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還有多少媽媽,被迫在旅遊時當全家的保姆?

“ 女人,你的名字叫西西弗斯”
不得不說,這幾年的家庭旅行常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女神經。
  • 提前半年或3-4個月買機票、訂酒店 ;
  • 提前1個月,看行程、做排期、辦簽證;
  • 提前2、3天,收拾行李,打印表格;
  • 出發前,看天氣,買保險,租車、訂WIFI、換錢,檢查出行清單……
一堆必不可少的爛俗動作。
年復一年,每年全家都有10多天的旅行,和春節、國慶、五一黃金假期一樣,上演一次遷徙大戲。我是開演前,那隻領頭的大雁,最胖、最前那隻。
出發前,發揮前媒體人查資料扒皮的本領,我從攜程、窮遊、螞蜂窩、AIRBNB、BOOKING各種網站扒資料,貨比三家,安排行程——當地景點、天氣、出行清單,孩子們做哪些活動,帶多少套衣服和什麼書籍。
通常,沒到目的地,我已經看吐了資料,又像啥也不知道,似乎做了一頓滿漢全席的廚師,胃口全無。然而,這才是旅行的開始。

圖源丨圖蟲創意

接下來還要坐飛機,轉機、出境、安檢、取行李,換地鐵或打車到目的地酒店。
進房間,我開啟28寸的行李箱,兒子的行李箱,把三個人的洗漱用品、內衣、拖鞋一個個擺出來。當我走出衛生間,通常髒衣服已扔到了床上,拖鞋和運動鞋到處都有,書包、飲料、書本、電腦和充電器到處都有。不到10分鐘,酒店房間成了一個比家裡還要差2、3倍的地方。
孩子呼嘯而過,畫畫、玩玩具,老公在看手機、大聲電話。而我還在呼哧呼哧、熱氣騰騰搞新家建設。然而,這一切都是幻覺。再過2天,又是一輪迴圈。
10多天旅行,換了4、5個地方,換了4、5家酒店。我開啟行李箱、整理房間,吃飯,出門,看行程,洗衣服,整理房間,洗漱睡覺,再度打包收拾行李。
旅行的輪迴和套路,無非如此。看到一個乾淨明亮的房間,歡呼雀躍,高興10分鐘,我再度埋頭幹活,在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
哦,女人,你的名字叫旅行中的女西西弗斯。
每天出門前,我開始檢查孩子是否塗了防曬霜,書包裡是否帶好了他的備用衣物,外用藥是否帶好,水是否裝好。
進餐廳,看選單,點菜,觀察幾個人如何點菜才可以均衡;吃飯時開始死盯孩子碗裡的飯菜;結束時,擔心兒子飯桌不乾淨。
到了旅行景點,別人在看風景,我在盯孩子;我要麼就在舉起相機拍照,要麼檢查自己的垃圾袋、溼巾紙是否帶足。
我知道,我不在看風景的路上,就在看孩子的路上。我不在拍攝孩子照片時,就一定在整理照片。拍照讓我忘掉自己,也常常忘著忘著,丟掉了自己。
更掃興的是旅程中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和老公大吵一架。觀念不同,教育方式各異,無法說服對方。因為無法說服,更加氣急敗壞。在美好的旅行地,大發一通火以後,我嚐嚐覺得虧對良辰美景。
人生美好時光,浪費在美景上,價效比更高。我為何要讓自己生氣?

圖源丨圖蟲創意

我成為一個旅行中女漢子,訂酒店,買單,照顧孩子,洗衣服,整理房間,陪寫作業。事事參與,事事操心,事事追求完美。
想想,都想抽自己兩巴掌! 
你是女人,你是老婆,你是母親,又能怎樣?
我不要只是一個完美的女機器人,一個行走的保姆,不帶笑容的自己。
想想,該從哪裡再給自己找一點樂子,找一點笑容?一個人獨自在哥本哈根狂走,一個人在舊金山靜默一週,一個人在馬德里獨行,一個人徒步美國山間的日子去哪裡了?
有了孩子,有了家庭,我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名行走的保姆,一個在世的女機器人?
這就是旅行的初衷嗎?
“旅行愉悅自己四大原則”
年輕時,因為有朋友、情侶作伴,通常旅行都是高飽和度愉悅之事,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自從有了娃以後,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去不復返。
作為忙亂工作中還要貪圖旅遊快活的職場母親,我意識到必須把自己的旅行生活模版化,不要為一些細節抓狂。只有這樣,家裡一年大大小小的旅行,我才能享受真正的愉悅。只有自己愉悅了,旅行才會變得生動和更有價值起來。
於是閒來無事,畫一張思維導圖,試圖建立起自己的旅行四個原則。
1、旅伴選擇決定出遊方向和風格
關鍵詞:需求
一個人旅行,就是怎麼歡喜怎麼來。情侶旅行,幾乎要麼是宅酒店,要麼就是纏纏綿綿看風景,摩擦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少。吃穿住行,可奢華,可窮遊。
可家庭旅行的難度就連級跳了。帶著嬰兒出行,衣食住行樣樣都要花費巨大的心思,揹帶、嬰兒推車,隨身攜帶的尿布、奶粉瓶和藥品、玩具……落下一樣都是致命。
隨著孩子長大,還要考慮孩子不同年齡段的體力、注意力和興趣點,選擇旅遊的目的地也會有很大差別。

