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馬上要到了,在眾多旅行計劃中,你有想過和父母去旅行嗎?
小時候的旅行記憶,是父母帶我們看世界。長大之後,換成我們帶他們去看那些因為忙碌而錯過的風景。
然而,有些人在帶父母旅行過後,決定再也不要一起出門了。有些人則和父母成為了很好的“旅行搭子”,想一起去探索更多。今天的文章,是幾位曾經帶父母旅行的小夥伴的親身經歷。或許,和父母一起旅行背後的苦與笑,都可以找出背後的原因。
“和父母出去旅行
就像帶小孩一樣”
女兒:34歲|離家14年,每年和父母相聚30天
今年34歲的菠蘿狗擁有豐富的和父母一起旅行的經驗,畢業工作之後,她幾乎每年都會安排和父母的旅行。
她會問好父母對於旅行的需求:比如父母只想出門一週,那就把行程安排成一週。她知道媽媽不吃生食,選擇餐廳時會盡量避開日料、生醃這類食物。出發之前,全家人還會召開行前會議,討論內容有:路上交通所需的時間、到了之後會住的地方、大致的日程安排等。如果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就調整,大家如果都沒有意見,就可以出發了。

這樣順著父母心意的安排,菠蘿狗自己並不會覺得遷就。因為當她遇到特別想吃的餐廳時,父母可以在一旁等她吃完之後,大家再找下一家更符合父母口味的餐廳。同理,當菠蘿狗遇上自己非常想去的景點,但父母不想去時,她的父母也可以接受“自由活動”——讓她自己去看。
菠蘿狗回憶第一次帶父母去旅行,是帶媽媽去法國。巴黎有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而母親直白地和她講自己看不懂藝術品,不感興趣,所以不想去看。菠蘿狗自己本身是想去,但考慮到如果自己去就要讓媽媽在外邊等4、5個小時,這樣的情況下她會捨棄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菠蘿狗看來,到一個新地方,無論去到哪裡都是新鮮的,這些經歷也都是旅行的記憶,所以不存在“一定要去”的景點。
當然,大家也會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
有次菠蘿狗和父母在安吉旅行完要去上海,她安排了坐高鐵,但爸爸根據自己年輕時的經驗,覺得應該去汽車站坐車。面對這樣新舊經驗的碰撞,爸爸最終還是聽了她的,因為他知道如今女兒的社會經驗已經比他豐富了。
還有一次,菠蘿狗帶媽媽去日本,出門前忘記把房間門上“請勿打擾”的牌子摘下來,於是晚上回來後房間沒有被收拾。媽媽堅持讓酒店人員來打掃,但她覺得沒有必要,而且明明是自己出門沒把牌子摘下來。這種時候她還是會選擇聽媽媽的,雖然這樣的“分歧”會影響旅行的心情,但她知道媽媽是一個愛乾淨的人,接受就好了。

小時候放暑假和爸媽去中山
菠蘿狗越來越覺得,和父母出去旅行就像帶小孩一樣。小時候,暑假時是父母帶她旅行,那時爸爸充當她現在的角色。如今她把旅行的行程都安排好,父母也會很享受。

柳州江邊的遊船
最近的一次家庭旅行,菠蘿狗一家人去了柳州,早晨起來在柳江邊的散步時間,成了一家人最享受且珍惜的旅行時刻。
“以後可別帶我們去吃什麼西餐了,
又貴又吃不慣”
兒子:26歲|離家8年,每年和父母相聚10天
另一邊,有些家庭的旅行可能是一場親子關係的探索。
24歲的波波和爸媽旅行過兩三次,雖然大多數都是以父母來他生活的城市找他為契機。波波生活在深圳,家在北方的他也想讓爸媽來深圳感受一下南方的生活氛圍。

第一次三人出行,到了吃飯時間,波波問爸媽想吃什麼,爸媽說都可以,讓他看著安排。於是波波選了一家人均100+的連鎖西餐輕食店,這家店他時常會光顧,他想著自己的家鄉沒有,正好帶爸媽體驗一下。
點餐時,害怕爸媽吃不慣的波波儘量點選單上的熱食:意麵、披薩、拌飯…… 一頓飯吃下來,爸媽雖然嘴上沒有說,但表情上沒有絲毫愉悅。波波問他們吃得怎麼樣,父母答道:“還行,就是量不多。”

到了爸媽臨走前一天,三個人在一家更符合北方口味的平價餐廳吃飯時,爸爸突然說道:“還是吃這個舒服,以後可別帶我們去吃什麼西餐了,又貴又吃不慣。”
這時候波波才意識到,自己第一天特意帶他們去吃的餐廳並沒有讓爸媽滿意。爸媽說吃飯時不想讓波波覺得掃興,然而這樣“藏著掖著”不直接表達的方式,反而讓波波更難受。

