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進攻西伯利亞

日本對於俄國遠東地區可謂覬覦已久。
早在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就曾佔領過庫頁島,《樸次茅斯和約》(又稱“日俄和約)簽訂後,日本獲得北緯50°線以南的庫頁島地區,約佔總面積五分之二。
說來滑稽,日本很喜歡趁火打劫,這一點跟俄國倒是十分相似——兩國曆史上都曾打劫過對方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日本認為擴大勢力範圍的機會到了,遂以“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為由大肆入侵蘇俄。
1918年2月,日本參謀本部陸軍省成立了一個“西伯利亞計劃委員會”,以探討萬一俄國保皇黨(白軍)失利,如何利用這一機會將西伯利亞分離出去,成為日俄之間的緩衝國,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俄國對日本的威脅。
按照計劃,日軍將從兩路發起進攻:一路從海參崴沿黑龍江伯力推進,另一路沿著中東鐵路往貝加爾湖方向攻擊,切斷俄遠東地區與歐洲聯絡的唯一動脈——西伯利亞鐵路

貝加爾湖是真正的“天塹”,西伯利亞鐵路在此處繞道湖南岸。

經過貝加爾湖的西伯利亞鐵路。
1918年底,日本正式向俄國出兵,且不同意交由協約國“統一指揮”
日方派出多達7萬人的龐大部隊,最遠深入到了貝加爾湖一日本各財閥三菱三井等紛紛在海參崴、伯力、廟街赤塔等地開設辦事處,並將多達5萬餘名平民移民至上述地區,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
考慮到直接吞併難度太大,日本選擇支援白軍頭目高爾察克,希望建立一個親日傀儡政權。
想法很激進,可現實難題卻一個又一個擺上桌面,比如:深入西伯利亞腹地太遠,導致後勤補給難度極高,士兵士氣低落;各種游擊戰讓日軍不堪其擾,軍費開支飆升日本支援的白軍節節敗退,高爾察克1920年戰敗被俘……
1922年,蘇聯紅軍已反攻至海參崴,儘管日軍暫時擊退了蘇軍的進攻,但東京已經預見這場干預的結局。

1919-1922年間一幅宣揚佔領俄國遠東地區的日本宣傳畫。
事實上,在白軍戰敗、紅軍已控制絕大多數俄國領土的前提下,日本很難長期維持在遠東地區存在,懷揣統一意識的蘇聯勢必跟其死磕到底
當時日本是個窮國,處於窮兵黷武的狀態——1921年東京將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梭哈到了西伯利亞。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1922年6月24日,日本單方面宣佈撤出俄國,但依然強行佔據庫頁島
直到1925年日蘇建交,日本才以允許日在北庫頁島開採石油、煤礦和森林採伐為條件侵佔的部分領土歸還給蘇聯。
總的來說,干預俄國內戰對日本來說是一場失敗的軍事行動,前前後後折騰了四年,耗資甚巨,卻基本沒撈到什麼好處。

1910年的海參崴。

伯力(哈巴羅夫斯克)是俄羅斯遠東第一大城市,位於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東側,距離黑瞎子島一江之隔。
儘管1922年主動撤出了俄遠東地區,但盤踞朝鮮半島的日本始終對中國東北和蘇聯遠東虎視眈眈。
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為日本提供了絕佳戰略參考,作為衝突的潛在第三方東京密切注視著中蘇交戰的一舉一動。
紅色蘇聯繼承自沙俄,功力到底有了幾分長進日本心裡沒底。
東北奉系軍閥從張作霖時代開始地位穩步上升,無論財力還是軍力足以笑傲關內,麾下號稱有三十萬之眾,到底是真老虎還是色厲內荏日本心裡也沒底。
好了,老蔣和少帥主動擺擂臺表演了一番,底牌盡露直接促使關東軍在兩年後做出入侵東北的冒險舉動。
簡單概括一下,1930年代日本的基本判斷是“中國比蘇聯弱”,因此制定了先南下後北上戰略,而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北上的熱情進一步削弱,開始將目標投向東南亞。
直到19416月蘇德戰爭爆發,日本才又一次面臨關鍵選擇。

