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孩子出去玩,大家都會做細緻的旅遊攻略。它們告訴我們哪些地方人少好玩、哪些景點沒必要去、什麼時候訂票最划算、什麼酒店價效比最高……靠著它們,出行前我們可以把所有物質準備做的充足又完備,制定一個盡善盡美的出行計劃。
不過在旅途中真正遇到的問題卻不止這些。
你有沒有跟一群孩子去旅遊,一趟下來精疲力盡的經歷?
其實,我們制定的那些盡善盡美的旅行計劃,孩子們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們的旅行,自有自己的樂趣。尤其在一群孩子一起出遊的情況下,他們的成長和收穫,往往是大人們想象不到的。
所以,有一個,甚至是一群“旅遊搭子”,真的很重要。我的親身體會,就是帶一群孩子出遊,比單獨帶一個讓我放鬆多了。
帶一群孩子旅遊,怎麼安排最省心?今天這篇文章,全是經驗,一定要看!

幾年前,我和友鄰親家們開始組團結伴旅行。每逢假期,幾個家庭圍著孩子,上下求索,從江西婺源、美國優詩美地國家公園、杭州三臺山、浙江湖州、上海崇明、到北京等等。
玩多了,發現一些套路:父親多是開車的、爬樹的、扛包的;母親多是安排行程的、點菜買單,負責賬務收納和行李收拾的,而孩子們,只負責玩耍。
一次近郊、遠途旅行,像一個專案,從規劃、執行到覆盤,從衝突到愉快,每次旅行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穫和體會。
玩多了,慢慢找到了一點點感覺,也找到未來家庭出遊的模型,總結幾個法則,是為記。

孩子年幼的時候,一般家庭多是三口之家出行。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他的社交圈要開始發展了,這時候很多家長會選擇和熟識的朋友家孩子一同出行。這種孩子們結伴出遊,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習培育友誼。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一起玩樂的開心程度,往往高於他們對旅行目的地的期待。 這也許是獨生子女家庭共同的特點。


兒子和好友在一起摘枇杷,長情的友誼需要滿滿滋養
孩子的社交圈裡,往往能看到許多不同性格的呈現:有的孩子有攻擊性,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沒有邊界意識……
一般來說在旅行途中,給孩子選擇互補的玩伴更加重要。跟自己相似的玩伴在一起,孩子們可能會非常愉悅。但如果找到跟自己互補的孩子,彼此差異很大,孩子在觀察差異時,學習得更快。
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發育時期的性格特點,有意識幫孩子搭配一些鄰居小夥伴,性格互補、衝突的,性格相似的,讓孩子們建立起不同的相處模式。
當然,一切都要孩子自己選擇,或跟孩子商量。
總體來說,一起玩,建立最初的友誼 ,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件重要的事,終生需要學習的事。

大多數情況下,2個孩子出遊,很難形成團隊。兩個孩子的相處模式,相對單一,解決複雜、困難問題的機會要少很多,決策容易、妥協容易,更適合兩家大人帶孩子出國長途旅遊。


2017年端午崇明島旅遊,我們住的農村小院
如果3個以上的孩子出遊,會發生很多好玩的事情。
譬如,吃飯時,誰跟誰坐在一起,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幾個孩子誰同坐一輛車講故事、做遊戲,誰先來?小夥伴裡,有人輸了發脾氣怎麼辦?其他人怎麼看這件事,怎麼幫助他?
關於位置排序,誰和誰在一起,孩子們常常會發生爭執。這時候,對於家長來說,你能觀察孩子在衝突中體現出來的性格和思維模式,隨後,可以幫助他做一些小分析和調整。
我家兒子情商發育晚,經常是女孩子向他妥協。我慢慢也意識到,應該找一些比他小的或大的男孩子相處,逐步鍛鍊孩子在更復雜、不公平的環境中,受挫,接收正常衝突,而不是一味有人給他讓位。
在三個以上的團隊中, 孩子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尋找解決方案時,孩子們彼此獲益會非常多。
三人以上團隊,可以幫助孩子在旅途中學習處理複雜的社交關係。

