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未來賺錢特輕鬆

文 | 李雪
來源 | 李雪愛與自由
網友留言:雪老師,您常說的育兒四字箴言”閉嘴給錢“中的”閉嘴“我已經越來越理解其中之道,自從開始嚴守邊界踐行閉嘴收起廢話之後,孩子肉眼可見地活力四射自信活潑起來,但是”給錢“的道理該怎麼深入理解呢?是不是需要父母很有錢呢?需要父母高學歷、高智商呢?
好訊息是,這些都不用。給孩子豐盛的人生,下面幾條就夠了:
◉ 聽見孩子的欲求
◉ 及時的回應
◉ 誠實地回應
◉ 無條件地給予
我的一個親戚很有錢,給孩子買幾千塊的童裝,一整個衣櫃穿不完。有一次她帶孩子找我玩,孩子看到路邊兩塊錢的貼紙要買。
媽媽不耐煩地說:”你已經有很多貼紙了,別買了別買了。“
孩子還是哭:”我要貼紙,我要貼紙。“
磨了半天,最後我說,不就兩塊錢的貼紙嗎,買就買吧,估計她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買了。
媽媽給孩子買那麼多昂貴的衣服,是誰的需要?是媽媽自己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的是貼紙,兩塊錢的貼紙。孩子想要貼紙,又哭又鬧,費勁艱辛才能得到貼紙,那麼孩子的內心覺得自己是匱乏的,還是豐盛的?
內心匱乏有黑洞的孩子,如果家裡有錢,非常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稍微大一點後,什麼都想買,什麼貴買什麼。父母經不住磨,最終都會買給他。
這時候所有的親戚朋友甚至鄰居路人就會出動:“看看你家孩子這樣,都是你給慣的,就是因為你對他太好,要什麼給什麼,才慣成這樣,欲求無度,奢侈浪費,孩子都是慣壞的。”
這樣的論調很多,對嗎?只要孩子有問題,中國人有一個萬金油解釋:都是你對他太好,你把他慣壞的!
“溺愛”、“慣壞”是中國人的永恆通用版解釋,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知道真相,萬金油一摸就夠了。不孝子新聞一齣,所有人都道德譴責孩子不孝,卻不看是誰種下的因。菩薩畏因,眾生只知道怨果。
給孩子豐盛人生,其實很簡單。
① 聽見孩子的欲求是什麼
如果你給予的是你想要給孩子的東西,而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付出再多、犧牲再多,也沒有用。那位媽媽為什麼給孩子買那麼多衣服?因為她小時候想要漂亮衣服時,父母制止了她,跟她說,女孩子不要打扮攀比,要專心學習。內心產生了對美好衣服的匱乏和黑洞,但覺察不到這個匱乏,只就能投射到女兒身上。
② 及時地回應
我家的加菲貓大眼在客廳嗷地叫一聲,我就會在臥室嗷地回應它一聲。因為及時回應,讓它有安全感和存在感,它總是像開悟一樣,靜靜地待著。每當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它就在陽臺上找一個地方,欣賞日出和日落,非常淡定。它是在我家出生的,從小它一睡醒嗷地一聲,它的媽媽阿白或者我就會衝過去回應它,絕不延遲迴應。
所以大眼得到了非常穩定的貓格核心,存在感十足。在它旁邊真的能感覺,它就像一尊佛一樣。它不會輕易為誘惑所動,如果我是調戲它“大眼,過來,讓我玩一會兒”發出的是調戲能量,它不會搭理我的,貓糧貓罐頭都誘惑不了它。只有我心輪敞開“大眼,我好愛你”它才過來。它不會為廉價的關係所動。
連一隻寵物都尚且如此,何況是人?有些所謂的輕浮女孩被眾人道德評價“你怎麼不自重?男孩子隨便給你一點財物,花言巧語幾句,就失去自己”。
為什麼不自重?因為她沒有那麼穩定的人格核心,她童年沒有品嚐過無條件專注的愛。對她來說,一個男人能給他花點錢,就讓她覺得,從來沒人對我這麼好,這麼在乎我,無以為報,於是獻出身體去回報,只為留住關係。
所以,如果有幸有女兒,給她花錢吧,你給她花的每一分錢都不會白費,給女兒花錢越痛快,她將來越不會為了錢就跟男人跑,她會知道這個男人既要有錢,又要對我好。
