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出國旅遊,還住青年旅舍?”
類似這樣的話,在社交媒體上對於“30歲住青旅”的討論中時常被看到。似乎青年旅舍的大門,只向20歲左右年輕人敞開。種種「成功人士的社會規訓」告訴我們:如果你30+的年紀出國玩還在住青旅,會成為其中的異類。

瑞士萊西根的青年旅社,坐落在圖恩湖岸邊。
但人生從來都不是隻有一條「正確」的路,我們不斷成長,為的是讓自己的人生能夠跟隨內心,有所選擇。
在那些年紀30+,依然會把青旅列入出國旅行住宿的人群中,他們的世界是怎樣的呢?
第一批住青旅的中國人,
已經40歲了
看世界的方式有很多,青年旅舍是最平易近人的那一種。
它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德國,那時許多人認為:年輕人不論貧富,都應該外出認識世界。抱著這樣的願景,1912年德國教師理查德·希爾曼在阿爾特納的廢棄古堡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舍——Altena Castle Youth Hostel。

Altena Castle Youth Hostel,圖片© Andreas Giesbrecht-Mantler
希爾曼為旅舍配備了高低床、床墊、被褥、帶鎖的個人儲藏櫃、簡易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間,在一樓大廳裡有可以交流的共享空間,設施雖然簡單,但完全夠用。這些配置在100多年後,依然被世界上的大多數青旅所沿用。
1932年,國際青年旅舍聯盟(Hostelling International,簡稱HI)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立,強調青旅是不分國籍、種族、年齡、性別、職業、宗教、政治立場的住宿設施。也是因此,早期大多數的青旅並不嚴格限制年齡,但從主要的客流來看,揹包出行的年輕人更能接受這種開放、友好的住宿方式。
大部分中國年輕人,是在千禧年前後知道了青年旅舍這一事物。
1999年9月,中國第一家青年旅舍協會——廣東省青年旅舍協會(YHA CHINA GD)正式成立,隨後逐漸在北京、雲南、西安等主要的旅遊城市中開始發展。受此風潮影響,一些同時期出國學習的留學生們,也開始在國外嘗試住進青年旅舍。

自然中的青旅。

城市中的青旅。
千禧年左右的青旅中,公共空間的書架上總堆著各種語言/國家的《Lonely Plant》,已經被翻得捲了邊兒。
你可能會遇到一位慷慨的老闆,向住客們分享自己農場的食物,耐心為你講解城市裡隱秘的角落;也曾經和萍水相逢的人短暫交談,甚至結伴而行;在沒有社交網路的年代裡,可以選擇互相交流自己的旅行經驗,也可以只和同屋的人笑笑,拉上簾子戴上耳塞睡覺。

標準的青旅的樣子。
對於海外旅行來說,青旅長久以來都是更便宜的住宿選擇。男女混宿的房間最便宜,其次是人數更少的房間和全女/男房間,一些青旅會有小部分單人/雙人間可以選擇,但價格可能也和小型酒店或是airbnb獨享一個房間不相上下。
這種和傳統酒店完全不同的住宿形式,以“便宜”“離景點近”“能在旅途認識新朋友”等優勢,吸引著全世界的年輕人。
“和萍水相逢的人社交,
反而沒那麼多壓力”
千禧年後的第一個十年,精打細算的“窮遊”是一件不會被嘲笑的事情。
在30歲以上出國旅行還在住青旅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曾經在學生時代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背起行囊住進青旅,在短暫的旅程裡收穫了跳脫出以往生活的記憶。
逆光紀今年45歲,曾經在500強企業工作,目前是旅行自媒體人。20多年前,他在德國留學,在找到長租房之前先選擇了住在青旅。後來的數年中,他陸續去了90多個國家,幾乎每個國家都會住青旅。