在旅行中這樣“嘴上說著都可以,實際安排了又不滿意但又不直接表達”的家庭氛圍,好像一下子把波波帶回了自己小時候。從小時候起,波波好像從來都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需求。上學時,父母只要求他要好好學習;大學時他學的專業是父親幫他挑的;工作之後,原本按照父母的期望,他應該會回老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久而久之,波波已經無法判斷自己到底是”沒想法“還是“有想法但害怕說出來”。如今26歲的他開始意識到,或許從小到大自己是有想法的,但他說出來時很少被父母接收到,就像父母也不會直白地表達他們的需求。
在社交媒體上大家分享帶父母旅行的帖子裡,類似的情況很多,有網友評論說:眾所周知,旅行時爸媽的一句“你還想去嗎?”等於“我不想去了”。
旅行時,爸媽不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孩子只能靠自己的判斷來安排,大機率很難讓彼此都滿意。旅行時在一起的時間雖然僅有短短幾天,但真正讓人難受的,是從童年起就和父母形成的親子關係。
對波波來說,雖然他和爸媽的相處還是有隔閡,但他開始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不適感。
相比於想要改變父母,他可以先理解父母,
父母擁有這樣的交流模式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也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
波波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把這些心裡話講給父母聽。到時候再和父母一起去旅行的體驗,或許會不一樣。
“風景只是背景,
真正想聊的是工作和催婚”
女兒:28歲|離家4年,每年和父母相聚30天
還有一種家庭旅行的模式是,把家裡碎碎唸的話題平移到旅行的地方。
今年28歲的木子幾個月前剛剛辭職,在找工作的她順便安排了一趟和父母的旅行。旅行時木子和爸爸本來在爬山,但爬著爬著爸爸就和她聊起了找工作的事。

面對這樣的話題,木子會說:“唉,這話你已經說了好多遍了。”這時候爸爸回答到:“那又怎麼了?珍惜現在還有人唸叨你吧。”
爬山過程中,爸爸也會和木子分享一些自己年輕時的經歷,追憶一下自己年輕時的生活,最後不自覺地又聊回到她找工作的事。
這樣的情況,木子和朋友交流過,朋友說:“我帶我媽去故宮,進去之後沒走兩步她開始問我:你和你物件最近處得怎麼樣?”
和父母去旅行的初衷之一是帶父母看看不一樣的世界,但當父母日常的嘮叨出現之後,孩子會意識到父母終究是父母,本來愉快的心情就會受影響。

“我和父母成為旅行搭子,

Fan的媽媽發的旅行遊記
一起旅行,就像一個需要分工合作的、且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專案。每個人的特長能用上,也被需要。
爸爸方向感很強,而且擅於做功課,出發前他就會設計出最佳路線,行程上也會和Fan討論,現場調整。路盲的媽媽基本上就是全程懵跟著走,但媽媽會把對全家人的日常照顧帶上旅途,且擅用各種美食APP在途中精準覓食。此外,拍照的爸爸還擔負為全家提供朋友圈圖片素材的“重責”,每天挑選照片的時間也變成了一家人旅行記憶的一部分。

Fan一家人2020年的西藏旅行
Fan可以說是擁有不掃興的父母,而這樣的“不掃興”不只適用於在父母身上,因為旅行時需要的是不掃興的同伴,無論是什麼關係。
不掃興不代表不吵架。基本上每次旅行時,Fan的爸媽會像日常在家時一樣吵吵鬧鬧,從頭吵到尾,都不是因為原則性問題,但就是什麼事都能吵一下,把在家裡的相處方式帶到了相處更緊密、相處時間更長的旅途上。
出門時,他們經常互相“提醒”的一句話是:“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對別人最大的負責”。家人之間,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管別人,但又都不想被人管。如果沒有邊界感和默契,確實容易爆。
比如旅行時Fan穿了一件自己很喜歡的衣服,媽媽會直白地對她說“好難看啊”。Fan就會淡淡地回應道:“我有問你的意見嗎?”大家也就笑笑過了。

Fan一家人2024年的雲南旅行
爸媽有著不同的喜好和旅行習慣。媽媽喜歡看大自然,爸爸喜歡去有文化的地方。媽媽很注重自己旅行過程中的睡眠和飲食,而爸爸會為了拍到想拍的照片跑很遠,把自己弄得很累。Fan作為女兒,就成為了端水大師,一家人需要相互遷就一點。骨子裡,大家都有顆“貪玩”的心。
Fan家的旅行不止在出門的那幾天,旅程結束後,她的爸媽會花大量時間把自己的遊記寫在美篇上。爸爸退休前是一位編輯,媽媽會監督爸爸選出照片,把控文字。她自己負責選擇配樂,編輯、釋出,一篇文章裡甚至會有200多張照片,工作量很大,但這些也變成了旅行的一部分,回頭翻看時,就像重走了一趟。

Fan媽媽在美篇裡記錄自己的行程
上面幾個帶父母旅行的案例,或許只代表了一部分人。
帶父母去旅行之所以每個人的體驗差別這麼大,歸根結底,家庭關係的原因佔了多數。
對於家庭關係不親近的人來說,雖然想帶父母去看看世界的心是真,但就像菠蘿狗的經驗所描述:當你不瞭解父母時,大家很難透過旅行前的幾次密集溝通就能變得相互瞭解,進而在旅行過程中也難談得上享受。
旅行過程中,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是最有可能造成吵架的原因。父母語言上的打壓可能是讓孩子內心崩潰的原因。更難的是,當兒女在旅行過程中遭受這些來自父母的“打壓”、“數落”和“無端要求”時,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也是一門成長的功課。
旅行或許可以幫我們意識到父母的缺點和不完美,讓我們在長大之後,重新認知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和父母去旅行,有苦有笑或許才是最真實的狀態。如果你有心,趁父母還能出門時多帶他們走走,收穫一段共享的記憶也是值得的。
假期快到了,
你有什麼和父母一起去旅行的感受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採訪/編輯:yidan 運營:小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