旅途相處幾天,孩子們熟悉之後會有非常多的互動:經常會彼此叫對方起床、到各家房間串門兒、一起吃早餐、開睡衣趴…… 這些都是特別好玩的集體行動。
一般大人們去旅遊總是喜歡安排滿滿一天逛景點的緊湊行程,其實孩子們對此根本不感興趣,ta們更喜歡自發的集體遊戲,可能突然看到什麼不起眼的東西很有趣,幾個孩子就能玩的不亦樂乎。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遊玩方式,這時候我們生硬的去阻止反而不好。
譬如17年的端午節旅遊,我們在崇明農村住了兩晚。同行的一共有四個孩子,七八歲的年紀,湊在一起做了好多有趣的事兒。
有天,ta們發現土坡上有個土洞,一隻蝴蝶正掙扎著往裡面鑽,興奮得不得了,覺得發現了一個蝴蝶陷阱。於是孩子們湊在一起馬上就合計出了一個玩法:每個孩子挖一個坑,在坑裡面灌上水,然後找一些蟲子、鮮花放洞口,想辦法引誘其它的蝴蝶進入“陷阱”。
幾個孩子被自己的天才設計迷住了,紛紛去挖坑、給那些“陷阱”添磚加瓦,有的去找水、有的找蟲子、有的找鮮花……場面真是熱火朝天。
此外,每天清晨,我們的農家院子裡會有一條小狗過來找吃的。幾個孩子看到後開始一窩蜂幫助小狗找吃的,給小狗餵食,還認真地討論如何讓小狗開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奉承小狗,可愛得緊。
每到這種時候,這個小小的團隊總會自然生髮出一種快樂的氣氛,孩子們在協同做一件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時,特別迷人。
有天,我摘了一束野花,隨手插在塑膠花瓶裡,放在餐桌上。一個孩子覺得好美,於是我鼓勵她自己到戶外摘花,自己學習插花。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她把將近6個房間都放滿了鮮花,我感動極了。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真是發自肺腑地去做。


2017年端午崇明島旅遊,我和孩子們做的插花
為一個憑空而來的創意,自主找樂,也是孩子們旅途中很重要的開心事。

磨鍊孩子的意志力,在團隊挑戰中更容易達成。比如一群孩子徒步爬山時,雖有很多困難,往往孩子們會跟著大團隊,放棄家中的嬌氣,建立自己的自尊。

一次,我們幾家人在大雨滂沱去爬了顧渚山,兒子哭的稀里嘩啦,在幾個女孩子的鼓勵下,兒子穿著女孩子的褲子,別人媽媽的雨衣,還是慢慢走到了目的地。這種挑戰經驗,終身難忘。
此外,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也可以著意給ta們安排一些“挑戰”。
譬如端午那次旅行中,我們4個家庭14口人,一起在東平森林公園玩了一天。公園的面積很大,徒步要走3-4個小時。所以規劃公園的路線,提醒14個人不能落隊這件重要任務就交到了4個孩子手裡。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對旅行產生一些框架認識——安排一天行程,統計一頓飯錢,到了一個景區找路線…… 所以7歲的孩子完全可以勝任我們佈置的這項任務。
我們給4個孩子分配了角色,隊長、副隊長的職位每半天輪一次。隊長負責帶頭看路線,副隊長要負責傳話。每個孩子都有滑板車,跑得比老人和父母快,於是孩子們來回前後看路線,時刻照看著中老年隊員,保證一個人都不能少,一趟下來都非常有成就感。

每日出行,我一都會跟孩子商量今日的行程,然後讓他自己選擇,同時也讓他提出自己今天的心願和想法,譬如吃個冰激凌,和小朋友玩遊戲。


2017年端午崇明島旅遊,孩子們在自家做的農家飯菜前合影,爭搶座位是日常
到結束時,再讓孩子看看自己的心願是否達成,感覺是否開心或不開心。這樣,孩子能養成一個預期管理和正確做評估的習慣。
等孩子再大點,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做更大的旅行規劃:訂機票、訂火車票,安排行程的規劃,自己查資料。逐步地,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假期旅行主人,自己對自己的玩伴們、自己的行程負責。
從小到大,一點點加碼,讓孩子成為一個會玩,且會跟大家一起玩好的人。

旅行途中的美好和挫敗,一一記錄下來,貼在本子上,成為人生美好的記憶。


2017年端午崇明島旅遊,我做的旅行總結的路線和輪廓,讓孩子有整體意識,知道我們旅行的團隊成員、路線、財務花銷和記錄心情等
現在出行,我也會帶一個袋子和本子,貼紙和A3的紙張也隨時準備在書包裡。這樣出行無聊時,給孩子各種各樣的貼紙,他們可以在上面畫自己的心情,記錄一些笑話。
等到結束時,我再貼到A3的紙張上,讓孩子們看到這幾天,自己做了什麼。



2017年端午崇明島旅遊,每個孩子都自編自導了各種不同故事
幾天下來,孩子們會收集一堆塗鴉的便籤紙,上面都是笑話、心願和畫畫,滿滿的記憶,美好又溫馨。


孩子們站著在做旅途中塗鴉做筆記
最後,預祝大家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假期旅行!

你有哪些帶娃旅行或出去玩的經驗?
留言區聊聊吧~

作者丨曾進,作家、閱讀專家、騎象小學堂創始人、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前資深媒體人。著有《跟著詩詞遊中國》等叢書。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