1940年7月法國戰役結束後,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繪製了一份“勢力範圍圖,黑色表示德國戰後勢力範圍,淺灰色表示美國的戰後勢力範圍。

1940年10月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重新繪製了一份勢力範圍圖,日本和蘇聯處於美與德國的“中間地帶”
1941年7月2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十天後,日本方面舉行了一次御前會議,商討是否以武力解決“北方問題”。
其中,外相松岡洋右主張“應與德國協力討伐蘇聯”海軍堅持“北守南進”,陸軍立場最為保守,希望“南北備戰等待時機”
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
“現在中國戰場牽制日本陸軍絕大部分兵力,外相所言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作為最高統帥部首先考慮的是戰爭準備,現在還不能決定是否參戰
僅就關東軍而言,其戰爭準備至少需耗時40-50天,戰時體制進一步發動進攻還需再花費時間,這段時間蘇德戰爭的進展情況也就判明瞭。”
最終,松岡的“立即參戰論”被否決,而陸軍“南北同時備戰”方案得到大多數支援。
7月7日,日本陸相東條英機正式下令執行“關東軍特別演習”計劃,以備戰狀態靜觀其變
1941年7、8月間,關東軍接連組織模擬進攻蘇聯的大規模演習並藉此增調精銳部隊至中國東北
這一時期關東軍的總兵力達到31個師團,其中包括7個戰鬥力強勁的甲種師團番號不大於20),總兵力上升85萬人,號稱百萬。
演習計劃以不超過六個月的時間截斷遠東同蘇聯後方的聯絡,徹底摧毀遠東地區蘇軍
之所以把作戰週期定的十分緊湊,是因為如果日本要在1941年參戰,必須得在10月中旬之前結束主要戰鬥,否則西伯利亞的惡劣氣候會嚴重擾亂冬季軍事行動
換言之,1941年日本對蘇作戰的整體行動視窗是相當有限的

關東軍進攻蘇聯的計劃示意圖,基本侷限在大興安嶺以東。

關東軍總部也是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館所在地,1945年關東軍向蘇聯紅軍投降後,改為蘇軍駐中國東北總司令部駐地;1946至1949年為新一軍、新七軍軍部;現為吉林省委駐地。
蘇聯防衛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一直是“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1935年之後改稱遠東軍區,它在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的兵力高達70萬,令關東軍極為忌憚
日本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蘇聯為了應對德國攻勢將遠東地區半數左右的兵力抽調至歐洲方向,這樣日軍(總兵力85萬)將擁有至少二比一的優勢。
還有一種“美好設想”是德國徹底擊敗蘇聯,如此一來日本將對遠東地區進行“勝利掃蕩”。
不管怎樣,都比在局勢不明朗之際硬鋼遠東蘇軍要好。
當時日本陸軍部的情報人員蒐集了許多資料,整理成一份《以時局為依據的對俄情勢判斷報告書》,內容包括俄羅斯民族性格、斯大林政權特性、日德兩戰力與蘇軍戰力比較、對英美外交關係、資源人口以及整體局勢等
總結下來一句話——蘇聯即使今年內放棄莫斯科,亦不致投降因此德方速戰速決之目的無法實現,且今後情勢未必對德國有利。
東條英機高度認可了這一判斷,並推動在東京大本營形成這樣的共識:對華戰爭跟南洋戰爭是繫結的,而與對蘇作戰相沖突。
簡單來說,日本陸軍已在長達數年的對華戰爭中消耗了約40%的力量無力再發動對蘇大規模進攻,可海軍只消耗了10%,因此下一輪作戰必須海軍為主
就在日本方面定調後不久1941年9月14日大名鼎鼎的“紅色諜王”佐爾格位於東京的德國駐日大使館向莫斯科傳送了一份價值連城的情報——
日本不會從遠東進攻蘇聯,除非發生以下幾件事:莫斯科淪陷關東軍規模多出蘇聯在遠東軍事力量西伯利亞爆發內戰。”
得到情報後,蘇聯高層立即從遠東徵調約30萬人骨幹兵力馳援莫斯科前線,為當年莫斯科戰役與德軍決戰提供了關鍵的生力軍,並以一些新徵召或臨時組建的部隊填充至遠東軍區,保持“賬面力量”變化不大。
1941年10月4日,佐爾格向莫斯科發出最後一封電報:
“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威脅已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相反,日本將在未來幾周內向美國開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佐爾格暴露後,蘇聯方面一直稱為“德國間諜”佐爾格留在俄國的妻子卡佳作為間諜家屬流放西伯利亞1943年客死
直到對德作戰結束,蘇聯才放鬆了對佐爾格的評價口徑1945年在德軍戰俘中發現了佐爾格的親兄弟貝利亞親自指示對特殊關照從戰俘營安排去了一家研究單位工作