圖源丨圖蟲創意

帶老人出遊,也是如此。一定要考慮老人的體力、健康狀態,以及飲食偏好。我記得帶父母出遊過幾次,吃東西成為一種負擔。一個朋友帶家裡老人出國,行李箱永遠揹著電飯煲。
你選擇了什麼樣的人,幾乎就選擇了什麼樣的旅行方式。如果揹著嬰兒去野外,就需要父母有足夠的體力,對旅行強度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帶著老人,每1、2天換酒店、換城市,這對誰也都將是一場災難。
2、根據目的選擇不同旅遊型別
關鍵詞:目的
和什麼人旅行,基本指向了一個清楚的旅行目的了。
獨自旅行,就是自己開心就好;和父母旅行,主要是讓老人愉悅;和孩子旅行、家庭旅行,需要照顧每個人的感受,尤其是嬰兒。即使年輕父母帶嬰兒出遊,更多時候是自己想玩,但照顧好嬰兒的感受,才是王道。餐廳裡一塌糊塗地哭,倒地撒潑,這些在之前之後都需要做好心理建設。
旅行的場景也有很多:酒店、遊輪、度假區、山區、海邊、草原、森林、城市等。
我現在出門旅行,更多根據旅行人群來選擇型別——辨別旅行強度有多大。 譬如老人,適合坐遊輪,吃穿住行全包了。 
孩子很小時,我更傾向於海邊的度假區。記得孩子2歲多時,聽到海浪就害怕,去到海邊就要回酒店。於是,我們全家就在游泳池泡了7、8天。孩子也從怕水變成愛游泳了。孩子大點,徒步山間的體力也好了。慢慢,我們開始選擇山間徒步,森林徒步,這樣對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好的鍛鍊。
通常,我們也選一些安靜的、不那麼熱門的地方去爬山,遊玩。如果實在找不到,真不如在家附近的公園,撐一個帳篷,野餐燒烤,也是快樂的事情。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關鍵詞:邊界意識
女性往往喜歡大包大攬,代勞孩子和老公做很多家務事,同時又有怨氣。因為對環境的清潔、秩序感,女性也往往要求更高一些。
建議女性朋友,這個時候最好忍住自己的清潔意識,建立秩序意識和邊界意識。家裡每個人都是個體,自己的行李箱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如果大家一起洗,大家輪流去洗。
旅行前,大家可以一起坐下來分工,爸爸做什麼,媽媽做什麼,孩子需要做什麼。只有這樣,每個人各司其職,家裡才會有平等意識,而不會總存在著一個怨婦和不快樂的某個人。
也只有這樣,大家在旅行途中,既有共同目標,也有自己的職責。而不是媽媽、爸爸負責所有的事情,孩子只顧自己玩樂就可以了。
4、自我愉悅
關鍵詞:關注自我
女性出行,多過於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即使帶了書、帶了IPAD,可能為了照顧別人,也會放棄。
我建議自己給自己強行打卡,給自己留30-60分鐘獨處的空間。
之前一次出行日本,住的酒店有溫泉。老公和孩子都不喜歡泡溫泉,我卻很喜歡。於是,每天早上7點起床去泡溫泉,一個人開開心心去,獨處泡溫泉,身心愉悅。到了晚上吃飯結束,和大家玩一會兒,我又一個人出門泡溫泉。這是一樂。
晚上孩子睡了,我再爬起來看書,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也是一樂。
還有美食。家人飲食習慣不一樣,愛好不一樣。每個家裡都有一個美食家、愛喝酒的,另外一個則沒有那麼高性質。沒有關係,自己一個人點自己喜歡的喝,吃自己愛吃的點心。 
我喜歡看照片,剪輯照片,因為看到孩子的照片,會給自己留下很多溫情和愉快的空間。旅途每天,我都會把照片篩選出來,再做成小影片,這樣既享受了複習的快感,也練了下自己的手藝。
我相信,旅行的目的最重要是看世界,其次就是自己開心。不然,一切就是失去了意義。
做一個負責任又會享樂的媽媽吧。只有在有原則、有邊界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你才獲得了自由的空間。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
愉悅自己,享受旅行。
你有哪些帶娃旅行的經歷和感悟?
留言區聊聊吧~
作者丨曾進,作家、閱讀專家、騎象小學堂創始人、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前資深媒體人。著有《跟著詩詞遊中國》等叢書。
 相關閱讀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