼前,繞來繞去,很是費勁,瀕臨關城附近,就是山脈了,決定登頂,走山上,會好走一些,結果又遭遇了斷頭,斷頭是怎麼來的?
有采礦場。
我感嘆,在長城沿線上搞礦山開發,也真是絕絕子。這礦場應該有些年歲了,但是貌似還在生產,因為有人在看門,大型裝置也都還在,還有車輛出入。
這條線很危險,一是有斷頭,二是礦場架的高壓線經過山頂時也就是一人高。
碰上,就GAME OVER了。
我諮詢了繁峙當地的讀者,他跟我講,平型關一半屬於靈丘,一半屬於繁峙,屬兩縣共有,管理相對比較混亂,不排除黑採的可能性。
從修路,修關城等跡象來看,平型關有計劃做長城主題的旅遊開發。
記住我說的兩個點:
第一,看看平型關村,不僅僅要在裡面逛逛,還要爬到高處俯視一下。
第二,看看梯田。
最後補充兩張照片:

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戰役期間,一個八路軍的機槍小組。

攝影師俞創碩得知平型關大捷後,出於一個戰地記者的敏銳直覺,他想方設法找到八路軍辦事處,瞭解八路軍抗日的情況。在那裡,俞創碩用當時精良的相機,清晰地拍下了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搬運戰利品、老百姓喜迎親人的歷史鏡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