和青旅裡的貓咪合影。©️逆光紀
雖然平日裡比較內向,但逆光紀在青旅中如果感到有社交需求,或者遇到感興趣的人的時候,也會主動開口。
比如在哥倫比亞的時候,他下了長途大巴,遇到一個德國女孩,兩人交流後,女孩就和他住到了同一間青旅,當天下午還一起去了美術館,第二天就沒再見面了。在厄瓜多也和德國、瑞士的男生一起搭伴玩過。

“青旅的好處就是大家都很隨意,照顧自己的能力也都很強,搭伴容易,想「自閉」也容易,不用有壓力。”
彥可是在2005年在德國留學時接觸了青旅。她的“起點”很高——當時的老師策劃了一次旅行,帶整個班同學去住全世界第一家⻘年旅舍,就是前文提到的Altena Castle Youth Hostel。

Altena Castle Youth Hostel,房間就分散在這些古堡裡。©️彥可
她和同學們在Altena住了兩晚,去客廳一起吃飯、聊天,看德語版本的宮崎駿動畫。正值冬天,城堡所在的小鎮下著大雪,美景讓她至今難忘,她還和同學們分組查詢線索完成了一次歷史知識競賽。那次經歷非常愉快,也讓她日後對住⻘旅都留有憧憬。
後來,她在柏林、漢堡、不萊梅、海德堡、慕尼黑,以及一些更小的城鎮都住過青旅。至今她依然覺得德國的⻘旅體驗最好,氣氛活潑又沒有必須社交的壓迫性,每間⻘旅似乎都有一個善談又穩重的主人。


2024年,面對峽灣的青旅,在挪威。©️彥可
青旅住得多了,彥可也遇到過同寢室的人產生摩擦。當時她住在男女混宿的16人間裡,兩個語言不通的人因為不同的住宿習慣吵起來了。一旁的五六個人就圍著看他們吵,必要時還幫助他們翻譯表達彼此的意思,現在想起來,還是一個滑稽又可愛的場面。
現在旅居北歐的小雅是一位自由職業者,她從大概15年前開始接觸青旅,在捷克的克魯姆洛夫小鎮上,定了青旅中的單間,清晨醒來的時候從窗戶望出去,下著雪,樹木、房屋的尖頂都是天未亮的藍色,腦子裡一下閃過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墨西哥,Leonardo hostel。©️小雅
在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小雅住過一家青旅叫Leonardo hostel,牆壁和天花板都是陳年的壁畫,雕花的木頭門窗,植物花紋的馬賽克瓷磚砌成的浴缸,還有一間有高大的厚實木質書架的圖書館。這家青旅在疫情之後已經倒閉了。
2017年,小雅在巴黎的青旅遇到小偷,她把揹包放在床上去洗澡,出來之後發現錢包沒了——裡面有所有的卡、現金和剛買的博物館通票全部丟失,這是她第一次住青旅遇到不好的事情。所幸手機還在,她打電話給家人才解了圍。
無論何時住進青旅,身旁的一切都在向你伸出觸角,這和注重隱私和奢華體驗,「能叫出客人姓,記住客人喜好」的五星級酒店截然不同。
“成長是丟失好奇心的過程”
如果說年輕時住青旅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30歲以後再住青旅,有人是純粹喜歡這種出行時的住宿模式,有人則是機緣巧合,想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重溫以往的時光。
a.在大學時接觸到了青旅這種旅行方式,陸續住過布拉格、赫爾辛基,倫敦的青旅。也在俄羅斯住過類似於當地人的家裡——好客的當地人整理出不用的客房,房東就住在隔壁,其他的房間有的放有雙人床,有的是幾張高低床,租給來自各地的揹包客。
後來開始穩定工作,越來越忙,每次出去都住還不錯的酒店。她最近一次住青旅,是在倫敦出差。因為是臨時接到出差通知,想住的區域和位置的酒店預算大幅度超支,又想住在市中心,碰巧看到朋友圈裡有人發中年再住青旅的感受,就臨時選了King's Cross站口的青旅,對面就是大英圖書館。