及時回應你的孩子,不要延遲。
有人說,不是說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成功嗎?
小時候你跟媽媽說,媽媽媽媽,你看那件衣服多漂亮,我好想要,媽媽說,等你過生日再買,等你考試考好了再買,過年的時候再買……如果父母真的窮到需要攢一份錢再買,那不必說,可我相信現在的父母很少需要這樣,但我們依然無意識地讓孩子等。
孩子說,我要吃棒棒糖,你說,等吃完飯再吃,等回家了再吃,等寫完作業再吃。可是你有想過嗎?為什麼棒棒糖就在家放著,你卻總是無意識地給孩子創造“等“?如果你總是在孩子小時候給她創造“好東西都是要等的,不能痛快得到“信念,那麼等他成年後,工作中也不停會創造這種等待,該給員工發的獎金,要等一下,該收的賬,總是莫名其妙碰到“老闆不在出差回來再給你結”這樣的事情。
我朋友中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當時想要做的事,當時就做、當下完成。
③ 誠實地回應
誠實,也非常不容易做到。
“媽媽,我要那輛玩具車。”“你已經有很多玩具車了,為什麼還要呢?你要了玩具車又不會玩,玩兩天就不玩了,多浪費錢。”
孩子說想要玩具車,媽媽就去評價要玩具車這個欲求不合理。不合理的欲求,堅決不滿足,這就是不誠實。
誠實的媽媽會說:“哦,我聽到了,你想要玩具車,你有你的要求,很好,但是我捨不得買給你,這個錢我還要自己買東西呢。” —— 這就是誠實。
講一大堆“你不能提這個要求”“你提這個要求太過分了”“你怎麼要這麼多”其實就是捨不得花錢嘛,但是承認自己捨不得花錢,會讓自己羞愧,為了避免這個羞愧,我們就會偽裝一下,說孩子不懂事“其實你不是真的想要玩具車,今天要了玩具車,明天就要跑車,後天就要坦克,我會把你慣成李天一。”
因為父母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所以才評價孩子。
那些認為富養孩子就會養成李天一的人,按照這個邏輯,你就不怕窮養養成馬加爵?如果去少管所看看,絕大部分犯罪的少年,都出身非常貧困的家庭。
誠實,會造成什麼後果?
如果作為媽媽,我說:你要玩具車的欲求很好,只是我捨不得買。
於是你可能會找叔叔、找爸爸,還可以自己賺錢,會找別的途徑滿足自己,你會知道你沒有問題,你的需要也沒有問題。
可如果我說:“你不應該提這個要求,你已經有很多玩具車了,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你這樣很羞恥。”你就會認為:“我錯了,我有需要是錯的。”你不再會透過別的途徑滿足自己。能量被堵住,成為無意識的信念:欲求可恥。
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當人生中遇到機遇,比如可以爭取加薪升職時,以前父母的聲音就會跳出來“你不應該要求這麼多,你的慾望不會被滿足”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要麼放棄爭取,要麼爭取的時候覺得周圍人都不願意滿足自己,帶著滿腹怨氣和恐懼和人打交道,於是果然創造出不被滿足的現實。
父母不需要完美,能力上不能滿足孩子,或心裡不願滿足孩子,這都很正常,但你能不能誠實?
如果你是誠實的,孩子沒有得到滿足,頂多有些遺憾,但不會對他形成心理創傷,真相永遠不傷害任何人。 
④ 無條件地給予 
無論你能給予的是幾千塊的玩具車,還是兩塊錢的貼紙,都很好,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無條件地給予,痛痛快快地給,舒舒服服地給?需要考到一百分或是需要乖乖聽話才能給嗎?
父母富有或者不富有不重要,孩子的欲求都很單純的,比如他說我想要那片樹葉,然後你摘給他,他都會玩得很開心,覺得自己很富足。富足,不取決於那個東西多少錢,而取決於你給的時候,能量是不是富足的、暢快的,是不是無條件愛孩子的。