2019年5月29日俄日兩國外長、防長“2+2”會談期間,俄國防部長紹伊古率軍方代表團專程前往位於東京遠郊的多磨陵園在佐爾格墓前默哀。
二等強權的悲哀一篇中,有讀者朋友留言討論了一個問題:如果1941年日本沒有選擇對英美髮動太平洋戰爭,而是聯合德國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二戰會是怎樣的場景呢?
接下來就進入腦洞大開的部分,試著做幾點假設性探討。
1、
日本其實不具備扭轉蘇德戰爭局面的力量即使是抽調骨幹、補充新兵之後的蘇聯遠東軍區,實力也未必就弱於關東軍,尤其考慮到蘇軍還有本土作戰計程車氣與地利優勢。
實際上,在目前呈現出的所有日本對蘇作戰方案中,日軍深入蘇聯領土的距離只有1200公里儘管這一距離已經超過了“巴巴羅薩計劃”,但仍然無法對蘇聯造成實質性傷害。
介紹一個地理知識:柏林到莫斯科的直線距離約為1600公里,而哈爾濱貝加爾湖的距離高達2000公里
換言之,蘇聯遠東地區的“戰略縱深”實在太大了,蘇軍只要不是直接投降,哪怕且戰且退或者打游擊,日本就受不了——1920年代的教訓擺在眼前
2、
假設日軍戰力爆炸,一舉佔領了從海參崴到貝加爾湖跨度達2600公里的蘇聯遠東領土,能否對蘇德戰爭或日本侵華戰爭造成重大影響呢?
對此我們不妨看下面兩張圖。

如上圖所示,俄羅斯大型油氣田基本在葉尼塞河以西,以東處於待開發狀態。
日本即便拿下貝加爾湖以東地區也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除了聲勢上嚇人一點,短期內解決不了能源、戰略物資匱乏等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戰期間蘇聯的後方補給大本營主要是中亞和西西伯利亞,尤其是中亞地區,有約400萬人應徵奔赴前線參戰,為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糧食、衣物、汽車、飛機、航空發動機、坦克等各類物資。
正因如此,每當5月9日紀念衛國戰爭勝利時,中亞五國領導人都會受邀齊聚莫斯科。
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如果德國和日本想對二戰期間的蘇聯造成致命一擊、開闢真正的“第二戰線”,應聚焦於中亞腹地,而非遠東。
不過日軍事實上連黃河都沒有過,更不要說西域了。
3、
俄國其實是全球範圍內唯一陸權大國,二戰期間的德國、日本以及今天的中國、歐盟,都屬於位於大陸邊緣地帶的“海陸複合型大國”。
根據海權與陸權對決的歷史,位於大陸邊緣地帶的“海陸複合型大國”更應該拉攏俄國,儘可能整合內陸資源,而不是與之為敵。
因為一旦與之為敵將為“離岸平衡手”提供絕佳的戰略切入點,讓自己陷入兩線夾擊的困局,重蹈拿破崙帝國和一戰、二戰德國的覆轍。
假如一定要設想一種特殊場景,二戰期間德國最需要的幫手應該是一個能夠直插高加索地區的次等強權——它大致處於今天伊朗和土耳其的位置,同時擁有日本的綜合實力。
高加索是俄國脆弱的軟肋,當中東地區出現這樣一個強權時,它將俄國乃至整個亞歐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