倫敦青旅,對面是大英圖書館。©️a.
她選了6人女生間,房間裡有一個黑人商務女士,一個日本女孩,兩個歐洲年輕人,還有一位60歲的法國姐姐。房間裡有獨立衛生間,大家的行李箱和揹包都堆在地上,衣服掛在床邊。每個床邊有一盞檯燈,有種不說話的大學女生宿舍的感覺。
a.覺得這個年紀再住青旅,反而不用像年輕時那樣刻意社交。無論早出晚歸或晚出早歸,只要不會打擾到同屋的旅伴,就一切都很好。
小雅現在已經結婚,和丈夫一起出門旅行時,兩個人偶爾也會選擇住進青旅。今年,她在去丹麥設計周時,定了哥本哈根的next hostel,房間是類似膠囊旅館的設計,不是開放的床鋪,即便是男女混合宿舍也住得很安心。這家青旅的頂層花園有一間公用開放式廚房和餐廳,很有設計感,穿過露天花園走進去,一點也不輸那些很貴的景觀餐廳。
小雅選擇這裡的原因是交通方便價格便宜。她認為現在的青旅因為定位和理念越來越多元,吸引的住客也更多元,比如常常有坐在青旅大堂裡開啟筆記本工作的出差黨。
30歲後再選擇青旅出行,她覺得有一種“我是nobody,我不比任何人特別,只是自由來去的旅人中的一個”的感覺,原先窮遊的新鮮感正在慢慢消退。
也有人在長大後,會選擇在一段旅途中,用酒店+青旅的形式來解決住宿。
時光流轉,41歲的彥可已經是童裝設計師品牌聯合主理人,孩子也已經上了小學。疫情後,她又開始恢復出國旅行,在日常酒店選擇之外有時也會刻意穿插⻘旅住宿,一部分理由是想要重新體驗年輕時的快樂,也有時候是因為想去的位置沒有很好的住宿選擇。
多年過去,她仍然不介意選擇多人混宿間,只為了復刻當年真實的體驗,但價格已經不在考慮範圍內。這樣的青旅之行,更像是忙碌生活中對自己的獎賞。
最近,彥可在計劃12月初自己去日本高松看紅葉,她選擇訂了兩晚貴的鄉下溫泉酒店,最後一天回高松住訂了青旅。

東京青旅。©️Lea
曾在法國讀書的Lea大學時經常利用假期住進青旅,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畢業以後成為了一名時裝編輯,日常忙碌。每次私人行程中,她既想感受青旅的氛圍,也不排斥酒店的便利和服務。因此她既會住青旅,也會根據經濟情況定幾晚酒店。疫情之後,她看到一些之前在歐洲、日本住過的青旅都關閉了,覺得體驗這個世界,還是要趁早。
她甚至在畢業幾年後,帶著媽媽一起住過青旅。起因是她提起之前留學時的旅行,媽媽不知道青年旅舍是什麼,但聽她的描述覺得很好奇,於是在一次和媽媽在德國慕尼黑的旅程中,Lea再次住進了當年的那家青旅,和媽媽當了三天上下鋪的“青旅搭子”。
在關於“30歲後再住青旅”的訪問中,編輯發現在20歲時,大家選擇青旅會優先考慮價格、社交氛圍等,現在因為有了工作等相關事務的需求,更多會考慮地理位置以及私人空間,價格反而排在之後。
20歲住進青旅最大的感受,就像是上文逆光紀所說:你作為住客,需要好好照顧自己。在那個沒有“打卡”“出片”的年代,一顆想要看世界的心也無比純粹,這些簡單的念頭支撐著我們上路。
隨著年紀增長,出行方式也在改變,和伴侶、長輩、孩子一起出遊,選青年旅舍顯然不合適。再住青旅,更多是在有選擇後,去選擇讓自己舒服的住宿方式。無論是一個人,還是有了伴侶,背起揹包站在機場出發大廳的航班螢幕前,我們永遠都是二十歲的自己。
感謝所有受訪者,願我們永遠在路上。
編輯:李大貓 ;運營:小石、Yidan,監製:Algae
⚪
⚪