所以給孩子創造豐盛的人生很簡單:及時地回應。不管你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意願滿足,你都要誠實應對。你願意給的,能給的,痛痛快快地給孩子。 

如果童年的匱乏經歷已成事實,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如何給自己創造豐盛?

① 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

②創造接觸滿足

③ 滿足後退回

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自己的欲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可以透過上面這個簡單的方法,重新找回跟身心的連結。

口渴了,去倒一杯水喝,不渴了,把水杯放下。這就是“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 → “創造接觸滿足” → “滿足後退回”的過程。

喝水這件事過程很簡單,但在實際生活中,每一步都有可能被阻礙。
① 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
上高中時,冬天我住在很冷的宿舍裡,但我只帶了一個薄薄的被子,蜷縮著度過冬天,為什麼?我不知道自己冷。我為什麼不知道冷熱?因為我媽媽不知道我冷,她從小就沒有能力關注到我。
我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冷了呢?看見我同宿舍的女孩,她媽媽給她鋪上很厚的被子後,還要把手伸進去,試一試,“寶貝,夠不夠暖?”看到這個我哭了,我才知道,天哪,天下還有媽媽這樣關心自己的孩子。原來孩子的冷熱是可以被媽媽關注到的。這時候我才注意到,其實我一直很冷。
小時候你的感受沒有被看見過,很容易變得麻木。所以,我們可以從非常小的事情開始,鼓勵自己的感受和欲求,就像一個好媽媽一樣關心自己,你坐得舒不舒服?哪裡感覺緊張?放鬆放鬆。晚上吃點什麼水果是我喜歡的呢?我現在渴不渴?出門穿的這件衣服,和皮膚接觸的感覺好不好?從一系列這樣細微的事情上,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
② 當下創造接觸,讓慾望被滿足
兩年前,坐飛機我都坐經濟艙,有一天我突然跟自己說,我想體驗一下頭等艙。那個時候,我出現了一個信念:你要努力賺錢,多賺一些錢,你才可以坐頭等艙。這個信念大概忽悠了我兩天,然後我有一個覺察產生:我為什麼要給自己創造限制?我就是想做頭等艙。我從這個限制中醒過來:不管我賺多少錢,我就買頭等艙。
只是一個想要的體驗而已,就去滿足它、創造條件滿足它,一切都很好,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這個時候一定有人想說:如果你把頭等艙的錢省下來,可以做別的事情啊!如果你買了頭等艙,就沒有錢做別的事情了。
大家聽到過這個聲音嗎?這個聲音背後的信念是匱乏:錢是有限的。有A就不能有B,用完就沒有了。當我跳出,不被這個信念控制,事實真相可以是:我做別的事情有別的錢。錢不是有限的,而是不斷流動的。
當你能夠有條件創造滿足,就去創造滿足。比如孩子玩一個玩具很開心,渴望的眼睛看著你,想跟你分享這個喜悅:“媽媽,你快看。”
多麼美的能量流動,只要你現在不在面對什麼性命攸關的事情,當下去回應這個能量,去創造、享受。當下創造,當下享受。
③ 滿足後退回
在之前的一期線下課中,有兩個學員產生了情感共振,擁抱在一起,彼此滋養。可是,不可能永遠抱著。當你覺得可以了,想退回的時候,產生了一個念頭,“我先撤退,會不會傷害對方?”比如聊天聊得特別開心,然後你聊夠了想走,可能有個擔心產生:“我先提出走,會不會傷害對方?”
這是退回的時候產生的障礙。障礙也是來自信念:我從這種融合的感覺中退後,會不會傷害對方?去覺察一下,便得自由。
給孩子的教育,怎樣最好?就是無為,無為是最好的為,”給錢“便是無為的一種方式。不給於他任何信念,任由孩子全然自由的發展,給與他們支援,他就會擁有最最豐盛的人生。這即是”給錢“的意義,就像特斯拉創始人 MUSK 的媽媽說,我就是憑直覺做事的人,我的孩子自然也憑直覺。
李雪胡扯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沒有自戀的小我,所以並不干涉世間萬物的遭遇,大家都依照演算法因果輪迴。聖人也是一樣,聖人是修通了自戀的人,不以“我覺得應該怎樣”的標準去看待他人,邊界清晰。天地如同鼓風箱,蘊藏著無窮的能量有序地生髮,這是我們頭腦無法理解的力量。
大道本身就趨向流動、平衡、和諧,只要我們學會祛除妄想,躺平放鬆不執著造作,合於道,便能感受到命運的善意安排。
父母灌輸給孩子道理越多,孩子離“道”越遠,將來也越窮困。父母管好自己,意識安住在自身,就是孩子最大的福報。
閉嘴給錢,乃天地之大道。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噹噹、京東、淘寶全平臺在售。
公眾號 | 初心心理
公眾號 | 李雪愛與自由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